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忆父亲(一)
秦西民

前段时间我已将对父亲的回忆文章整理出来了,近来,思之不安,还有只言片语想做补充,以更好地告慰父亲的在天之灵。
父亲善做思想工作
博平解放之前,父亲首先任四区的指导员,因为他是本乡本土的工农干部,加上能吃苦耐劳,无论什么工作,都是吃苦在前,享受在后,深受领导和同志们的好评,将四区的工作做得有声有色。而五区的领导,因工作方式不适应,工作做得比较被动,形不成合力,渐渐地五区的队伍,将要散了下来。上级领导为了挽救五区的队伍,就将四、五区合并,由父亲任两个区的指导员,统一调度,统一指挥,作为一个整体,在上级领导下进行工作。这样原来五区合过来的人,就有了想法,什么四区是亲娘生的,五区是后娘养的,以后这工作肯定没法干了,准是只有他们的好,我们没有好事了。更有甚者,个别队员想开小差不干了。面对这种局面,父亲首先是以自己的人格影响人,以自己的行动带动人,用事实说话。再者,有苦,先让原四区的人吃,有什么好点的工作,就让原五区的人做,在对待上,五区优于四区,第三,再多做五区的工作,对他们动之以情,晓之以理。通过摆事实,讲道理,弄清楚,都是出来干革命的,并没有先后厚薄之分,只有适应程度的快慢,这都很正常。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工作,在事实面前,不仅说服了五区的人员,而且他们还表示领导让他们合过来是跟对人了。说我父亲不仅说的对,做得更好。指导员你就是让我们这部分人,为党为人民去死,我们也没说的!有什么事,你就下命令吧!这样不仅把队伍带好了,同时也把各项工作做好了,同样,也受到了上级领导和老百姓的称赞。
父亲有高尚的情操
战争年代的生活是残酷的,在艰苦的生活中,坚持战斗的人们是要有高尚的精神情操的,父亲就是具有这种高尚情操的人。在博平将要解放的那段日子里,父亲不仅自己艰苦奋斗,还将自己的口粮让给了他的战友王华冉的家人两个月。这不仅使战友全身心的将自己的精力投入到工作中,还解除了他的后顾之忧,更加出色地完成了党和人民交给他的任务。就连王华冉的母亲,后来也一再叮嘱他千万不要忘了对咱好的人,咱的救命恩人,是他在咱生活最困难的时候,在咱一家人家没饭吃的时候,拿自己的口粮,救了咱一家。可人家并不比咱强多少啊!人家因为口粮又要做什么难啊!我想父亲这样做,可能与个人有关,与环境有关(战争年代战友之间的人性关怀),可能更与党的教育,个人修养有直接的关系。
父亲给战友留下深刻印象
博平解放前夕,为了适应新的工作,迎接博平解放,上级领导组成了到东阿的学习工作团,学习东阿的先进经验,更好地开展并接收博平解放后的工作。在东阿学习期间,父亲仍然是吃苦在前,享受在后,时时处处对自己高标准,严要求,在学习工作中争一流成绩,创一流业绩。深得领导信任,深受人民的好评。在学习期满,将要回博平的前几天里,东阿的群众总有一批批的找到学习工作团的领导,要求将父亲留下来工作。他们有的说,秦怀玉工作做得好,又平易近人;有的说,他为博平的解放事业,献出了六位亲人的生命,他这么优秀,把他留在这里,我们集体给他订婚,给他办婚事,让他永远生活在我们这里。尽管领导说,这是上级组织的学习交流,我们来这里是学习更好地开展下步博平工作的,以后见面学习的机会还会有。群众还是恋恋不舍,父亲他们离开时,就像亲人间的生死离别,是那样的难过。后来父亲说起来,总是说对不起东阿的人们,他们真好,我为没有去看他们感到遗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