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熊玉平,男,土家族,桑植四中教师。湖南省作协教师分会会员,张家界市作协会员,张家界市天门诗社理事,桑植县澧源诗社常务副社长。
一、《马桑树儿搭灯台》创作背景
这首歌带有鲜明的革命色彩。了解歌曲的历史背景,才能更好地理解歌曲的含义。“郎去当兵姐在家”,这里的兵,是贺龙的兵。这首歌曲于1928年诞生于湘鄂边龙潭坪革命根据地。
简单回顾这首歌诞生之前贺龙在龙潭坪的革命足迹。本文所采用关于贺龙的历史,参照1982年蹇先任著《桑鹤岁月》、1993年顾永忠著《贺龙传》、2009年王成均著《毛垭红军村的故事》。另外还参考洪家关贺龙纪念馆展示资料,及现桑植县司法局龙潭坪司法所谷辉关于红色文化的采访资料,其余便是个人寻访。
1896年,贺文常出生在桑植洪家关。1908年,贺文常参加骡队,把四川重庆的盐巴经湖北恩施,销往湖南湘西、常德一带,直到贵州铜仁等地区。贺文常的母亲姓王,湖北恩施鹤峰人。从洪家关去鹤峰主要有芭茅溪、龙潭坪、谷罗山三个方向,在龙潭坪居留时间比较多。
1910年,贺文常在恩施结识哥老会首领唐伯义,对“挖富济贫”有所了解。1913年,经姐夫谷吉庭引荐,加入龙潭坪黄德清为首领的哥老会,因为武艺高强、仗义豪爽,不久以“十排老幺”的身份成为核心成员。以“民国反正,穷人翻身”为思想纲领,在湘鄂边一带获得广大穷苦人认可。在此期间,改名贺云卿,“卿”字是哥老会标志性符号,是崇尚文化的象征。
1914年,空壳树陈图南等受孙中山委派,结识贺龙,介绍加入中华革命党。“平均地权,人人有地种,人人有饭吃”,让贺龙对孙中山很为向往。1915年,贺云卿参加讨袁护国,在石门泥沙镇夺枪,意在壮大队伍,却未如愿。
1916年3月16日,贺云卿经过精心策划,组织一支20多人的队伍,决定夺取芭茅溪盐局的12支枪,作为建立属于自己指挥的队伍的基础。任务如期完成,史称“两把菜刀干革命”(习仲勋语,通常称“两把菜刀闹革命”)、“桑植举义”。毛泽东领导秋收起义胜利后,1927年9月29日在井冈山下三湾改编时,对此大加赞赏,因为这是群众路线的胜利。充分利用群众的力量,夺取胜利,两位革命家在早期便是不谋而合的,这也是后来一见如故、相互欣赏的前提。随后,这支武装继续攻打分水岭团防,上河溪盐局,均取得胜利。
随后组建讨袁军,贺云卿任讨袁军总指挥。当年贺云卿20岁,身边的先生建议他改个更响亮的名字,提高自己的声望。一是总结过去,但凡有水的地方,战斗都取得胜利,有如鱼得水、如龙在渊的意味;二是立志坚持和广大劳苦群众站在一起,队伍才会有继续壮大的源泉——他是龙,老百姓是水,他永远不会离开广大劳苦群众。从此,贺云卿改名贺龙。
1917年,贺龙在龙潭坪邀约刘书田组织枪支和人员,参加援鄂战争,攻打鹤峰,取得胜利。随着队伍的壮大,由于战斗中伤员、补给等需要,贺龙考虑要寻找落脚点,建立根据地。医术高明、文化深厚的杨云阶、向慈臣、熊渭清等,以及学识渊博、交游广泛的肖云清、郭玉成等成为贺龙重视的人才,在他们的建议下把根据地指挥部选在龙潭坪云头山天园。云头山位置隐蔽,不易察觉;地形险峻,易守难攻;山上地势开阔,可以种庄稼自给;山下水源充沛,物产丰富,可以作为补充。
建立根据地,群众工作最重要。随着贺龙讨袁军北伐转战,根据地也逐渐筹建。向慈臣为宣传土地改革筹写《三字经》,熊渭清已有《太阳出来照白岩》等民歌作品,谱写扩红歌曲,成为贺龙交付的重要任务。1920年、1921年,贺龙都派人查看根据地筹建情况。
熊敦禄(1891-1972),字渭清,号飞龙,结识贺龙后改号禄阁居士,龙潭坪棕包水井人。其父辈家境豪富,供养私塾先生22年,专门教熊渭清读书,后考取晚清秀才。效仿王维,诗词曲联文,书画乐易傩,俱极精通。“文化上的事,别人懂你不懂,不能叫文化人”是他对自己的要求。他比贺龙大五岁,彼此却互称“斜(sia)角老庚”。
贺龙走南闯北多年,深谙为人处世之道。“到哪方走,结交哪方的狗;到哪方行,结交哪方的人”。姓贺,都以叔伯兄弟族亲论;姓王、姓罗(祖母姓罗),都以舅表亲戚论;外姓同年,称老庚;年龄相差不大,称斜角老庚;年龄更大的,称师傅,称先生。师傅,便是老一辈最尊贵的称呼。走到哪里,兄弟就结交到哪里;队伍开到哪里,师傅就拜到哪里;苏维埃设在哪里,学校就办到哪里。只有一种人,是结交不来的,那就是拖枪自重看不起穷苦人的土豪劣绅,也便是革命的对象。向慈臣的《土改三字经》里,给予贺龙精神高度概括:爱群众,纪律明;重文化,得民心。
甲午赔款的国格,封建王朝的破败,军阀倾轧的世道,鸦片赌博的风气,让熊渭清家道中落。“肩不能扛,手不能提,百无一用是书生”,是熊渭清在22年求学经历后悲叹读书无用的痛苦感受。自己满腹学问,却不送孩子读书,而教孩子以手艺为生。乱世英雄贺龙出现,贺龙对文化人强烈地欣赏和敬重,给了熊渭清很大鼓舞,熊渭清先后办了八所私塾,为根据地建设作出重要贡献。
极大的热情,使熊渭清迅速完成《马桑树儿搭灯台》的创作。虽然他学识渊博,却不擅长记乐谱。以前的歌曲,只需要自己吟唱,或教给别人唱,但这次贺龙要求把歌带出去传唱,起到振民扩红的作用,难住了他。
成事总得依赖朋友。熊渭清师从桑植有名的书法大师谷梅桥学书法,谷梅桥的老师是廖家村斋公塔的尚凤衢,尚凤衢和长兄尚星衢都是秀才,他们的父亲尚天爵是清朝进士,曾出任桂阳县训导,在当年的桑植极富名望。关于尚星衢(1877-1950),有文记载:“生性纯谨,得天独厚,随先父桂阳训导天爵公宦游桂阳,从桂宿儒朱念斋游,精研西学,提要勾玄,深悉微妙,尤精于算,並长音律。”熊渭清不能完成的乐谱,自有比熊渭清更优秀的人来完成。尚星衢尽最大努力帮助完成《马桑树儿搭灯台》的记谱。
从龙潭坪到廖家村,从澧水北源(在很长时间内,桑植地图上以龙潭坪云头山脚为澧水北源,后来据地理学家论证,五道水方向七眼泉水流更大,再加上桑植县城地名源于芭茅溪桑植坪,所以把五道水定为澧水源)到澧水南源,现在开车约两小时才能到,不知当年走路要多久。多年后,让寻访这个依据的人,增加了很多责任感和使命感。
1927年8月1日,南昌起义胜利。随后,起义军远征广东,人地两生,在汤坑、海陆丰等地遭遇汪精卫反革命武装疯狂围剿,队伍损失殆尽。
1928年农历闰二月初二,贺龙带着周逸群、贺锦斋(1901-1928)等8人,来到龙潭坪,正式建立革命根据地。“上马将军下马诗”的儒将师长贺锦斋成为贺龙指定的歌曲鉴定者。
意境优美的歌词,悠扬婉转的旋律,让贺锦斋赞不绝口,爱不释手。回到家唱给妻子戴桂香听,嘱托她传唱出去,鼓舞群众,积极参加红军。戴桂香是很有文学修养的大家闺秀,在赞叹之余,对歌词的最后一句提出批评:钥匙开锁的意象,显得俚俗,不适合在当下的社会环境传唱。桑植女子,是很注重语言修养和人格形象的。贺锦斋在妻子要求下,把最后一句歌词改为“春天不到花不开”,终于让妻子满意。
贺锦斋18岁就出门参军,近十年才回到妻子身边,郎情妾意,在这首歌曲的催化下,爱情再次升华。
1928年4月2日,桑植起义胜利,工农革命军占领桑植城。7月,中央湘西特委派人到桑植指挥革命,要求革命军支持石门南乡暴动。没有调查研究的指挥,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石门党组织已遭破坏,对敌情毫不了解。9月7日,参谋长黄鳌牺牲;9月9日,师长贺锦斋牺牲。部队减员至百人。9月19日,贺龙的妹妹游击队支队长贺满姑被敌人捉拿,受尽侮辱,凌迟至死,年仅30岁。五个孩子,最小的只1岁。母亲是最柔软的,也是最坚强的,为了孩子,承受一切,都是能被接受的。如果贺满姑为了孩子,屈服于敌人,无论当时还是现在,应该都能被原谅。但贺满姑没有投降,而是为了更多人的孩子,为自己选择跟哥哥贺龙一起干革命的信仰,用自己的牺牲,鼓舞家乡群众的革命斗志。
贺龙为了讨生活,不得不放弃学业,对文化的向往一直留存心中。对文化人的敬重,一直成为他行为的指引。堂弟贺锦斋,文武双全,与他同心同德,无疑被他视若至宝。再加上正值青年的妹妹贺满姑,留下五个孩子,承受坚强男子都难以承受之痛。三国里关公刮骨疗伤尚且传为美谈,跟妹妹相比,简直无法并论。短时间内痛失左膀右臂,失去与他相向而行的胞妹,贺龙当时的心境,很值得后来人去体味。
巨大的悲痛中,贺龙带着剩余部队退到湘鄂边的大山中,在大姐贺英支持下,在堰垭进行休养,对部队进行整编。在卢冬生从上海带来党中央指示精神的背景下,正式成立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队伍仅有91人,72支枪。这就是中国军史上有名的“堰垭整编”,诞生了“坚定理想、百折不挠,刀刃向内、自我革命,不怕牺牲、艰苦奋斗,依靠群众、敢于胜利”的“堰垭整编精神”。
戴桂香唱着振奋人心、深情美好的歌曲,却等来年轻丈夫的尸骨,十年重逢却换一场永别,可谓肝肠寸断。或许,隐约中会带些对歌曲的怨恨吧。如果丈夫不年轻气盛,斗争的势头能缓一缓,留下这卓越的身体和灵魂,又能为革命做出多少巨大的贡献呢?熊渭清想必也是怀了很多自责的,文化是把双刃剑,能鼓舞人,也会伤害人。可是凭他的才能,主宰不了这个世界,留不住这难得的知音。但歌曲终究成为戴桂香思念丈夫的寄托,也成为她坚守爱情67年余生的精神力量。
二、《马桑树儿搭灯台》歌词释义
对歌曲正确解读,让其焕发更深远的艺术光芒,是后世继承者重要的任务。
歌曲的标题,即歌曲的开句,决定了整首歌曲的基调。所谓开口脆,开口跪,便如此。
马桑树,在土家族的传说中,是一种神树。马桑树最大的特点,是生命力极强,能一直长到天上,成为上天的梯子。传说中,天上有十个太阳,后羿爬上马桑树,射下九个,只留一个,才让万物正常生长。结果猴子爬上天,打翻观音的玉净瓶,让人间遭了水灾。树神用咒语惩罚马桑树:马桑树,不许高,离地三尺就弯腰。马桑树虽不再长高,但在人们心中一直保留着神树的位置。人们建宗祠、寺庙、道观等神圣的屋宇,必须用上马桑树。遇到重大的节日,搭建庆祝的舞台,必须用马桑树枝来装饰,以显庄重,也用以祈福平安。
灯台,形似洗脸放脸盆的架子,体型更小,中间一个小台板,放置灯盏。没有电灯的以前,人们用桐油灯等照明,生铁灯盏,装上灯油,放根灯芯,也叫灯捻子。有了灯台,可以防止打翻,也因为放得高,照得远。灯台,是讲体面的大户人家才会有的,普通人家用个板凳也可以搁灯盏。更多穷人买不起灯油,用干枞树根做“油柴”,搁石头上照明。大户人家,物有专用,便是体面。
甲午海战,《马关条约》,国家蒙羞,人民受辱。人何所用,物何以专?马桑神树,屈身灯台,在这样的一盏油灯下,纵学富五车又何用,惟有只言片语寄情怀。马桑树,水分含量极高,所以生命力很强,也因此不易着火。随手折下两枝,架在一起,就成了简易的灯台,放上油柴也不会着火。有人认为,灯台是家具,所以应为“打灯台”,但这是不对的。神树的身份,不允许打普通的家具,何况是贫苦人家可有可无的家具;其次,马桑树生长快,材质松脆,不适合打家具,事实上,从没听说有人用马桑树打家具。
标题即首句,用了比兴的创作手法。把满怀学识却报国无门的人比作纡尊降贵沦落凡间的马桑树,大材小用,重器轻用,神物凡用,烘托气氛,再继续表达蕴藏的感情,便是兴。后面的歌词,反复吟唱彼此的心思,便是赋。
首句的意境,是悲壮的,类似“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也是无奈的、凄婉的,把情绪降下来,也是为后面做铺垫,所谓欲扬先抑。
歌词中土家方言儿化音的运用,是带有地方韵味和民族特色的。马桑树,下凡人间,变成陪伴爱人的“树树儿”,便是矮化、弱化,带着温柔、怜惜、深情。“我个儿”的“个儿”,有表示假设、怀疑、不确定的意味,可解读为“恐怕”;“你个儿”的“个儿”和某处方言“自己个儿”相似,表示“独自”的意思。有人把“姐”唱成“姐儿”,是不合适的。土家方言中,“姐”是尊称,而“姐儿”带有调侃、亲昵的味道,近似现在的油腻。把“花”唱成“花儿”也是不合适的,“花儿”有美化的意味,表示长得好看,但这里正处于生离死别之际,是没心情赏“花儿”的。另外,歌词中的衬字“的”,有明显的土家方言韵味,略去会损失歌词的意境。
“三五两年”中的“两”,在土家方言里,有“二”的含义,但更多是虚指数词。郎去当兵,或三年,或五年,或更长时间,甚至一辈子,都不能回来。这里的“两”表示不确定,可以比“五年”更长。比如“饿了,没啥吃的,下两根面”,“马上要走,抓紧时间吃两口,不然来不及了”,“这么大老远,好不容易来一趟,住两天再走呗”,这些“两”,一定不是“二”。毛主席提起的“两把菜刀闹革命”,重点是客观条件简陋,所以要充分利用群众的团队力量,着眼点在“菜刀”。至于“两”是不是“二”,不是语义重点。土家方言的“两”,在这里是虚指,透着对菜刀的贬损和不屑。这个故事早在1974年贺龙平反后,作为贺龙元帅丰功伟绩的起点,编成连环画,广为流传。
原词中的“捱”字,各种版本都没有出现,是极其遗憾的。或换“待”,或换“挨”,都不能表达因真切的爱恋,苦苦坚持的味道。其实这个字,才是整首歌词的点睛之笔。
在演唱上,“写封书信”的“封”应唱做桑植口音“hong轰”,普通话讲究标准规范,方言则讲求地道纯正。有人因为这首歌是湖南民歌,把“书信”的“书”唱作“虚”,把“别处”的“处”唱作“去”,把“钥匙”加上了长沙话味道,都是不合适的。可以有湖南的桑植,不该有桑植的湖南。
歌曲的旋律,和许多桑植民歌曲调类似,正是创作者创作的基础,或者有特意加上家乡气息的用意。歌词的第一段,用“不爱”来说“爱”,表达了为家为国,甘愿舍弃本来珍惜的爱情,勇于自我牺牲的革命英雄主义。第二段既是对坚贞爱情的回应;更是用爱情的坚贞,鼓励当兵郎坚定信念,一往无前;还是用革命英雄主义的态度感悟爱情,矢志不渝。
爱情是为家,当兵是为国。平凡和伟大,相互映衬;现实和理想,相互交融。唱和之间,回味无穷,荡气回肠。
伟大的桑植民歌艺术,因传承而经典,历久而弥新。
三、我与《马桑树搭灯台》
我出生于1971年农历腊月,我曾祖父熊渭清在1972年农历十月去世,所以他认识我,我却不认识他。
上小学前,我母亲就教我唱《马桑树儿搭灯台》,现在仍记得因不懂向母亲提出幼稚的疑问,把“姐带”听成“接代”,而不是后来传唱的“姐儿带”。
1987年,我初中毕业,考上桑植一中,我父亲告诉我,我曾祖父写了两首歌:《马桑树儿搭灯台》和《桑木扁担软溜溜》。《马桑树儿搭灯台》是给了报酬的,《桑木扁担软溜溜》里的“得儿”是花舌。可我并不在意,因为在人们的传说中,曾祖父到处给人看屋场,测坟地,带有迷信色彩。人们还说我从龙潭坪头一拨考上一中,是我曾祖父的坟地埋得好(生前自己挖在一个洞穴里,立碑都困难),让我很反感。高一能考班上第三,年级第七。在逆反心理作用下,放弃学习,想看看祖坟到底起不起作用!成绩可想而知。毕业时高考分数都没看,是我同学向正美帮我看分填的志愿。
高中期间,看到一种类似磁带歌词可以折叠的宣传册,上面的《桑木扁担软溜溜》作者是熊渭清,而《马桑树儿搭灯台》是桥自弯民歌。我问父亲为什么这样?父亲回答,可能桥自弯唱的人多,录歌的人以为是那里的人写的。
1990年,我考上益阳师范专科学校,大学音乐教材上有这首歌,但歌词最后一句变了。我问父亲原因,父亲说:应该是记歌的人改的,觉得“钥匙开锁”有些庸俗,上不得书。父亲只有小学四年级文化,但这个解释我至今仍然认同。我们小时候,70年代,有些手势是不能做的,做了要打手的。像现在的剪刀手,就是别人故意丑化侮辱人的,但却误用许多年,表示赞赏本来应该竖大拇指。“绿帽子”原本是军人的象征,暗喻军人夫妻分别太久,移情别恋,也是不怀好意,别有用心的。
陆陆续续听到或看到各种关于这首歌曲的解读,以及各种版本的说法和唱法。
最早的说法,是桥自弯朱耀榜演唱,默认是他的原创。后来有说贺锦斋创作,还有说是戴桂香创作的。还出现过《马桑树儿打灯台》的标题。
我很想把我父亲的话告诉别人,但我不知道该告诉谁,也不知道用怎样的方式。如果我冒然写篇文章,估计也没有什么刊物肯发表,无非发在朋友圈,给人蹭名曲的口实,搞不好落个贻笑大方的下场。
三十多年过去了,这个心结一直困扰我。我写文章公布,会有给自己贴金的嫌疑,桑植人不大喜欢啥都往自己面前揽,嘴上或许不说,内心更加鄙夷。但如果我不去讲,谁又能找到更多证据来论证呢?
2022年1月26日,我高中同学王兵的母亲去世。王兵的大姐夫余晓华先生曾在龙潭坪代替我的语文老师给我上过课,后来担任桑植县委宣传部副部长和文联主席。在追悼会期间,我问余老师:《马桑树儿搭灯台》是贺锦斋写的吗?余老师回答说:我采访过戴桂香,贺锦斋去世之后,戴桂香就一直唱这首歌。因为没有其他资料,所以我们霸蛮认定是贺锦斋创作。余老师是当着很多亲友的面说的,说得很真诚。这给了我一个启示:如果能了解到我曾祖父与贺锦斋或者贺龙有来往,就有了很大把握。这也确定了我的分析,朱耀榜创作的歌曲要被戴桂香传唱,至少要早生四十年。
2022年1月27日,初中同学马继品给我转发了一个视频,一位演讲者说:湘西人民习惯用相互依偎的马桑树和灯台树比喻爱情。一下子击中我内心的神经:这不扯淡吗?品种不同,也可以谈恋爱吗?冷静下来又转念想:还是要感谢人家,人家远隔千里,仍然惦记着桑植民歌,宣传桑植,人家也不了解,创作不就是靠想象吗?我有什么理由责备人家呢?我要责备的只该是自己,没有早些下决心去做自己早想做的事。
当下我要求马继品帮我找90岁以上的老人,我一个个去问,就算这歌与我曾祖父熊渭清没有关系,我也算尽到了溯源之心。马继品说:巧了,我妻子的外公杨光华今年95岁,我带你去试试看。
我50岁第一次来到红军村,尽管离我老家不远,但我从未到过这里。我问:您知道《马桑树儿搭灯台》这首歌吗?杨老答:“龙潭坪哪个不晓得,棕包水井熊禄先生(熊敦禄的爱称)写的,大名熊渭清,号飞龙先生”,“他只哼唱,不会记谱,是跑到廖家村苗寨找人记的谱。”
“那我曾祖父和贺龙会不会有接触,贺龙到过桥头(组成红军村的原桥头村,杨光华所在地)没有?”“贺龙肯定来过。1928年润二月初二,我刚满周岁,他抱过我。贺龙和你曾祖父肯定有来往,你曾祖父文化高,贺龙喜欢的就是那样的人。”当时我没想到为什么我曾祖父要去很远的地方找人记谱,后来才想明白。
后来我找到红军村刘家湾谢勋任老师(79岁),他带我访录熊渭清给熊渭清外公写的碑文,有诗有赋有联,我对谢老师说:“我曾祖父用一座碑就征服了一个大学生。”还有给熊渭清的舅舅写的碑文,据说他边喝酒边写诗绘画,33天才完成。后陪我拜访熊渭清在桥头的学生文玉山(94岁),是一位退休老师。一起拜访刘家湾刘吉武(82岁),是熊渭清的姑侄。
在红军村,我找到向慈臣(与熊渭清齐名,参加过长征)的孙子向梅柏和向武陆两兄弟,讲起熊渭清许多趣事,其中包括想和向慈臣一起去长沙师范读书,熊渭清抛不下家小放弃了。向武陆陪同我拜访云头山文汉成(95岁)。在文汉成提示下,在四方溪我见到“撒叶儿嗬”国家级传承人周纯勤(78岁),他讲起1956年在龙潭坪读书看到省里来人向熊渭清采集民歌的情景。还给我唱熊渭清写的《婚姻歌》,但已唱不完整歌词。他还告诉我麻堰潭符光冒是熊渭清学生。大洞堡我见过杨祚言(92岁),讲起熊渭清奉命写歌收报酬的事;还有殷光勋(88岁)唱熊渭清写的《十劝歌》,劝人莫抽鸦片。
麻堰潭的符光冒(84岁)和唐西望(89岁)都是熊渭清的学生,他们一起回忆了熊渭清办学的八个地方:三湾田、麻堰潭、金日塔、粉墙湾、邓家湾、竹垭、黄茅垭、中峪,并能回忆起麻堰潭12个同学的名字,能一起回忆起三首熊渭清教的诗,其中两首是原创。并提供我下几个学生采访对象。还告诉我,关于歌曲的问题,找麻堰潭的庹祖雄老师,他爱好音乐,应该有所了解。
我在黄茅垭见到唐西平(78岁),虽因生病精神恍惚,但还记得自己是熊渭清的学生,能提起一些同学的名字。在竹垭见到唐西兆(84岁),能说出很多熊渭清在竹垭的学生,其中唐华芝最有名,但已去世。竹垭还有黄德清(哥老会中贺龙的大哥)的孙子黄魁元(83岁),是熊渭清的学生,他能背诵一些当年熊渭清教的《五字鉴》。
在邓家湾见到熊渭清的学生唐西尧(82岁)和邓以纯(80岁),能讲出很多邓家湾私塾熊渭清学生的名字,因为距离棕包水井近,所以还知道熊渭清的很多社会关系,让我去赶坪找杨佐才和符姓的人、棕包水井的族人、郑家坡的郑敦才等。熊九武(78岁,退休教师)虽然不是熊渭清的学生,但经常和堂祖父熊渭清一起睡,能记得许多他的事,印象最深的是一副对联:“两条道路是耕读,一件大事教子孙”。
赶坪村郑家坡的郑敦才(85岁)是熊渭清在粉墙湾的学生,记得熊渭清和响水洞朱博安、白竹坪马明子、空壳树朱先生等许多人的一些故事,还知道熊渭清是谷梅桥的学生,称其“梅体”。给人写匾4块光洋一个字,给贺龙写《马桑树儿搭灯台》据说给的28块,好像只收4块表示一下。还讲到大洞堡郑敦顺说:禄先生天下奇才,一篇碑序,32句话,28个典故。并表示,没看到过碑,不能确认。郑老还带我去桃黎湾找熊渭清写的两座碑,巧遇当地名医张洪发(82岁),张洪发医生带我们找到两座碑,并告诉我桑植老县城东门上有个祠堂,柱子就是马桑树的。
我在县城拜访了庹祖雄老师(75岁),他曾向我祖父熊本开(熊渭清长子,没读过书,擅长唢呐、篾匠、画匠)学习唢呐,曾代表桑植参加湘西自治州比赛,赞美师傅熊本开的转音技巧相当高明,并给我展示当年录下唢呐曲的手稿。熊渭清曾把私塾办到他麻堰潭家里,他兄弟五个全是熊渭清起名。最早收录民歌有1953年和1956年两次,当时龙潭坪没通车,凉水口要过渡船。前面别人唱过的歌,到后面就不要人唱了。1978年,他也参加一次民歌收集,花了一个多月时间,那年龙潭坪才开始修公路。采集很辛苦,收来的纸条装一个大柜子,由于补助不多,时间太紧,结果收录上书的桑植民歌大约是采集的十分之一。那次认识了白诚仁,是省音协主席,还有唱《挑担茶叶上北京》的何继光。给我提供了早期和当年收录歌曲的版本,其中有熊渭清的一首不大被重视的歌曲《十二月花节》。讲起五道水娄菊香和瑞塔铺彭福香把《马桑树儿搭灯台》唱到人民大会堂的事,讲起尚生武和向佐绒唱这首歌的事情。
我再次拜见王玉山(92岁,我同学王兵的父亲,余晓华老师的岳父),他能背出熊渭清三首诗,两首七绝,一首七律,能讲一些熊渭清住在他家时的事。我访问了赶坪村杨玉成(83岁)、符合炳(88岁)、杨流柱(81岁)、熊绒香(88岁,棕包水井人,嫁到赶坪杨家)等多位老人,他们都能讲少量关于熊渭清的事情。
我还拜见了龙潭坪岩壁湾的刘庆斗(89岁),他父亲刘书田曾协助贺龙找枪找人攻打鹤峰,参加援鄂战争。刘庆斗读过8年私塾,是我父亲的老师。他虽没在熊渭清门下读书,但经常去拜见他,寻求他的指教。他能详细背出抗日时期何县长为解救熊渭清,熊渭清三步成诗的原文。他确认熊渭清不是在岩壁湾办学,而是中峪。
红军村的彭贤和(92岁),给我连续讲了四个多小时不嫌累。讲熊渭清的事,讲贺龙去洪湖后,坚守云头山天园根据地的红军及家属跳崖的事。
根据赶坪村桃黎湾张洪发医生的提示,我到桑植县老县城东门寻找曾经的祠堂,据当地老人介绍,刚解放的时候就拆除了。碰巧遇到一个小商店的主人张芝英(75岁)是廖家村人,她告诉我:廖家村苗寨有文化的老人,除了张景忠老师,就只有斋公塔尚家人。苗寨很有可能找到一尺以上腰围的马桑树。我打听到洪家关贺龙中学的张文升老师是廖家村人,他答应陪我去廖家村苗寨走一趟。
我们多方打听,知道斋公塔有位退休老师叫尚道德(76岁)。尚老师说,他们家没听说有会写歌的人。张文升老师讲,您父亲那一代人不是吹拉弹唱人人都会吗?尚老师说,这倒是,但是他们都没写歌,我以为没价值。我问,有没有您祖上先人的碑?尚老师答:这就多了,高祖父开始几代人的碑都有。我跟张文升老师讲:只要能在碑上找到“精通音律”四个字,我们的目的就达到一半,再通过张景忠老师的验证,基本就达成了目标。
第一座碑,尚道德的高祖父尚天爵(1791-1898),进士,湖南桂阳县训导,没有音乐记载。第二座碑,曾祖父尚元铸(1878-1926),字凤衢,秀才,没有音乐记载。第三座碑,曾伯祖父尚元钜(1877-1950),字星衢,“並长音律”。能把这几个字铭刻在碑,按理就不只是会唱几首山歌。我半蹲在碑里,不能变换其他姿势,誊写完整个碑文,几乎站不起来。突然下起大雨,遗憾这系列碑文,可堪桑植古文化的宝库,不能尽睹为快。
我和张文升一起拜见张景忠老师(93岁),教过张文升小学数学,毕业于永顺联中。他确认他的祖辈没有精通音律的,也肯定了尚家祖上人才济济。他肯定地说,桑植没见到灯台树,而马桑树以前能看到比较大的,做小型房子的柱子是没问题的。
在认识我之前,谷辉就听到老红军龚伦雄(92岁)讲过熊渭清的事,所以给与我很多支持。谷辉陪我去湖北恩施荣美镇龚伦雄家,历时两天,虽然只收获熊渭清一首诗和一副对联,但也很值得,因为顺便听到他讲述赴朝鲜作战真实的战斗场景。
我的采访还远不止这些。每一位受访者无不为熊渭清的才学和人品赞叹,也给了我很多鼓励,他们每一位都值得我用文章来记录,只要能力允许,我会努力做更多。
四、我对《马桑树儿搭灯台》改编版的赞美
按道理讲,这首歌的版权已属于贺龙团队,包括贺锦斋,因为给过稿费,虽然是象征性的,那是英雄相惜的见证。贺锦斋版是理所当然的正版,最早传唱的也是贺锦斋版本,所以余晓华老师认定为贺锦斋创作,也是没问题的。从版权上讲,已经不存在了,已经属于所有的人民群众。如今关于歌词释义,关于挖掘红色文化,再论这段往事,弄清出处,正本清源,还是非常必要的。传承,才是文化的内核。
歌词上文有“你个儿移花别处栽”,所以下文“春天不到花不开”,形成照应,从歌词上讲很合理,但是从诗词角度上讲,重复雷同便少了跳跃,会少些韵味;再者,“春天不到花不开”,也能表达痴情的等待,也很应景,画面也很美好。但是意境有些缺失,因为每年都有春来到,每年都能有花开,对爱情的唯一性、排他性、长效性,都有损伤。
我个人建议,在纪念以贺龙为代表的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场合,尤其有贺锦斋同志在内的场景,就唱贺锦斋版,故事本身就包含了戴桂香在内红嫂的爱情。没有戴桂香的传唱,这首歌也不会焕发那么伟大的光芒。
朱耀榜(1922-2009)版,从历史上讲,排在后面。但从传唱的广度上,却具有极大贡献,并且他也有自己的创作部分。在前人基础上创作,无可厚非。添加的部分,和原创部分不是很协调,“向死而生”、“不爱为爱”才是本意,为“模范”受“人人夸”去当红军,不会是当年革命前辈的出发点,是很伤意境的。但这个版本包含了很多前辈为桑植民歌传承付出的大量心血,把这首歌确认为桥自弯民歌,也没有问题。
贺锦斋师长牺牲的1928年,戴桂香或许不会再唱那首歌,心里或许是有怨恨的;满姑妹妹同年惨死,更加让人悲痛难熬,她也会体谅贺龙大哥以及他们战友的心情。她没开唱,别处没法学唱。时过境迁,相思成荒,歌曲终究成了她最好的寄托。但龙潭坪根据地在熊渭清的带动下逐渐传唱,变成一种慰藉,随着贺龙红军,从龙潭坪向外慢慢流传。但战斗的巨大牺牲,传唱者大量减少。刚好桥自弯的朱耀榜爱好音乐,成为这首歌的有缘人。
这首歌最早被五道水娄菊香、瑞塔铺戴福香唱到北京。2003年宋祖英在维也纳演唱。2006年桑植民歌成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被很多歌手演唱。以及多次被改版,比如《魅力湘西》改编版,阿朵改编版,都有很强的艺术魅力,受到广泛欢迎。每一位的演唱,都再次赋予这首歌曲新的魅力。传承,才是文化的根。
桑植民歌传承人、著名歌手黄道英女士对此溯源作出高度评价并给予音乐上的指导,2019年“桑植民歌王”、2021年《星光大道》周冠军、青年歌手李红艳2022年唱出了我们期待中的桑植民歌《马桑树儿搭灯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