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最初一个朴素的念头,变成一本承载着家风家教家训厚重历史的家书,我的思想认识也经历了新的升华。
(一)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我在沔阳县仙桃镇建设街小学读小学,在沔阳中学读初中、高中,在长埫口区八潭公社金河大队知识青年队务农,直至到武钢参加工作。
在那些日子里,父亲在沔阳县通海口区、沔阳县公安局等部门工作,因此与我联系最多的是家书。
对于父亲的每一封来信,我都精心地收藏着,一直到本世纪初,我的手头已经收藏了近百封父亲给我的书信。这期间,数次搬家,父亲的书信都完好无损。
同时,我的大妹少英从农村知青队到武钢工作,父亲也给她写了不少书信。
我想,父亲的家书饱含着那么多朴素家风家教家训的内容,为什么不能编一本家书呢?
2008年,我在父亲的长篇回忆录《沧桑岁月》序言最后一个自然段透露了我想编一本家书的念头:
“后来,我和妹妹少英到武钢参加工作,在家里没有装电话之前,父亲与我们最多的联系是家书。这些信件积累下来,竟有一、二百封。这些书信在目前使用电话、手机、电脑的年代更显珍贵,足以编一本家书了。”
那些年,我在武汉钢铁有限公司、武钢集团工作,工作实在忙碌,整理父亲家书还只是一个想法蕴藏在心里。
(二)
父亲给她的唯一姊妹叶文元写过一些书信,但只有4封家书得以保存,这得益于我的留心。这4封家书是父亲70年代初在武汉同济医院住院时写给他的妹妹的,信中要求他的妹妹看了信后,转交给我念给家人听的,因此得以在我手中保存下来。
我的女儿2008年从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法医学系硕士毕业,在全国公务员考试中进入了公安系统,我的父亲给她写过4封书信,信中充满着对孙女的殷切希望与期盼。
父亲给家人的书信共有130余封。其中最早的书信是上世纪60年代的,大都是上世纪70至80年代的书信,距今已有50余年的岁月了。
(三)
3年前,我就正式着手整理、编辑《叶培元家书》,克服了许多困难,付出了辛勤的劳动。
我将父亲的这些家书用几个文件夹分门别类整理好,按年月日进行排序。整理过程中,发现有些书信没有年份,只有月和日。为了弄清是哪一年,我进行了不少分析与推算,有的还与大妹等进行了讨论。
我挤出时间逐步将这些信件一字字、一句句、一封封打出字来,竟然达到14万余字。
我将打字稿与书信原件校对一次。2020年8月,我将文稿交仙桃市恒辉彩色印刷厂电脑排版。因为父亲的《叶培元书画作品集》也在这家印刷厂电脑排版,人比较熟悉。
为了使这些年代已久的家书具有真实性,我请仙桃市摄影家协会的刘宇先生拍摄了书信照片,并将书信照片嵌入到书信的文字中间,使家书更具有史料性和历史沧桑感。
为了使书信里的家风家教家训思想一目了然,我将每一封家书中最经典的语言复制在书信页码的顶端,作为导语,让读者可以一下子就看到这封信的家风家教家训观点。事实证明,这样做效果不错,后来好多人对此给予良好的评价。
家书一校完成后,我请印刷厂做了一些草稿书样,召开了一个座谈会,听取了有关专家、学者的意见。大家认为,出版《叶培元家书》是一件十分有意义的事,是传统文化建设的内容,是一笔精神遗产。
同时,我邀请湖北省书画研究会副主席、仙桃市文联副主席何慧敏先生为《叶培元家书》题写书名并作序;邀请作家、评论家、《汉水文苑》杂志社顾问周中林为《叶培元家书》撰写评论;邀请优秀教师周运珊担任责任编辑。
接着,开始了半年之久的家书校对、清样。文字版二校、三校,PDF版四校、五校,至2021年4月书稿清样,远远超过三校清样的规定。
叶少雄简介
叶少雄,男,大学本科学历,武钢高级政工师,先后在武钢党委政策研究室、武钢有限责任公司、武钢集团工作,曾任湖北省青年自学成才协会副理事长、武钢青研会副会长,在《工人日报》、《中国冶金报》等媒体发表通讯、论文、散文等百万余字。还作为志愿者,担任武汉园博会园长,并主编《我来了,我是园长》一书。
征稿启事
各位作者,我们海内外文学联合会向全世界作者征集稿件。我们分普通稿件,月征文稿件,年征文稿件,新的一年我们将举办世界级文学作品评奖,奖金非常高。欢迎朋友们投稿。投稿地址,加微信snbm5828。加微信时必须告知是投稿作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