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庆公”如王嘉飞所说,是民国至解放初期,洛宁集糕点、酱菜为主营的一家私营家庭作坊,厂址在王范西街,石头胡同北口。后来,改制为国有企业。

“福庆公”,至今我尚未找到有任何历史记载,只知道他是黄河北人在洛宁王范创办的一家私人生意(过去对所有从事商业活动的行为,统称为生意)。不过,现在回想起来,恍惚间还能理解一点"福庆公"这三个字的大致意义。
所谓“福”不过是一个吉祥的字意,而“庆”则暗喻东家(主人)是黄河北“怀庆府"人氏,"公”也就不必多说了,一看就心知肚明。
“福庆公”由薛姓五兄弟共同创办。弟兄几个文化涵养相当高。我有幸接触过老五“薛占梅”,颇有晚清秀才之风范。
那是在文化大革命后期,薛占梅因是“资本家”,所有家产被充公,而且,还被当时已经拥有公有化身份的“洛宁县食品加工厂”职工们的经常批斗。批判他盘剥工人,虐待工人,牟取暴利等罪名和罪状。

而我在十多岁接触到的“反动派”资本家薛占梅,却是一个和蔼可亲,丝毫没有一点架子的人。
他寄居在王范西南隅宋家湾的一间民房里,身着一身晚清时期的中式服装。甚至,在冬天,你还会看到,就像现在许多影视剧里演员穿的古装服饰,他会穿一个没有裤裆的棉裤衩子,脚脖处扎个腿带,宽大的裤角会在腿带绑扎处鼓鼓隆起。
他一口黄河北岸的淮话,学识博,中国四大名著倒背如流。他时不时的会对身边的大人小孩提问一些问题,还会逐字逐句的解释古典里的每一句话每一个字的含义,而后,叮嘱你要好好读书,而且要读懂书。
他生活认真且节俭,每顿饭菜都要用传统的盘子称量。做饭用的柴禾,也是他平时在路边及田间地头,捡拾一些被人看不上眼的零碎的小树枝和树叶。当你称赞他懂得多有文化时,他则会回答你:我不如我哥,我最不行了。他虽很谦恭,可他确实是一个很睿智的人。
听父辈人说:当年他们“福庆公”的生意刚开始并不景气,弟兄几个也很是无奈。你总不能生拉硬拽顾客上门买东西吧。就是这个薛老五薛占梅灵机一动,采取了一个多数商家都意想不到的妙招。

当年的王范老街,店铺林立,京广杂货,土特粮药,应有尽有,鳞次栉比。不乏商家缺斤少两,或斤两丁卯不打折扣的现象。物资匮乏,商家坐地起价,百姓也是无奈。而薛老五正是看准了这个买卖之间的端倪。
我商行不降价,不给同行在竞价上产生摩擦,而是在卖货的秤上做文章。
当时社会上流通的是十六两为一市斤的秤,而薛家特制了一根每售一斤就多半两的秤。人们在购买盐、糖、糕点等生活物品的时候,逐渐地感受到了“福庆公”薛家售卖的物品份量比别家的多,随之,顾客盈门。被冷落的店铺掌柜们始终不明白缘故,被一招多给点份量,权当优惠降价的小把戏给赢了生意,拉了顾客(当时叫买主)。
“福庆公”的生意一天比一天好,可货物供应总是跟不上,常常出现货物短缺的现象。这时的薛老五又动了心思,出了一个奇招。
作为商家,进货渠道是不一样的。就当时社会的人脉,交通运输都制约着商铺生意的发展。
薛老五走东串西,求爷爷告奶奶,央求王范知名大商号掌柜,无论如何下次进货时带上薛占梅,让薛占梅开开眼界。
王范几大商号掌柜和商会会长认为,他一个外地商号,带他去走走看看也无所谓,反正我们都是多年的供应关系,它也碍不了啥事。

就这样,薛占梅随同王范几大商号掌柜,择日起程,前往老汝州(今临汝)采购货物去了。
老汝州,历史悠久,建筑规格宏大规整,王范与之相比,还真是相形见绌。狭长的街道,两旁店铺商号比肩接踵,人群拥挤,只见王范商号的人,不时对街道两旁的店掌柜招手,点头打招呼。薛老五看在眼里,急在心上。心想:看来人家都是老主顾,根深蒂固,没有人能看见我、注意我。于是,薛老五又出一招,对同行人说:“谁来给我后背上画个老鳖。”
有人大笑着说:“好好的绸子小衫子,你画那干啥?”
薛老五回说:“没啥,闲耍的嘛。”
有人说:这个“淮串”愿意出三相,就给他画一个,随他去。
其不知薛老五的聪明之处,脊背上画了个老鳖,携同洛宁大商号老板走街串巷,在被人们戏笑的同时,也推出了被汝州客商认知的广告宣传效应。
薛老五与洛宁商号大老板们谈笑风生,皆被认为这也是洛宁商界的人物,看在了眼里,记在了心里。这一招为薛老五后来到汝州探购货物铺平了道路,建立了"就是洛宁客后背画鳖"那个人。
说起薛老五的聪明睿智,他总是谦恭地说:我不如我哥他们,我大哥才是大掌柜。你们喊我“五掌柜”其实我啥也干不了,生意都是我哥他们在打理。
文革后,薛老五居无定处。可他至死一直徘徊在王范西头。
有人说:在原“福庆公”的老院里,肯定埋有钱财,要不他为啥一直不离开洛宁,回老家黄河北贻养天年。
其实,薛老五就是“福庆公”的掌门人大掌柜,在文革中被打死犯活,批斗不止,薛老五也未交出分文。薛老五薛占梅之所以不愿意离开王范,不愿意离开洛宁,是因为:这里是他成就基业的地方;是他运用聪明才智由小创大“福庆公”名牌字号的地方;是他心血的结晶,是他心心念念不忘热恋的一片沃土。
薛老五在最后的日子里,还是被他的子女接回了老家,被安葬在了黄河北的“怀庆府”。
王范,一个海纳百川,曾经接纳和成就过许多人的地方。

作者简介:宋元春,男,生于1957年,回族镇王西村人,乡土文化研究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