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病柳残记》
文/杨自涛(山东临沭)
牛年深秋的一天,已是傍晚时刻。天色已有点阴沉,夕阳时隐时现,秋风瑟瑟,出门前着意加了衣服还是没有阻挡了寒凉秋风的侵袭。
那天下午,由于急需回老宅一趟,就沿苍源河顺河路一路下行。不一会就行至临沭英才学校大门东边不远处,猛然发现一棵岸柳(倒垂柳)有点别样,其茎杆粗壮弯曲而腹空,胸径处像孕妇一样大腹便便,肚大腰圆,这也许就是柳树的共性。在我的意识里,但凡柳树到了一定树龄后,都要长一个或者数个柳凸,当地人俗称“茔”,这在植物医学上应该叫做“柳瘤”,其实这是柳树的一种通病。我看到的这棵柳树特别就特别在它的这个柳凸和主干间除了有一个空洞不说,它还有一个很大的侧枝弯曲得非常奇特,弯曲成了对接,构成了一个树环。中间这个不小的孔洞,令我惊讶不已。出于好奇,我掏出手机连连拍下了它们,因此也就有了本文的主体——病柳。

柳瘤,对于柳树来说何止是摧残,简直就是一种悲哀和屈辱。有人可能会问缘何如此盖论?答案很浅显,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柳树在万千树种里得到了太不公平的待遇——柳瘤被人熟视无睹。这可不是凭空瞎说,你看那些经济林、用材林、绿化林,特别是大型林场和果园,只要林木一旦染病,都会及时得到呵护和医治,基本不会影响到树木的正常生长。可柳树地处沟岸、路旁、河边,虽然生活在人们的眼皮底下,可得了柳瘤后是无人问津的,尽由柳瘤病毒肆意侵害,满树疮痍,直至病枯,大不了被人以伐了之。

究其原因,也许是人们的一种扭曲的审美理念而为之。举例来说,大抵稍有一点文学底子的人们不会不知道有篇古文《病梅馆记》吧?作者龚自珍,他在文中揭露了古人的一种变态扭曲的审美心理——病梅之美。你看,一株生长良好的梅花,人们非要把它绑缚折弯,甚至斩断四支、割掉“头颅”而为快,如此恶作剧不仅仅在杭州、在上海、在广州、在南京,就连大江南北、沿海内地比比皆是病梅天地,这能不说是梅的悲哀吗?还有现今社会里,有些地方不但在公园里,花房中,甚至大街小巷都可能都摆放着大大小小的各类盆景,请问哪盆盆景不是遭受着摧残而悲哀的下场呢?大家想想吧!您如果有那么一点点恻隐之心的话,也不会忘记柳树给人们带来的种种恩惠。请您看看有多少词语赞美柳树吧:春风杨柳,垂柳摇曳,杨柳依依,柳暗花明,柳暗花遮,花红柳绿,宠柳娇花,路柳墙花,柳影花阴,柳腰花态,柳亸花娇,分花拂柳,柳暖花春等等。当然也不乏有些另类说辞,如残花败柳,柳昏花螟等,但总起来说还是褒扬柳树的说辞占据绝大份量。
当然,话说回来,这也不能怪人们太不理性,太无爱心了。这也是一种社会进步使然。我们想想人类的物质生活需求,也就不会再为此而龌龋了。你能说人类天天在宰杀鸡鸭鹅、马牛羊等等是对它们的残忍不公吗?没人会这么想的。
爱柳,就不要屈柳。建议相关部门和专家想办法制定一套治疗“柳瘤” 方案,推广到社会层面,让广大人民群众发挥群体的力量,不论是哪里,只要有了这种柳病就及时跟踪举措,以彻底消灭根除柳病根患!
留诗记之,曰:
《病柳惨记》
目睹苍源河边,
垂柳肚大腰圆。
那管路人道长短,
兀自顶风抗寒。
严冬即将来袭,
茎曲洞穿汗颜。
北风凛冽腹中啸,
唯盼明年春暖。
2021.11
🌟 诗🌟 经🌟 唯🌟 美🌟
🌟 国🌟 风🌟 传🌟 奇🌟
🌟 欢🌟 迎🌟 走🌟 进🌟
🌟 国🌟 风🌟 诗🌟 社🌟
作者简历:
杨自涛,男,1958年生,山东临沂人,临沭县第三初级中学退休教师,大专学历(地理),中共党员,中学副高级教师,临沭县作协会员,临沭县摄影协会会员;《临沂日报》中老年记者团(摄影)成员,爱好摄影、文学创作,作品大多发表于《美篇》网络平台,有部分发表在黑龙江杂志《青年文学家》《都市头条》《沂蒙晚报》和《临沂日报·临沭版》。
编辑简介:王丝雨,女,笔名:诗雨年华,80后,山东临沂人,临沂市作协会员,都市头条认证编辑,作品见于《新疆文学》《临沂日报》《东方散文》《今日头条》《双月湖》《鲁南商报》《钻石文艺》《临沭文学》《山花》等各大报刊杂志和网络平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