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境若图画
文/文瑞,图/念海

宋代的虔州城,“六街人往来,八境烟浓淡”,是一个人烟稠密、风光旖旎的江南望城。
虔州“八境”,乃指以八境台为核心的虔州八处美境,因苏东坡题《虔州八境诗》而闻名全国。苏东坡与虔州八境究竟有着怎样的渊源与故事呢?
绍圣元年(1094年)的八月,盛热炎炎的虔州迎来了自北方定州一路贬谪而来的苏东坡一行。来到这个既陌生又熟悉的城市,苏东坡感慨万千。这里有少年时便听说过的古天竺寺,这里有十多年前在密州孔宗翰向自己展示过图画的虔州八境,这里有予苏门有恩的赵抃建成的清溪书院和有着赵抃祈雨传说的石固王庙,这里有父亲当年寓居过的城南钟棐世伯家……当然,最让苏东坡动心思的还是虔州八境了。
八月十九日,热情的虔州士子们早早地来到苏东坡下榻的郁孤台驿馆,领着兴致勃勃的苏东坡顺着城墙往东北隅的石楼(八境台)而去。苏轼一路在思忖:这座楼台究竟有着怎样的魅力,让孔宗翰当年为之向自己苦苦求诗,从密州至徐州,从熙宁九年至元丰元年。
登上八境台(石楼),环顾城池,将自己沉浸在美妙的楼台景色之中,苏东坡恍然而悟。激奋之余,苏轼发出一声叹息:“前诗未能道其万-也!”
这绝对不是苏轼的谦虚之词!北宋时的虔州城堪称美丽之极,芬芳四溢,步步乃景,甚至有“小花城”之誉。北宋虔州的历代官员都喜欢搞建设,垒城搭桥,筑亭构台,建楼起阁。而虔州的百姓呢,则喜爱种榕植兰,挖塘掘井,采莲赏茉……虔城人喜欢做的尽是些风雅、美好、流韵之事。八月的虔城,满是芬芳,最是醉人。满眼的绿色,其中掩映着座座楼台,天风浩荡,微风中飘逸着阵阵花香。置身于此情此景中,怎不让北方流贬而来、满身疲惫的苏东坡为之心动为之陶醉呢?!
显然,此时的苏东坡原谅了当年孔宗翰在密州描述虔州八境时的闪烁其辞了。难怪孔宗翰会如此深情地向自己介绍虔州八境,图画中明明只是一座楼台却硬要说成是一境,图画中明明只是一座普通山峰却硬要说成是尘外妙处。原来,图画远没有把实景的万分之一画出来,以致我的诗也没能把景致的万分之一道尽呵。
此刻的苏东坡明白了,八境图画中的每处景致其实都是一处妙境,图画中的章贡台、皂盖台、白鹊楼、石楼、郁孤台五座楼台,似乎一座挨着一座,现实中却还是有些距离的,且型式、风格、韵味迥异不同,各有其妙;城外的峰山、马祖岩、尘外亭,烟雨之中,云绕雾萦,若隐若现,芳姿各异。呵呵,难怪孔宗翰口口声声坚持说是八境,而自己却长时围绕着“八”这个数字恣意诠释,不以为然。原来孔宗翰是对的,虔州处处是风景,有八境之美,又岂止只是八境?!
自苏子吟咏虔州八境后,全国性的八境文化从此由兴而盛。中国地方八境(景)和八境(景)诗词最早有文字记载的是北宋沈括(1031—1095年)的《梦溪笔谈》,其中有“潇湘八景”——平沙落雁、远浦归帆、山市晴岚、江天暮雪、洞庭秋月、潇湘夜雨、烟寺晚钟、渔村落照。北宋嘉祐年间(1056—1063年),长沙“驿步门”(即大西门)外有八景台,当为登览潇湘八景所建。也就在同一时期,孔宗翰知虔州时率领兵民筑建石楼,并完成《虔州八境图》的创作。虔州八境与潇湘八景可谓同时期构就了中国八境文化的最早的文化源起。
苏子题虔州八境诗并序之后,虔州八境乘势而上,誉享全国,扬名千古。无疑,当时的古邑虔州,乃至今天的江南章贡,八境文化成了城市最重要的文化事象、最绚丽的文化内容,以致于以宋代景致为固定内容的虔州八境,经历了宋、清、上世纪八十年代、当代四个阶段,经久不朽,流韵悠远。

作者简介:龚文瑞,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苏轼研究学会会员,中国明史学会王阳明研究会副会长,江西省地域文化研究会专家顾问,赣州市政府古城保护委员会专家顾问,赣南师大文学院特聘教授。独立学者,长期从事赣州本土文化研究,著有《客家文化》《赣州古城地名史话》《山水赣州》《苏轼与赣州》《王阳明南赣史话》《赣南书院研究》等近三十部专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