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安兴
一位语文老师,是我兴趣爱好的引路人,他就是张兆华老师。
那时,我在武汉市江汉区福建街小学读书,从四年级到六年级,他是我们的语文老师兼班主任,带我们走过小学的岁月。
张老师看上去,四十出头。长方形的脸,中等身材,讲课略带汉阳口音。在学生的心目中,朴实中展露着温文儒雅。
师生初次相逢,有一个磨合的过程。姚玲跟我同班,她是三红杠少先队大队委,全校品学兼优的“三好学生”。我当时是差等生,天壤之别。不用说,并不看好我。
他作为一个语文老师,作为一个班主任,最大的特点就是发现。善于寻找学生的亮点,无限放大。把学生一丁点长处,在激励中,开疆拓土,发挥到极致,让这个成长期的孩子们信心满满。
刚开始,我的作文也不怎么样,只是流于应付交差。一次,课堂作业,我写了前半篇,后面随便瞎写了一通。自己不知道是怎么写的,懵懵懂懂地完成了任务。
在批改作业时,发现前面的有些句子很好,作了批语在作业本上。上课时,他将我的句子在课堂上一念,大加赞赏地评点一番。讲述句子的构词新颖独特,充满想象力。
讲到这里,他问同学们,知道是谁写的吗?请举手回答。有几个同学抢答。他摇摇头,笑了笑,示意他们坐下。说:“同学们,没有想到吧”!
接着,他点我的名,让我站起来,说:“这就是潘安兴同学,这次作文中的精彩句子,大家鼓掌鼓励”!同学们投来惊诧的目光。我腼腆的低下了头,不知如何是好。
这次,对我是一个巨大的震撼,心灵泛起了涟漪。仿佛给了指南针定位,明确了前进方向。琢磨着向这方面努力,把作文做成学习的强项,占据制高点。
不论是课堂作业,还是家庭作业,千方百计做最好的自己。张老师看到我的进步,不时在课堂上表扬我,一步一个脚印。还将我作文在课堂展开评论,优缺点在哪里,让同学们发言。逐渐显山露水,得到班上的认同。
周日休息,家访与我父亲交谈,将学校的最近表现,反馈给家长。还建议在家庭经济允许的情况下,买点课外书,让孩子阅读。对父亲说,多看孩子的优点,保持父子互动,家庭与学校的联系。
有老师的话,父亲的态度也稍然变化,对孩子寄托着希望。
老师默默耕耘,为自己的学生鼓劲,扬起了风帆,润物无声地影响着我,不辜负一片苦心。成长期给我注入了燃料,推动着一往无前。
写作水平直线上升,好的作文不断出炉。他暗暗为我高兴,下课时,把我叫到语文教学组,指导我如何在遣词造句、段落层次,整体架构上布局谋篇。还当着其他老师的面,指出我的作文在突飞猛进。
教学相长,他不失时机,为学生提供讲台。到了水到渠成的地步,上语文课时,安排我上讲台,专题谈如何写好作文的体会。
上课铃一响,同学们进了教室。他作了开场白说:“同学们,大家家都想写好作文,怎样写好作文呢?现在,请潘安兴同学现身说法,与大家交流一下,请大家鼓掌欢迎”!
生性木讷内向的我,顿时满脸通红,诚惶诚恐地走上讲台,结结实实地讲了三点:一是多读课外书籍,丰富自己的知识;二是在家中勤练勤写,达到熟练生巧,提高写作水平;三是主动请教老师,得到老师的指导。讲完,根据我的心得,䃼充发挥,把我未表达的意思,作了全面阐述。
以后,几次语文课,他又让我上讲台。一看,后面坐着很多老师,还有分管教学的副校长、教务处主任人等,心情紧张起来。他走到面前,轻轻的说:“不要怕,放松些”。给我注射镇静剂,方才大胆的讲。谈自己写作过程,确定主题思想,拟定提纲,按照提纲思路,组织资料,厘清层次段落,注重词句的运用。讲毕,他作了总结。说明我对文章写作的理解掌握程度。
在他的精心栽培下,我的文章陈列在学校玻璃厨窗内,校园阅读的对象。不仅如此,还通过语文教研组,拿到其他班级去念,作为范文,传播开来。在学校内,渐渐为同学们所熟悉的人物。
有了小小名气,又推荐参加学校作文比赛,拿到奖品。荣誉接踵而来,列入本校作文尖子,参加江汉区教育局主办的大赛,登上领奖台,在乐声中颁发奖品,无比激动。这一切,多亏了张老师啊!
父亲厂里同事的儿子,与我在一个学校。回去讲了,也在厂里同事中传开了。他们经常找父亲要我的作文。父亲很高兴,只要经过老师批改评点的作文,都送给同事去了,落地不沾灰。
一日为师,终身为父。象对待儿子一样,教育学生,倾注了大量心血,这样的老师,是可遇不可求啊!
碰上好老师,是童话时候求学的最大幸运。在起跑线上,给予指导启迪,走向明天,是关键吹哨人。张老师用自己的付出,影响着我的一生。
告别了小学,依然恋恋不舍。这位如父亲一样的老师,形象如高山,巍峨在我心中。上了初中以后,我还去拜访了张老师。他的家住在汉正街永宁巷一个小木楼里。到了上世纪九十年代末期,再去看望时,已经拆成一片废墟,无限惆怅!
当年家访,与父亲交谈,竟是同庚。1920年生,算来诞辰百岁。仅以此文,献给张张老师,表达学生的景仰。老师那一份情,是一座丰碑,耸立在莘莘学子心中,永世难忘!恩师啊,恩师!
2020年7月12日
于黄陂前川街桃花村曹家湾潘安兴,(自号木兰山樵),1949年10月11日生。湖北黄陂人。当年老三届,经历知青上山下乡,招工进厂,下岗打工,招聘到政府部门工作。现为中华诗词学会会员、中国楹联学会会员、湖北报告文学学会理事、黄陂辞赋学会会长。著有《中华大家庭赋》全书182万字待付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