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湖南城步文化“愚公”杨光勋
倾心播撒“乡村阅读火种”
文/唐文安
9月17日早晨7时,我的微信传来了远在长沙的杨光勋老人的消息:他推荐阅读一篇好文章《浙江这个村为什么历史上出状元多?》,因为这个村子古时私塾多教育发达,并且当地的乡贤创办私人图书馆多,文化发达的地方出人才就多。
从领导岗位退休后,杨老便致力创办并充实“自强图书宬”;这二十年来,他念兹在兹的便是这个图书宬。这个“宬”字,可以这么理解:上面是房子,而在这房子里读书的人便能成才。我翻看了图书宬的相册,一张张照片记录了图书宬发展壮大的历程、特别让人感动的是为了购买图书,杨老经常早起摸黑地去长沙各书店各旧书摊“淘书”。

近日偶然探访,只见图书宬阅览室堆满了从邵阳、长沙运回的大大小小图书竟达二十三四箱之多!只要想到家乡的读者在渴求书籍,他的内心就充满了温暖与力量。而每一本书的打包登记上架,他都像呵护自己的孩子一样,至少反复摸了十多次。他说:“我这辈子从小家贫,小时缺书读,现在日子好了,我要尽力去帮助乡亲们多读书,知识改变命运。”
出于这种初心,杨老二十年来不停地忙碌,他的资金大多为了购书、为了维护图书宬的运转而花费。妻子当初不理解他的行为,慢慢地看到乡亲的读者泡在图书中,大家都受益,这位通情达理的妻子也理解了丈夫的心思。每年回到村子,杨老都会带回来不少书籍。

现在图书宬的规模大了,影响也渐渐的大了。大城市的记者、专家都来这里参观学习,甚至还有外国的留学生来过这里。我也以饱含深情的笔触歌颂了“自强图书宬”的发展,写过文章《爱的小屋》、《乡村阅读火种的播撒者》相继发表在“凤凰网”和“共识网”上,引起广大国内外读者的强烈反响与点赞。他的优秀事迹也获得社会的肯定,杨老曾被授予诸多荣誉:“2017年度“湖南好人”、第四届”伯鸿书香奖”(全国)、2001年“全国优秀读书家庭”。“节衣缩食只为家乡读者,来回奔波只为播撒阅读种子。”


说起未来的发展,杨老表达了他的担忧,一是图书管理只靠十多名农民义工,且义工们很多身体渐老、时间精力不济,管理开放工作变得艰难。二是欢迎天下爱书的读者走进这“没有围墙的大学”,接受哲人智者的指导,与大师们在书中交流。让“爱书读书成为一种时尚。”我深深地为杨老的无私奉献精神所打动,一个正县级退休的领导,爱抽烟的他只买几元一包的烟抽;身上的衣服鞋子朴素如同农民,却倾尽一切热情与爱投入到“乡村文化建设上”,现图书藏量已过四万多册,办有五个不同的阅览室,无数的村民及孩子们成为图书宬的受益者。

家乡的那条路啊,总是那样弯弯曲曲,梦里几回回到家乡,孩子们渴望知识的眼睛总是牵着他的心,乡亲们盼着发展产业的梦想总萦绕在胸间。知识改变人生,文化振兴乡村,这就是杨光勋老人,这位苗乡文化愚公的崇高追求。那条长长的回乡的梦,连着一颗感恩桑梓报效乡村的火热的心!

【作者简介】
唐文安,1969年12月出生在湖南城步的偏远乡村,邵阳广播电视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一直从事乡村教育工作。业余爱好文学,现兼任城步苗族自治县作协副主席。几十年笔耕不掇,人物通讯《苗乡木叶歌王的拥军情》发表在《中国国防报》,近四十篇作品散见《凤凰网》、《华声在线》等网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