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由己立 名自人成
——读雕塑家何华作品
作者 古广祥
我有一个习惯,即每到一个城市都会留意坊间对联、街边广告及一些民俗性的艺术品,尤其是标志性大型雕塑。我个人认为,这是最直接了解当地民俗文化的途经。
雕刻乃结晶之殿宇,它是一座城市的灵魂,是一座城市的名片。雕塑家运用抽象原则把社会发展艺术化地表现出来,运用一个概念符号记录当地民俗风情,这对提升城市艺术品位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关于城市文化,美国著名城市学家伊里尔·沙里如是说:“让我看看你的城市,我就能说出这个城市的居民在文化上追求的是什么。”
雕塑,称雕刻,是雕、刻、塑三种创制方法的总称。据史料记载,中国最早的雕塑艺术可以追溯到公元前7世纪。雕塑的语言是体积的语言,优秀的雕塑家往往会在起伏的思潮里,把最平凡的东西提高到英雄美的高度。德国哲学家黑格尔说过:“在真正的雕塑形象里,我们可以看到一种静穆而深刻的意味,其中包含有一切力量得到实现的潜能。”所以,我对那些眼睛所看不见的“深度美”尤为钟爱。我且谈谈对雕塑家何华先生“其人其事”的真实感受。

雕塑家 何 华
何华先生祖籍湖南,20年前到深圳发展。他是一位讷于言而钟情于艺术的实在人,是中国雕塑界的后起之秀,更是一位没被外物奴役心灵的雕塑家。“等功名于物外,置荣利而不顾”是何华留给我挥之不去的印象。2018年元月,艺术家智库要发布何华作品,编辑希望我写篇文章。我一贯乐意为高尚的、有情操的、有道德的人之事业摇旗呐喊,故此,我带着热情再次赏读何华的雕塑作品。
雕塑是静态的舞蹈,是对实物的有力抽象行为。何华有意识地借抽象手法来表达自己的艺术思想,他大胆地借助铜的属性和蜡的特性呈现艺术大境,运用片状造型和半空洞的语言,创造出亦虚亦实、不可复制的艺术孤品。尽管如此,其作品仍然保留实物精神的客观性。何华“极幻之事,乃极真之事”的创作理念,已经形成了其“不知其所以然而然”之艺术特质。语曰,风格乃才思之写照。我认为,这是人们认知何华作品的热点与高点的最新点。
为表现“社会雕塑”的道理论据,何华在塑造的时候,往往讲究在起伏上思考“深度”的意义。读《晨歌》《橄榄球》《太极》《风生水起》,让我感受到作品外美的高度及内秀之坚实。何华善用推动感情至顶点的表现手法,常常引发读者强烈的内心冲动。何华坚持“我用我法”,他反对采用“照相主义”与“和盘托出”的表现手法,而是采用“此时无声胜有声”的创作思维去反映真善美的光芒。关于对抽象美的论述,美国思想家爱默生如是说:“当雕像开始令人费解时,它就达到了美的程度。”

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可以看得出,何华遵循“雕刻所要做的事永远是形式的抽象化”之创作理念,并“心之能也”地把效果发挥到极致。何华利用铜的属性和蜡的特性,使作品本身成为不可复制的“孤品”,我认为,这是何华决裂于传统艺术的新形式。
对于何华的创作特点,中国雕塑学会副会长、中国美术学院雕塑系博士生导师孙振华教授有此评价:“何华以具象的人体造型为基础,经过提炼、舍弃、变形和抽象化的处理,使作品发展出一套具象和抽象相结合美,淡化了雕塑的‘体’,突出了雕塑‘面’和‘线’。我认为,这是作者的最高追求。”关于《橄榄球》的艺术表现,广西艺术学院教授刘冰也有此评价:“《橄榄球》源于作者的一种冲动,一种表现欲。何华通过‘片’状的形围绕成的‘体’。这种创作思维,让作品虚实间产生的光影,扑朔迷离,更让人感觉到运动的激烈,幻影般的动感与力的纠缠。”并说:“这种似乎‘虚而不实’,其实却是‘实而不虚’的雕塑语言。”

执着,真诚与意志是艺术家的德性与智慧。何华曾为著名画家关山月、深圳弘法寺本焕长老、莫桑比克希萨诺总统、台湾星云大师、香港著名医家古剑锋教授制作铜像,及雕刻邓小平像--《韬光》、招商银行《招行狮》而名噪一时。2014年5月,何华获邀赴香港举办系列作品展,香港著名雕塑家文楼先生对何华作品给予很高的评价,亚洲电视台及港澳台多家媒体给予连续报道,《中外美术研究》杂志也以专版宣传。2018 年,何华又成功地为江西省余江县邹韬奋故里的韬奋公园创作一座“青年邹韬奋像”,这种“把人体打开,把思想灌注到人体里面去”的表现手法获得雕塑界的高度赞扬。2019年1月,何华在湖南长沙举办“意象之门——王明炎、李自安、何华意象作品展”。
个性比智力更为崇高,何华艺术成就已引起收藏界的关注,部分作品被深圳美术馆、关山月美术馆及港澳台美术机构收藏,以及私人藏家收藏。这一切,正好验证了古罗马哲学家小塞涅卡“一个人,只有在实践中运用能力,才能知道自己的能力”的观点。
八年前,何华先生为我制作一尊塑像。今日驻足古公馆览“我”,让我真实地领略到“雕是减法的艺术,塑是加法和减法的艺术”之艺术效果。人之巧,乃可与造化者同功也。对此,我撰嵌名联赞之:
何以别致添完美;
盖自恢弘绽俏华。

刘礼贵 书
2019年1月20日写于古公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