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也。”《韩诗外传》,《说苑》和《孔子家语》讲同样的故事,细节虽稍有不同,但这句话相同,而且都是说“亲不待”,但历来亦时见人写成“亲不在”。那麽,“亲不在”是不是错了呢? “待”和“在”究竟有何不同?
“待”即等待,亲待子之养也。“不待”,就是亲等不及子之养而逝世了,“子欲养(而实未曾养)而亲(已)不(等)待(了)”,“不待”了,走了。走了,不就是“不在”了吗 ?
有人说,“不待”有深意,是告诫人子,光阴易逝,时不待人,尽孝必须及时;然而,如果告知人子,如不及时孝亲,“欲养”时“亲(已)不在”矣,为时已晚,既无可追,也无可补,怎麽就不是警醒呢?
“不在”,就是说,亲本在,子正养其亲,而亲却不幸离世,“不在”了,岂不令子有“欲养而亲不在”之痛吗 ? 而对于“欲养而未曾养”者,未养而“亲(已)不在”了,难道不也是令其悔恨莫及吗?
可见,“亲不在”可对任何丧亲者而言,不管其是否已养其亲; 但“亲不待”则只合于欲养而未曾养者也。
那麽,《外传》,《说苑》和《家语》为何不说“不在”而都说“不待”呢 ?
如此,就需要仔细读一读其原文,探其原因了,看看到底是孔子的“家语”呢,还是他人的“自白”? 他人是谁、为何这样说?
《韩诗外传 卷九》中原文这样:“孔子行,闻哭声甚悲。曰:‘驱!驱!前有贤者。’
至则皋鱼也。被褐拥镰,哭于道旁。孔子闢车与之言曰:‘子非有丧,何哭之悲也?’
皋鱼曰:‘吾失之三矣:少而学,游诸侯,以后吾亲,失之一也;高尚吾志,间吾事君,失之二也;与友厚而小绝之,失之三也!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也。往而不可追者,年也;去而不可得见者,亲也。吾请从此辞矣!’ 立藁而死。”
原来,语非孔子之语,而是皋鱼之言,因其“失之三”而忽略了事亲,以致“ 欲养而亲(已)不(等)待”了,走了。“亲不待”,“往而不可追”、“去而不可得见”,是其本人的悔恨、自责之言。
“子欲养而亲不待”,乃皋鱼自己三失所致,其悔莫及;与其相同欲养亲未养而亲已逝者,都应有此“亲不待也”的遗恨。 然而,已养亲者,亲在,可得以事亲尽孝;亲不在,欲再奉养而不能,乃丧亲之遗憾与哀伤,并非亲尚待其养而等不及养的遗恨,因此,“子欲养而亲不在”的说法更为合情理,对已养亲者较为公道。 由是观之,不知首位“不待”写成“不在”者,是无心之误呢,还是有意为之?
陈锡波 又名陈诗亮 毕业于北京广播学院外语系,曾任香港中文大学专业进修学院对联课程主讲,曾任中国楹联学会常务理事、香港楹联学会顾问、澳门楹联学会顾问,现居香港。
著作:《骊鳞 - 对联诗文集》《束脩是十脡脯吗》《君子究竟疾什么》《贤贤易色究为何意》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