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城西宁璀璨的高原明珠
文/李统邦

天高云淡,秋风凉爽,又是一个户外运动骑行的好天气。于是与骑友商量,计划去南山的文峰塔转转。我在西宁居住已有六七年了,却不知道西宁还有个文峰塔。因为我不知道去的路线,所以队友们发了个定位,我沿着南川西路到香格里拉小广场与其他骑友汇合。
今天有幸遇见了一名老骑友,他非常热情又稳重、健壮、言谈举止中,他对古城古文化有研究颇深,一路上他谈着文峰塔的悠久的史, 文峰塔也叫文峰笔翠,顾名思义听名字,我想此塔可能与当地文化有关,他说:”文峰塔是古城著名古八景之一。这八景:石峡清风,金峰指娘娘山,凤台留云指凤凰山,龙池夜月指五龙庙,湟水湿地公园,五峰寺,北禅寺包括文峰塔"。在骑友的讲解中我知道了高原古城西宁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由于山高坡陡,我的体力不支,采用前几天上山坡路的战术,推着车走走停停,停停走走,缓解一下疲惫……与骑友的讲解失之交臂。一个人独自观赏着南山的美景:一棵棵柳树郁郁葱葱;一排排白杨又高又大;一枝枝针叶松蓬勃展枝;一簇簇塔松茂密旺盛;还有好多叫不上名字的树木长势喜人。树下绿草如茵,草丛中是不是点缀着许多红花,红的似火,热情而奔放;白花,白的像雪,纯洁无暇;粉色花,粉的耀眼,熠熠生辉;兰花,兰的像天空,无一粒杂尘;黄花,黄的如金,金光闪闪。有的如梅花,形似像喇叭,有的如荷苞,千姿百态,争香斗艳。一群麻雀在林间叽叽喳喳,相互追逐,像一群玩皮的孩童嬉闹,几只拖着长尾的野鸡,东张西望,一见我嗖的一下钻进了草丛,远处传来了咕咕的叫声……原来我在家乡附近山上听见过此类叫声,这是即将濒临灭绝的国家级保护动物,家乡人叫尕拉鸡儿,万类方天竞自由的南山,山青灵秀,鸟语花香。

来到此地忽然我脑海里闪现出一个熟悉的老人,南山的绿,南山的秀与这位老人分不开。这位老人是一位高干,退休后带领群众在这荒凉的山坡上挖坑、刨土、一铁掀、一锄头、一桶又一桶提水浇树苗。他晴天一身汗,雨天一身泥,累了躺在荒坡上歇歇,饿了冷馍喝白开水凑合一顿饭,他的简单用餐习以为常,他常年累月不论是日爆晒,还是阴天细雨绵绵,抗着锄头步行去南山,带头植树造林,他的精神感天动地 ,他的艰难付出造出了南北山的绿与秀,从而在他的鼓励下调动人们植树造林的积极心,在政府部门的大力支持下,无数志愿者掀起植树造林的高潮。如今南山附近居住的人们享受着前人栽树,后人乘凉的舒服环境。他不仅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而且留下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物质财富,从此西宁南山山更绿,水更清,空气更新鲜。此时此刻,我很自豪而骄傲的告诉你,这个老人就是我的老乡海晏人,”时代楷模”原青海省副省长——尕布龙。如今他随离我们而去,但他的精神永远激励着青海人民,鼓励着我的故乡乡亲们。在海晏县人民政府的支持下,家乡修建了”尕布龙纪念馆"。成为红色旅游景点的一个亮点,每年"七一”建党节,来自当地,全省乃至全国的优秀党员参观学习络绎不绝……传承尕布龙精神,积极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秉承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意念,一望无前植树造林 ,让青海的山更加绿 水更加清,造福千秋万代。

峰回路转 ,半山腰经过一村庄,有一高大的门,门的横梁上写着,"南酉山村”四个大字,噢对了,对面北山不是叫个大酉山吗?难道南北二山是上苍造就的两个弟妹山,或兄弟山?还是恋人山?我在猜想。这山遥遥相对,遥相呼应,好像叙说着古城的发展变化,不知不觉中到了山顶,文峰塔立在眼前,有四五层楼那么个,伟严高大像一个巨人,又像一位亭亭玉立的少女。有句话说的好,山高人为峰,到此深感山高塔为峰,塔前香火缭绕,好多善男信女跪拜在地,我也按照当地习俗合掌祭拜,烧了高香。

绕塔而去,塔背面有一大碑,碑文描述,南山文笔峰,峥嵘苍翠,为古城古八景之一,顶上建魁星阁,遥望之,如丰碑矗立,俗称文峰碑,建于明弘治1488年一一1505年,初衷倡导劝学,开启地方文风,历经500余年,成为西宁古城历史文化之一,阁内塑文昌魁星二神,东西南北镶嵌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四种神兽,二OO八年进行了修缮,果然与文化有关,说明西宁从古崇尚文化,尊重知识,尊重人才,重师尊教。碑文周边,有许多儒家思想经典,道家思想精髓。不过都是现代装饰杰作。但不论怎样都是在传承创新着先人高尚品质与优秀灿烂的文化。教诲着一代代人。

从山顶向下望去,一座现代化的新城尽收眼底,一座座高楼大厦拔地而起,琉璃层层在阳光下熠熠生辉,高架桥,立交桥如落地的彩虹,连着古城东西南北的交通大动脉……南北两山如一巨人的臂膀,紧紧将新城抱在怀里,新城犹如一只大鹏,展翅翱翔蓝天,高原古城西宁市的发展速度让我刮目相看,西宁这座美丽的高原明珠,明天将变的更加灿烂辉煌。

作者:李统邦。刚察县税务局退休干部。喜欢 写 作。作品散见于《祁连文学杂志》《丹噶尔文学苑》等网络平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