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父亲的电话
——支教随笔
唐藏小学 全红霞
秦岭的公路,蜿蜒盘旋在崇山峻岭之间。这条路,是连接川陕的交通枢纽,是凤县通往宝鸡的必经之路。这条路,寄托着多少凤县家长望子成龙的希望,承载着多少凤县家长望女成凤的梦想。尽管“蜀道难,难于上青天”,但是每个周末,凤县许多家长往返奔波在这条路上,乐此不疲。我也是“追梦家长”中的一员,已经奔波了四年半。
今天又是星期五,下午6点,我和丈夫准时从凤县出发,驱车去宝鸡照料上高中的儿子。车子进入东河桥,视线就不太好了。天空飘着毛毛细雨,整个秦岭笼罩在浓雾之中,朦朦胧胧,宛如童话中的仙境。真是“雾锁山头山锁雾,天接水尾水连天。”但是对于行车的人们来说,哪有心思欣赏沿途美景,只希望能看清前方的路,平平安安地驶过秦岭。我们一路小心翼翼,好不容易上了梁。下山的路更难走,天越来越黑,视线越来越模糊,来往车辆川流不息,加长油罐车一辆接一辆,听说前面还有车祸,我们更加小心,艰难地挪动。走到道班附近已经8点半了,平时这会儿已经到家了。手机响了,是父亲打来的。

浑厚而慈祥的声音传来:“你们走到哪儿了?”我说:“正在下秦岭。”他接着说:“今天下着小雨,天阴的很重,秦岭可能有大雾,你们走慢点,注意安全。晚饭给你们准备好了,你妈擀的面条,菜炒好了,都在案板上盖着,你们回来自己下面,冰箱里还有锅盔。我们先睡了。明天早上不用做早饭,你们平时上班辛苦,星期五下班还要往宝鸡赶,太累了,明早多睡一会儿。”每个星期五晚上,差不多这个时间,父亲看我们还没到家,都会打来类似的电话。
听着父亲关切的话语,我的心里暖暖的。父亲其实是我的公公,20年的共同生活,我们早已血浓于水。挂了电话,公公的话一直在我耳边萦绕,往事一幕幕浮现在眼前:
四年半以来,我们每个星期五下午都回宝鸡。每次回家,不管多晚,都有可口的饭菜等着我们。有时是擀好的面条,有时是打好的豆浆,有时是熬好的稀饭。案板上,要么是一摞厚厚的锅盔,要么是蒸好的馒头,要么是芳香四溢的花卷。冰箱里面,各种新鲜蔬菜塞得满满的。我常常对丈夫说:“我们吃的不是晚饭,吃的是幸福。”每个周末,我最渴望吃到公婆做的饭菜,我的心被浓浓的温情包裹着,被暖暖的关爱感动着。
公公曾经是凤县中学一名优秀的语文老师,深受学生、家长爱戴,也深受学校领导的信赖。2001年退休以后,被学校返聘,继续耕耘在三尺讲坛。2002年冬天,我的儿子一岁半,我和丈夫都要上班,先后找了2个保姆带孩子,都不如意。没有办法,公公只好辞掉工作,专门回家照料孩子。从此,再也没有机会登上心爱的讲台。现在想想,真的好遗憾。孩子4岁半,上幼儿园了,我调入县城小学工作,才把孩子接回家。2012年,孩子小学毕业,没有考上宝一中,又不想在双石铺中学就读,我们联系到金台区列电中学。这个学校不能住校,只能走读。已经73岁的公公,毅然担负起了这一重任。他和孩子在宝鸡生活,每天早上,按时叫孩子起床;每天变着花样做好营养美味的三餐,晚上还要检查孩子的作业,有时还要给孩子听写、辅导作文。唉,真是难为老人家了,这么大年纪了,不能悠闲地安度晚年,还要给我们继续照看孩子,真的让人惭愧。
婆婆也是一名小学教师,地地道道的岐山人,做得一手好面食。她做的岐山哨子面,地道纯正,堪称一绝;烙的锅盔,足有3厘米厚,但是松软香甜;蒸的馒头,比面包还好吃;烙的烫面油饼,柔韧酥脆,回味无穷。自从吃过婆婆做的哨子面,从此外面的面食再也不能唤起我的味蕾。我觉得,婆婆做的饭菜,任何山珍海味也比不上。丈夫经常开玩笑说:“你如果当初没有选择我,这辈子可能吃不上这些美食。”我郑重地说:“这是肯定的。”

2002年,我还在黄牛铺上班,丈夫在龙口上班。我们每周星期五回双石铺看孩子。每个星期天下午我回学校时,婆婆总会给我烙一个大锅盔,再买一些小零食,送我去汽车站。到了车站,她坐在车上陪我聊天,直到班车要走了,她才下车回家。临走前还不忘叮嘱:“黄牛铺天气冷,穿暖和。不要操心孩子,我们会照顾好的。”我的内心,满满的都是感动。
2004年,我调入双石铺镇桥头庄小学工作,婆婆每周给我们送两次吃的。每次都送来一袋馍,一袋压好的面条。这次拿来的还没吃完,第二次又送来了。有时候吃不完,我只好放在冰箱里面冷冻起来。我每次给她说别做了,我自己会做。她总是说:“你们这些娃娃从小念书,哪会做呀。”
2008年,“5.12”地震发生以后,学校停课,我们在家休息。有一天,我正在家里蒸素馅包子,婆婆打来电话,她说:“你在哪儿?”我说:“在家里。”她说:“你赶快过来,听说一会儿有余震。”我说:“没事,我一会儿过去。”包子蒸好了,我提了一大袋,带着孩子来到婆婆家。她说:“你怎么买这么多包子?天这么热,吃不完就坏了。”我说:“不是买的,是我自己做的,您尝尝。”她尝了一口,半信半疑地说:“真是你做的?”我说:“不信您问孩子。”她说:“原来你会做呀,你这坏蛋,这么多年,自己不做,让我给你做。”我说:“我哪有机会做呀,您每次送来的我都吃不完。现在知道我会做了,您也不用那么辛苦了。”

“下车了!”丈夫的提醒打断了我的遐思。我们到家了,又品尝到了公婆做的爱心晚餐。
公婆的一生,生活简朴,对自己非常吝啬,舍不得买一件新衣服,却把无私的爱慷慨地给了孩子们。他们用最纯朴的方式,爱着自己的孩子。普普通通的饭菜,寄托着他们的款款深情和殷殷期盼。“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不管我们如何孝敬,也报答不了他们的恩情。
父母给了我生命,给了我快乐的童年;公婆给了我优秀的丈夫,给了我幸福的人生。我要以公婆为榜样,把良好的家风一代代传承下去。

作者简介:
全红霞,凤县教育体育局干部。女,出生于1976年2月,1994年参加教育教学工作。大学本科学历,一级教师。1994年7月—2021年8月,先后在凤县黄牛铺镇中心小学、凤县新建路小学工作,2021年8月至今在凤县教育体育局工作。从事教学工作27年,多篇教学论文获得省、市、县级奖,多次被评为优秀班主任和教学能手。热爱教育工作,努力钻研业务,潜心教书育人,工作精益求精。性格活泼开朗,喜欢读书跑步,乐于帮助他人,乐观积极向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