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都轶事(八)
挖防空洞
洪国华
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他很尊敬有学问的读书人。也懂得读书人能替人出主意,办事。在打下徽州时,老儒朱升告诉他三句话:“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意思是要其第一巩固后方,第二发展生产,第三缩小目标,做长远打算,这对朱元璋后来事业极有影响。
60年代末期,面对动荡不安的国际风云,毛主席受朱升九字真言的启示,审时度势,提出了“深挖洞、广积粮、不称霸”的指导国家安全发展的战略思想。该思想又成为了当时一切工作的指导方针。尤其是深挖洞,迅速在全国大中城市展开,一场人防工程建设的人民战争在中国打响。

与全国一样,三都这个海防重镇也不例外,部队和地方都在积极响应并认真执行“最高指示”,纷纷利用岛上的天然优势在各自的生活和工作区域开展“人民战争”,打好反帝防修的重要战役。
当年部队放露天电影,“地道战嘿地道战,埋伏下神兵千百万……村与村户与户地道连成片……全民皆兵,全民参战,把侵略者彻底消灭光……”一首耳熟能详的电影《地道战》主题歌,仿佛让我们回到那炮火连天的战争年代,重温峥嵘岁月中独特的革命精神。
那时期的军中少年,非常荣幸,紧跟时代的节拍,经历了备战的考验,参与了海防建设的锤炼!

我们高中部设在紧邻二层木制教师宿舍楼,边上的一排瓦房里,房屋虽然简陋,但摆上桌椅,比一般山区农村校舍,还是要好很多。
三都的房屋建筑有其特点,岛上居民充分利用当地资源(石块、黄油泥)筑房,地基用石块磊砌,然后在其上两边装好靠板,填一层油泥,用木锤夯实,留好门窗位置,逐层磊高,达到一定高度,装上屋顶,铺平青色琉璃小瓦,瓦上按间隔用青砖覆盖起到防风的瓦当效果。
学校的教室紧靠山脚,打通后,作为防空的通道,73届高中班率先组队“参战”。

为了疏散方便,按计划,先从高中部连排教室的中间后墙上开出一个小门,与每个教室的出口相连,形成四通八达的阵式,以便防空专用。
挖“防空洞”是一个力气活,紧邻校区公安局后院的山岗脚下,树木丛生,土质坚硬,且混杂有石头,非常隐蔽,是个理想的防空场所。
我们班负责挖一个洞。每天放学回家吃过晚饭,天黑到学校集中,由班主任带队,携带锄头、铁锹、扁担、萝筐等工具,挑灯“夜站”,大家争先恐后,连续干三个多小时。

在班主任黄德干老师的带领下,男同学轮流挖掘,女同学负责运送渣土、并做好后勤保障。
在那狭小的空间里,空气稀薄,我们手举铁镐、铁锹,挑灯夜战。挖了一会就大汗淋漓,每掘进一米,就要付出相当大的代价。
巫培生、郑良华、吴玉朝是本地同学,他们干过体力活,有一定的经验,就成了干活的主力军;金明、陈坚、浙青、景先、我和杨军,也不甘示弱,努力当好替补队员,为人防建设出力流汗。
特别是金明受到班主任的多次表扬,轮到他挖掘时,总是比别人多干一会,当看到其他同学累了,就抢先上前替换,他的“口头禅”就是“我来、我来”。没有豪言壮语,话声质朴简洁。
黄清英、杨琼、林淑英、李秀珍、陈爱鸾、张玉兰六朵金花,在用竹筐运渣土的同时,又打湿毛巾、送饮用冷开水。男女同学配合默契,用当今的时髦话说“男女搭配,干活不累”。
虽然,当时我们正年轻,悟性不高,现在回想起来,还真是那么回事,年轻人吃点苦,那怕在累,一觉睡过来,疲劳就完全恢复了。

连续施工了几天,一个头疼的问题出现了,在掘进的过程中碰到不少山石拦路,要将其清除非常吃力。
黄老师不知从哪借来了钢钎,大锤头砸在钢钎上,一砸一个白眼,震得虎口很痛。我们这些孩子都没有抡过大锤,锤头打下去也没准头,把钎子的同学很害怕,一个人砸几下,就没劲了。但大家没有气馁,发扬“愚公移山”的精神,轮流上阵,“挖山不止”,根本不顾苦和累,“手上都起了泡也忍着不喊一声”。
经过一段时间的锻炼,我们逐渐适应了,也摸到了窍门,苦干加巧干,速度就快了。
控防空洞持续了一个多月,终于按规定的计划时间完成任务,一个颇为象样的“地下工事”竣工了,虽然劳动的成果,不如地道战电影中,宣染的具有“三防”(防水、防挖、防毒气)的功能,但初步适应战备的需求还是绰绰有余的。
时光飞逝,岁月如梭。“挖防空洞”已过去了50多年,当年的军中少年,都已年过花甲,加入“夕阳红”大军的行列,分布在祖国的四面八方,安享晚年幸福生活。
现在回想往事,感想颇多,当年的三都发小们,都为自己亲身参与国防建设,奉献青春岁月而骄傲。

我的体会,曾经的流金岁月,火红的年代,挖“防空洞”的插曲,可概括为以下二个方面:一是国防建设是举国之纲,为了抵御外敌的入侵,中央军委一声令下,全民皆兵,全员参与。二呢学生是其中不可忽视的一支生力军,他们肩负祖国的未来,是国防建设发展的延伸,少年们从小就应树立“精忠报国”的思想,在“深控洞”中体验保卫祖国和自身安全的重要性。
“国富民安逸,国强民安宁”。有了这段特殊的“参战”经历,我不禁要大声的说一句,“我参与,我骄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