
1934年,伍连德与海港检疫管理处同事合影

1947年,伍连德与家眷在马来西亚

1947年,伍连德夫妇在上海与友人合影

1956年,伍连德重访母校——剑桥大学

伍连德撰写的《东三省疫事报告书》

伍连德编著的《鼠疫及消毒法》

伍连德、王吉民合著的《中国医史》

《中国医史》英文版

伍连德的手稿

《伍连德纪念专刊》之伍连德生平纪要
伍连德,字星联。是广东省新宁县(今台山市)四九镇下坪西边巷村人。1879年3月10日出生于英属槟榔屿一个华侨家庭。父亲伍祺学是槟榔屿著名金饰商,母亲是第二代马来亚华侨。家境优渥,家庭教养良好。伍连德从小就不沾纨绔子弟的坏习气。
1886年,7岁的伍连德进入大英义塾就读。从启蒙开始,他聪颖睿智,且学习刻苦用功。他常常等家人入睡后,点燃一盏椰油灯,在灯光下苦读。工夫不负刻苦的进取者,他的学习成绩出类拔萃,在同龄的学子中,常名列前茅。
17岁时,伍连德获英国女皇奖学金,赴剑桥大学意曼纽学院学医。求学期间,他几乎囊括了学校所有奖项。以现代的时髦语表述:学霸。1902年,他获得医学士学位,先后在英国利物浦热带病学院、德国哈勒大学卫生学院,法国巴斯德研究所进修与研究。

1903年,他以有关破伤风菌的学术论文,出色通过博士试,年仅24岁的他,被剑桥大学授予医学博士学位。是第一个获得该项荣誉最年轻的华裔学者。
1904年底,他回到槟榔屿,开设私人诊所,并致力于社会改革。但他觉得“始终不满足,因为我总想做一点儿较大的医务事业,同时我也想得个机会为祖国服务。”报效祖国,开拓更广阔的天地,施展更大的理想抱负,是他坚定不渝的信念。
1907年,伍连德应清朝直隶总督袁世凯聘请,出任天津陆军军医学堂副监督(相当于副校长职务)。施肇基是伍连德的引荐人,他对伍的人生轨迹走向有着深远的影响。三年之后,他如愿以偿,在更广阔的社会空间里施展他的真才实学。其间,伍与梁启超、辜鸿铭、严复、胡适等有较密切的交往,加深他对祖国历史、文化的认知,夯实了他的中文基础。
1910年底,时值清王朝的最后一个冬天。一场凶狠的瘟疫从欧俄传入满洲里,10月25日,首次出现客栈暴死患者。11月7日,瘟疫在哈尔滨迅速蔓延开来。

瘟疫感染者发烧、头痛、胸闷、干咳……48小时内即窒息死亡,死后皮肤呈青紫色,死状惨不忍睹。欧洲人以” 黑死" 称之。霎时间,愁云惨雾,尸横处处,啕嚎遍野。短短数月,死亡人数逾六万。
12月24日,年轻的伍连德临危受命抵达哈尔滨。他以“东三省防疫总医官”的身份行使职权。抵达的第三天,为弄清疫情来源,伍连德决定冒险解剖尸体——在蒙昧未开、世俗束缚的清末,仍视为是大逆不道的事。
在当地一间贫民窟里,伍连德进行了中国医生的第一例人体解剖。经过分析证实,哈尔滨流行的是肺鼠疫,通过人际呼吸飞沫传播。这是科学史上,第一次提出鼠疫分类。
当时正值年关,为阻止疫情随返乡过年的人流沿铁路传播,伍连德提出了初步的防疫措施:控制铁路、公路交通,以防瘟疫蔓延;隔离疫区;向关内征聘医生。他还组织了庞大的运输队,培训、调动包括邮递员在内的各行业服务人员一起投入防疫活动。
他在回忆录中写道:“我扮演了一个庞大组织总司令的角色,给医生、警察、军队,甚至地方官吏下命令。”

为了防止飞沫传染,伍连德专门设计了一种双层纱布口罩,用于隔离病菌,后来被称作“伍氏口罩”。科学是严峻的硬道理,对此举持鄙夷不屑态度的法国医生梅尼,为自己的傲慢偏见付出惨痛、且不可弥补的代价:在医救患者时不带口罩而感染致死。在世界性抗防冠状肺炎病毒传播流行的今日,冒天下之大不韪者仍然不乏其例,这不是最有力的历史警示么?
这种口罩制作简单,当时每个只需国币二分半,民众纷纷带上了口罩,感染、死亡率戛然而降。
在1911年4月召开的“万国鼠疫研究会”上,这种方便、实用的口罩,受到各国专家的赞赏:“伍连德发明之面具,式样简单,制作成本低,但服之效力,亦颇佳善。”
当防疫进入最后阶段时,考虑到腐尸极有可能成为新的传染源,伍连德力排众议,说服大家,将染病尸体集中火葬。由于“有违”传统人伦,此事申报清廷并获准后才予办理——这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次火葬。
不到4个月的时间,一场数百年不遇的鼠疫灾难终于被扑灭。这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成功控制传染病的行动,伍连德居功至伟,举世瞩目。翻查欧洲鼠疫的惨痛历史记录,它先后持续纷扰肆虐欧洲四个世纪之久,曾使其人口锐减三分之一,死亡人数达2500万。

伍连德以他的真知卓识、明智果断的举措、迎凶险危难而上的大无畏精神,在白山黑水间抒写出一段辉煌的医史传奇。清廷有感于他的杰出的贡献,特赐封他”医科进士”荣衔,这是中国历史上的唯一。
伍连德一直认为疫菌是人类的公敌,山川异域,疗疫同天,科学、医理不分国界。他努力斡旋,禀奏清廷获准,成功筹划举办了“万国鼠疫研究会议”。该个会议于1911年4月3日在奉天(今沈阳)召开,到会的有来自英、美、俄、德、法、奥、荷、日、印等十一个国家的代表35人。伍连德被推为大会主席,他以中、英、德、法四种语言主持会议,带领到会者察看疫场。会议历时26天,各国专家的科研成果写成多达500页的《1911年国际研究会议报告》,成为国际流行病之经典。1983年由著名流行病学家J·m拉斯特主编的《流行病学词典》中,伍连德是唯一被列入的中国医学家。梁启超感慨而赞:“…·…国中能以学者资格与世界相见者伍博士,一人而已。”伍连德是一个将中国医学国际化的接轨者。
英国《泰晤士报》驻北京的记者莫理循给伍连德的信中提到:“由于您在控制最近的鼠疫流行中的功绩,您的名字在欧洲特别是英国家喻户晓。”
因在鼠疫方面的研究和贡献,伍连德于1935年被提名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候选人。成为首位获此殊荣的华人。申报表格国籍一栏,他没填写诞生地马来西亚,而是堂堂正正写上:中国。
1913年,美国医史学家嘉立森出版了《医学史》一书。这是一部论述世界医学史的专著,全书近700页,而有关中国医学的内容廖廖无几,不足一页,并有谬误。
伍连德读后非常不满,即致函嘉立森质问,但嘉立森却回函道:中国医学或有所长,顾未见有以西文述之者,区区半页之资料,犹属外人之作,参考无从,遂难立说,简略而误,非余之咎。
伍连德对此十分震动。他身体力行,和王吉民先后化费了16年的时间用英文撰写了《中国医史》一书,向全世界介绍了中国传统医学的历史与成就,维护中国传统医学的地位和尊严。该书于1932年出版,并再版多次,成为早期介绍中国传统医学的英文著作,受到国内外医学家的重视。(未完待续,马国亮收集整理提供)

歌颂伍连德诗词选辑
颂抗疫先躯伍连德
黄祥光(广东)
医术精明可爱人,逆行千里道情真。
披肝沥血除夭疫 ,赤胆忠诚许国身。
♥♥♥♥♥♥
颂伍连德博士
伍永泉
杏林历代出英雄,
连德名高博学丰。
鼠疫陈年传夏宇,
病魔隔夜虐西东。
临危受命承民意,
爱国同心建业功。
口罩发明惊海外,
消灾防毒百秋崇。
♥♥♥♥♥♥
颂医学先驱伍连德
伍树权(广东)
昔疫流行席卷风,万民涂炭祸无穷。
瘟魔虐势焚城急,博士愁怀负任忡。
济困扶危心向月,忘生舍死气如虹。
神州每念医魂傲,不朽先勋连德公。
♥♥♥♥♥♥
祝贺伍连德专刊上线(依韵梅如柏老师)
赵迪聪(广东)
百年沉寂大英雄,一哨吹来唤醒公。
鼠疫流行尸遍野,医师受托志如虹。
寻踪解体除根祸,请旨焚骸显露忠。
口罩奇闻惊万国,书诗立像后人崇。
♥♥♥♥♥♥
赞抗疫先锋伍连德
梁同余(连云港)
医学先驱伍连德,临危受命赴东北,
铲除鼠疫闯三关,解救苦难担一职。
半载筹谋道路封,全民参与体温测。
莫愁云散雨过晴,天下谁人君不识。
♥♥♥♥♥♥
鹧鸪天•抗鼠疫专家伍连德(晏几道体)
张靖华(吉林)
医术高超伍大夫。临危受命疫根除。
封城严守居家宅,驻足深防灭毒珠。
好方法,妙灵符。古今中外学临摹。
先师爱国豪情溢,救死扶伤旷世儒。
2022.07.08
♥♥♥♥♥♥
〔中吕•山坡羊〕纪念中国抗鼠疫第一人~伍连德先生
张万路(江苏连云港)
满州呈报,鼠灾正闹,朝庭授命金刚罩。跨神雕,斩虫妖,伏魔利剑飞银鞘,收拾山河依旧好。城,保住了,人,憔悴了。
♥♥♥♥♥♥
纪念中国抗鼠疫第一人~伍连德先生
妙华(江苏连云港市)
不愧侨乡景仰身,临危受命斗瘟神。
满州济世民康泰,三省消灾鼠疫泯。
六十七天虽水火,无双国士却红尘。
但从亘古问成就,吹哨封城第一人。
♥♥♥♥♥♥
伍连德之歌
梁少华(广东)
回望百年前鼠疫肆虐东北
皑皑长白山
巍然耸立雪花飞舞
滔滔松花江
寒光凛冽冰封如铁
多情的黑土地啊
疫乱从天而降
乌云压城鬼哭狼嚎
四乡遍野唢呐声碎
江山欲坠风雨飘摇
皇朝慌乱一片
仁人志士出谋献策
力荐能贤
伍连德临危受命
风尘仆仆逆行千里
小心奕奕细致入微
大雪漫天死般寂静
面对惨状不慌不忙
病人的哀求他潸然泪下
同胞蒙难感同身受
面对死神威胁义无反顾
冥思苦想找寻病因
集尸焚烧阻断源头
科学施策稳步推进
结合实际封城堵路
分级管理断绝传播链
研发口罩防止飞沫感染
雷厉风行逐一落实
良施妙策立竿见影
与时间赛跑虎口救人
关东大地露出曙光
抗疫斗士誉满神州
百年沧桑物换星移
英雄创举历久弥新
新冠病毒又袭楚天
翻寻历史经验常青
博士风范启迪后人
矗立冰城的丰碑重耀光辉,
不朽的功勋永留史册
伍连德的伟绩与日月同辉
与山河同在

台山精武会文化艺术中心第三平台
机构:
精武会驻文艺中心副会长:李剑昌
顾问:许湛荣 伍蓬萊
主任:林敬照
副主任:伍国胜 梁少华
常务理事:林敬照 伍国胜 梁少华 陈绮
娜
理事:梅如柏 周慧君 陈泉声 甄春花 陈
冰玲 魏台平
秘书长:林敬照(兼)
财务:伍国胜(兼)主
梁少华(兼)
……………………………………………………
……………………………………………………
《伍连德纪念专刊》
《伍连德纪念专辑》
编委会(以姓氏笔划为序)
马国亮 冯艺儒
许湛荣 李剑昌
伍国胜 伍蓬莱
陈荣卓 陈绮娜
林敬照 周慧君
梁少华
主编: 伍蓬莱
执行编辑: 周慧君
本平台读者“打赏金”全部归“文化艺术中心”。
如是新的捐款,请注明,并告知主编和执行编辑。
本平台编辑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