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贾善耕
童年时,奶奶曾经教给我一首歌, 其实,可能还不算一首严格意义上的歌曲,只能是民谣,整个歌曲只有三句:
小老鼠上灯台,偷油吃下不来,让奶奶抱下来!
如今,那些日子已经过去半个多世纪了,奶奶在我考上大学的那一年去世的,而且我也不在家,父母也没有通知我。只有到我暑假回家的时候爸爸才流着泪,告诉我这件事,我哭着跑到奶奶住的北屋 去看,两扇木门已经上锁,屋里静悄悄的,我知道奶奶这一次是真的走了,再也不会回来。
从那个时候起,奶奶交给我的这首歌,就一直回荡在我的记忆里,从少年到青年、又从中年到老年。
在这个虎年的夏天,不知什么原因,小区晚上突然停电了,虽然只停了十多分钟,但正在小区广场上溜达的我,忽然看见了天上的圆月以及若隐若现的满天星辰。这种氛围让我想到了故乡、想到了童年、想到了奶奶的纺车声,以及那首我百听不厌伴我整个童年时光的民谣。
从广场上回来,思绪一直平静不下来,不知为什么我开始思考起那三句民谣的文字了,感觉满满的历史沧桑感,于是抓紧写下来,以免被生活的尘埃所淹没。
第一句:小老鼠上灯台
这句话是很贴切的,在那个相对贫穷的时代,农村每个家庭通常有五六个甚至七八个孩子,虽然经常缺衣少食,但天空是纯净的、田野是绿色的、心情也是快乐的。那个时代老鼠特别多,有在家里闹腾的家鼠、也有在田野里挖洞的田鼠。小老鼠为什么上灯台呢?要说清楚两方面的问题,一是老鼠是动物,不仅喜欢吃各种粮食,当然也像人类一样,喜欢吃好东西,由于平时根本见不到肉,只有食用油是有香味的,所以老鼠也会把带着香味的游作为盗窃对象。至于老鼠是否真正去偷吃灯展里的油,我没有遇到过,我知道的就是我经常去偷油吃,这也许是奶奶做的一种比喻吧。
二是那时候没有电,照明是用油灯:在我们鲁西北农村,点灯有时用旧衣服或者买来的煤油,偶尔也用食用油,这两种油在燃烧前后都会散发出大体一致的香味,肯定能把老鼠吸引过来,也就是来到灯台的位置。
灯台,是用陶瓷做的,一般是黑色或者棕色,一尺多高,下面是媛媛的底坐,中间是一个圆柱,最上面是圆柱托起的类似小碗的东西,里面倒上油,小碗边沿上有一个地方是留了一个缺口,用棉花做成的灯线就放在那里,一头放油里,一头从缺口中探出头来,用火石或者火柴点燃外边的棉线,棉线就来烧起来,闪出绿豆大小的火光,屋里就会充满昏黄的光。说到这里应该理解了吧?小老鼠上灯台,就是为了去偷小碗你的油吃。
第二句:偷油吃下不来
由于生活用品凭票供应,农家的孩子,平时很难吃到肉食,食用油也少的可怜,中午吃饭时,只在青菜里滳上几滳油。所以食用油无论是对人还是老鼠都有极大的诱惑性,这里用老鼠偷油的句子来表现那段时间,对食用油香味的渴望是十分贴切的。那时节,作为儿童的我,虽然不完全知道生活的艰难,但本能只知道优势香的、特别好吃。而且也知道那些香香的油放在什么地方,当然也会琢磨。用什么办法偷油吃。比如用勺子或者用筷子,甚至用舌头直接舔。
但面临的主要困难就是:好吃的东西通常被大人放在高高的窗台上,或者其他我们不容易够着的地方,以免损坏或者被我们偷吃,有时候计划不周,经常在搬着凳子爬到高处偷油吃的时候,被突然回来的大人抓了现行,由于站在高处,根本没有办法快速下来,于是就有了歌谣的第二句,显然也是用老鼠比喻我们小孩子。
这个民谣用老鼠比喻我们这些嘴馋的孩子贴切生动,又保留了我们农村孩子的尊严。
第三句:让奶奶抱下来
这句话客观地描述了因小孩子偷油被大人创建的尴尬情景。由于香香的油瓶放在高处,偷油吃的孩子们需要站在凳子上或者高高的桌子上才能达到目的,被大人抓现行的时候,心中充满了恐惧,同时又不敢跳下来.。这个时候的父母是愤怒的,会大声斥责偶尔也会被打屁股。这时候特别心疼孙辈的奶奶一定会迈的小脚跑出来,把我们从高处抱到自己怀里,然后走到自己屋里再慢慢放下来,并且一边摸我们的头一边小声地劝我们要小心,不要从上面摔下来,想吃好东西找奶奶要。 这场景现在想起来依然热泪盈眶。
三句普通的语言、单调低沉的调子,就这样被奶奶一直唱着,伴随我们走过的童年、离开了家乡。这首小调也成为绝唱,化作缕缕的乡愁挥之不去。
奶奶走了、那个时代也一去不复返了,农村旧貌变心眼,城乡经济越来越繁荣,同时我也渐渐步入老年,活成了奶奶当年满头白发和驼背样子。不一样的是:我如今生活在中华民族从富起来到强起来的民族复兴历史进程中,生活的幸福且从容。
有时回老家的时候,我曾问母亲老鼠还有没有?母亲回答的很简单,她说房间水泥砖铺地,老鼠没法打洞了。庄稼从种到收都实行机械化,老鼠没法生活了。
还有:农村养猫的也少了。没有了老鼠,没人愿意养猫了。就算有人养,也是吃好喝好的供养当宠物。
里然世事沧桑,但步入老年的我,总乜忘不了那些如烟的往事、那些贫穷但却清纯快乐的童年时光。
忽然觉得:奶奶的民谣和奶奶本身都化咋一曲我永生难忘的乡愁,定格在历史的岁月长河里,忘不了、拿不走、抹不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