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关中水土岂止养育一方人
——读刘林海长篇小说《落户》有感
在微信中浏览董惠安的书评《谁让香包更香艳?——刘林海长篇小说<落户>读后》,我首先得知陕西文坛又出现了一部描写关中农村变革的鸿篇巨制,其次,在川地陷入死地而逃至关中得以活命并“落户”的川妹子香包的形象,在我眼前灵动闪现,挥之不去。几天后,小说《落户》摆在了我的案头,书中故事的山穷水尽柳暗花明,香包命运的生死歌哭否极泰来,深深抓住了我的心,我如饥似渴地读,废寝忘食地看,眼早就花了,三天里用放大镜浏览完了35万字的《落户》,掩卷长叹,心潮难平,仿佛我还在槐树村流连忘返,在充满关中风情的历史画卷中徜徉行走。
书中关于70年代前期农业劳动的场面和细节太细腻生动了!我很熟悉,觉得就像写我老家我身边的人和事。我很喜欢书中写的关中农村的风土人情,如婚丧大事的习俗,闹洞房,摆宴席,人葬埋后三天内晚上后代到坟地陪伴烧纸和柴火打怕。风俗中甚至允许叔嫂之间有点婚外恋情(不能太出格),兄亡故小叔子可以娶嫂,但绝不允许大伯子和弟媳有染!小说中的黑白色调的记忆,譬如七八十年代还没有农业机械化时三夏大忙场里地里的农活操作,出大力流大汗的场面等等,让人浮想联翩,难以忘怀。
文中的女主角“香包”的故事勾起了我遥远的回忆。一位饱受苦难饱经风霜的川妹子在家乡被极左的阶级斗争摧残得活不下去了!冒险逃到秦地谋生。在我们关中这块皇天后土存活下来,遇到了她生命中的贵人,而且还不止一个!槐树村人保护她度过劫波,成长为新时代的能带领第二故乡的父老乡亲勤劳致富的女强人!故事好似虚构,但我相信这是发生在关中这块土地上的真实故事!因为我很了解我家乡户县的老少爷们宽仁厚德的秉性。在上世纪60年代的大饥荒时期,我们村就收容收养了好几位四川、甘肃、安徽、河南逃荒讨饭过来的难民,多为女性,他们以给村中穷苦光棍做媳妇的名义留下来。难关度过之后,一部分在原籍有丈夫甚至有孩子的就说明了情况,候鸟般地飞回去了。在这里又留下一个残破的家庭!但我发现,这些关中人家庭虽很是不舍却不强求,没发生过什么暴力强留事件,好合好散,外乡女人走时男人给带足盘缠送她上路,很有举手长劳劳的意味。也有因此而感动女方,女方回去后又带着留在老家的孩子回来了,至今一家人过得好好的,有了二代三代,犹如一曲哀婉缠绵悠悠不绝的歌谣。还有一部分原来确是未婚女子,饥荒过去,人就留下了。几十年过去,二代三代都有了,口音都改成关中口音了。关中的这方土地,养育的不仅仅是一方人。
看到香包兄妹利用村支书魏玉良的一己之私终于能成功落户槐树村,我无奈的同时也松了口气,这已经很不容易了,一块沉重的石头落地了!故事中的川妹子香包之所以能“落户”关中,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是陕西人虽好胜斗勇,但在那个时代没有川渝潇湘一带人极左偏执。村里的干部为了解决村里贫困户娶不下媳妇的问题,对外来人口很宽容,从不刨根问底,不问出处出身,不要户口,穷困人家领来了外地女子给儿子准备当媳妇,给大队干部说一声,就落了户,也不领结婚证。半年后随小队分口粮。生了孩子就上户口。户口是由大队上报的,公社也不深究。周至户县一带我娘家婆家两村子都是这样善待外来媳妇的。
《落户》给人多重启示。一是人性善能够战胜人性恶!二是历史和社会总会发展进步,社会正义力量也总会战胜社会中的戾气和丑恶!三是小说中人物命运的改善和生活的进步是发生在改革开放的时代大背景下。没有新时代的开始,槐树村中的念莲姐弟和苗伟香包兄妹和他们的家人邻居还得在苦难中苦苦煎熬!甚至像他们的祖祖辈辈一样永世不得翻身,不得脱贫!所以无数底层百姓的命运总是和国家民族的命运一起起落沉浮的。香包的落户之难,让我想起了小说《白鹿原》中田小娥的“落户”问题。鉴于近来正在收听央广《中国之声》播出的董惠安先生编剧的陈忠实生平广播剧,对田小娥和黑娃无奈“落户”于村外寒窑的事件有了新思考:对田小娥这个弱女子的拒绝和排斥,竟然是当时社会的主流意识所决定的。而当香包要落户槐树村时,虽然阻隔重重,但时代毕竟不同了,代表主流意识的人群不同了。《落户》中老营长魏德茂出现了,这位残疾老兵,一身正气,他和《白鹿原》上的朱先生同样的德高望重,但观念截然不同,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道德准星不同,于是小娥和香包两个女子的命运便大不相同了!
更令人感动的是念莲念珠姐弟为救香包兄妹而舍命奔走,老营长魏德茂、老右德文叔的谋略智慧,公安系统几位有良知的官员的仗义执言,也是香包兄妹冤案相继昭雪得以平反或减刑的重要助力,甚至说是社会正义力量终于战胜了极左路线!
值得一说的是,《落户》的故事情节有强烈的戏剧性冲突,让读者牵肠揪心,因关心人物命运起伏而追读故事,卷不释手。尤其是开头两章的落户过程中间的原籍来人抓人和婚礼的交错进行。让我的心都悬起来了!好不容易他们的好日子刚开了头,又发生了几起农家妇女家长里短是非混淆引起的凶杀案!又被扩大化为阶级斗争新动向而开数千人的公审公捕大会,导致了更大悲剧我们的主人公苗伟冤案的发生!苗伟的婚姻本来就是悲剧。多么冰雪聪颖临风玉树般的少年,为了求得村支书的政治庇护入赘他家与瓜女子花妹成婚。忍受着巨大的生理煎熬还恪守男道,尽一个丈夫责任,抵御了风流荡妇的色情诱惑。却为自己蒙冤埋下了祸根!
从艺术视角谈《落户》对几个人物的塑造,我认为最成功的是香包这个女主角。她聪慧善良美丽心灵手巧,尤其是勤劳乃至任劳任怨!真是把四川女子的勤劳智慧和关中女子的善良宽厚仁慈完美地结合起来了!几乎是个完人,无可挑剔。她很像梁晓声《人世间》中的郑娟。然而太完美了就缺点性格中的多样性。我其次喜欢念珠这个小少年!聪明调皮是男孩子的天性。但机灵、好动、勇敢,敢于创新,敢于担当,一身侠气,满腔热血,见义勇为,还真是个符合时代潮流的好男儿。其它人物都很有个性,如几个老前辈,德强叔、老营长德茂叔,以及念莲的公婆,老右夫妻自不用说,就是村支书魏玉良、公社王书记、第五小队的魏东风队长,魏胜利民兵连长即后来的魏书记,还有那几个死于非命的媳妇婆娘,几个有外号的男子汉二赖子、匣子叔,念富念贵赤脚医生张冬梅等等都是当时那个社会的各色人等。人物名字也可能是虚构的但作为各阶层的典型形象却是真实的。哪个村子都有这样形形色色的人。他们共同构成了我们的社会。
唯一弱化的人物是念牛!这个本来很重要的人物,是香包的丈夫。却太窝囊,太没个性,但作者也说他不是没想法,而是不善交流,不善表现,嘴拙手巧。但这样的平庸表现就和妻子香包不般配了!这里我有个疑问,这部书写完了没?还有下半部没?一是仅写到85年以前,改革刚刚起步,不管是农村的包产到户还是城市改革,都才起步,香包的香包产业合作社和念珠的青年进城务工队都才挂了牌子,留在农业领域的念牛和苗伟的养鸡和多种经营都还没起步呢。更有悬念的是几个主角的个人感情归宿?连书中二赖子都说,念珠,你才和你嫂子很般配呢!你哥他配不上!而香包和念珠早已把对方视为生命和事业的支柱,精神的依托,在心中是第一位的位置。还有苗伟和老右夫妻的女儿丽英这一对刚刚接触了的大男剩女能走到一起吗?还有苗伟很短暂的畸形婚姻留下的岳父岳母魏玉良夫妇如何应对残年!文中已经提到几个人劝苗伟去看看老两口,看过了惨象,后面还有实质性的人道主义关怀吗?这是否都是为下半部留下了伏笔?当然不写了也能打住。正如《平凡的世界》也只写到80年代末期。陈忠实的《白鹿原》也只写了解放前清末到新中国成立这百年历史。再写就写不下去了!
《落户》留下了诸多悬念。
香包、念珠带领乡亲们进城后命运变化在艺术上也留出许多空白。时代要求我们的作家艺术家去填补这些空白,讲述出精彩的中国故事。
“落户”应当只是开始,“发展”才是高潮。我们期待刘林海再创作一部关于“发展”的新作。
韦 苇
2022.9.17

韦苇,女,1948年出生,陕西西安人。1981年毕业于西北大学经济系。经济学博士,全国政协委员,民盟中央委员,民盟陕西省委副主委,陕西省人民政府参事,陕西省经济学会副会长。历任西北大学讲师、副教授、教授、博士生导师,西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经济学系主任、副院长,西大中国西部经济发展研究中心主任。陕西省劳动模范,省级有突出贡献专家。先后主讲政治经济学、中国经济思想史、传统文化与当代经济管理、区域经济发展与西部大开发等课程。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经济史学与当代经济改革;区域经济学与西部经济发展。主要著作有《司马迁经济思想研究》《走向富裕的千年追求》等。论著共计300余万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