郁孤如旧游
文/文瑞,图/念海

北宋虔州。城墙逶迤,形如龟形,被三江裹挟着,匍匐在龟角潭以南。悠悠的章江远远地从聂都山流来,浩浩的贡水长长地从石寮岽奔往,两江在虔州城北的龟角尾相拥而汇。这里就是赣江的源头。
载着苏东坡一行八人的舟船,渐渐逼近巍峨的虎头城(虔州北宋时有“虎头城”之说),进入龟角潭,往西一折,便拐进了章江之末,前行不过里许,便是接官亭。虔州士子、乡贤一拥而上,将苏东坡一行迎进了西津门。
郁结千古事,孤悬天地心。郁然高耸于贺兰山的郁孤台,这夜别有韵致。当夜,一代文豪苏东坡入住郁孤台官府驿馆。这一天,是绍圣元年(1094年)八月十一日。
虔州八境,十多年前,苏东坡曾见于图画之中,并为之书写过一回。这回,居然住在郁孤台,天天可以远眺赏景,苏轼仿佛有一种重游旧地的美感。郁孤台,江南四大名楼之一。始建于唐,历代毁修不止。如同一座文化的丰台,始终高阜于城市之巅,永远保持着它倔强无比的凛然姿态。
虔州太过美了,美得让愁绪满腔的苏东坡一天天地舒坦、快乐了起来。十天寓馆,日日醉于郁孤风中,苏轼陶然了。滩声阵阵,岚气萦楼。草木葱郁之中,清气袭人,炎暑尽失。但见城内楼台林立,四处荷塘密布,池中莲叶田田,远处峰峦叠翠,脚下三江涌浪……城外的山水田园之美和城内的亭台楼宇之秀尽收眼底。如此旖旎风景,扑面而来,一时间竟令苏东坡一路谪迁的流离之苦淡化了许多,不由得沉浸在这短暂的世外桃园予以的享乐之中。情不自禁,万里奔波的苏东坡难得地露了一回笑容,八月二十一日,他提笔为这座江南望城写下了传世之作《郁孤台》:
八境见图画,郁孤如旧游。
山为翠浪涌,水作玉虹流。
日丽崆峒晓,风酣章贡秋。
丹青未变叶,鳞甲欲生洲。
岚气昏城树,滩声入市楼。
烟云侵岭路,草木半炎州。
故国千峰外,高台十日留。
他年三宿处,准拟系归舟。
颇有意义的是,苏东坡这提笔一写,其中“山为翠浪涌,水作玉虹流”之句,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竟成为历史上对虔州最美妙的赞词。
岁月流转,岭海七年。建中靖国元年(1101年)正月,苏东坡北归,在虔州太守霍汉英陪同下,燕集郁孤台。又一次为之吟诗,郁孤台成为苏东坡为虔州之景吟诗三次(徐州题八境图诗,南谪过虔题郁孤台)的唯一之地:
晓钟时出寺,暮鼓各鸣楼。
归路迷千嶂,劳生阅百州。
不随猿鹤化,甘作贾胡留。
只有貂裘在,犹堪买钓舟。
“归路”上历经千山万水,一生走过无数州地的苏东坡,没了当年为虔州诗咏“山为翠浪涌,水作玉虹流”的那般诗意与豪情,流露得更多的则是一些禅意一些佛老之思,还有北归中原的急切之心。值得说明的是,苏东坡南谪、北归时写的两首《郁孤台》诗,当时均即被镌刻铭石。
苏东坡之后,郁孤台被历代诗人歌咏不止。最著名的当数南宋辛弃疾的《郁孤台》词,把当年隆祐太后偏安虔州的流离之苦述说一尽:“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西北是长安,可怜无数山。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江晚正愁予,山深闻鹧鸪。”
南宋末,赵宋江山风雨飘摇,南方赣州却相对安宁,风景依旧。状元、赣州知府文天祥写下了《郁孤台》诗:“城郭春声阔,楼台昼影迟。并天浮雪界,盖海出云旗。风雨十年梦,江湖万里思。倚栏时北顾,空翠湿朝曦。”
孤郁的楼台,千古流韵,芬芳永远。

作者简介:龚文瑞,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苏轼研究学会会员,中国明史学会王阳明研究会副会长,江西省地域文化研究会专家顾问,赣州市政府古城保护委员会专家顾问,赣南师大文学院特聘教授。独立学者,长期从事赣州本土文化研究,著有《客家文化》《赣州古城地名史话》《山水赣州》《苏轼与赣州》《王阳明南赣史话》《赣南书院研究》等近三十部专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