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读过一位作家写的一篇小说 《竹笋的讨论》, 说的是大山深处一 户人家,周围很多竹子,春天一支竹笋穿过屋墙长到自家柴房里。在那物资匮乏的年代,户主见竹笋长到自己屋里,就悄悄把它挖来吃了。后来被队里人知道,说竹笋是从集体竹林长出来的,是集体财产,你把它偷偷吃了就是资本主义,要割资本主义尾巴。围绕竹笋是集体的还是自已屋里的,争论没有休止。直到三中全会后才有了结论,那是竹子生长繁殖过程中的自然现象,不是什么资本主义。类似我也有难忘经历。
七十年代初我在区里当秘书。这一年区里新调来一位彭书记,这彭书记以前是县委办主任,写得一手好文章,书法也有造诣,是县里的一支笔。彭书记很有经济头脑,发展多种经营,发展农村经济帮助农民增收致富很有兴趣,显得与当时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时局有些格格不入,因此常遭非议。彭书记上任后走遍全区六个乡镇近百个村,深入调研,提出了很多发展建议方案,最后就剰一个偏远的鹅形山村没去过。鹅形山村山高路徒十分偏辟,很多干部望而生畏,几乎成为被人遗忘的角落。可彭书记一直想去看看。翌年春天,彭书记忽然对我说,小杜啊,你陪我去鹅形山吧。第二天我们每人换上一双黄军鞋,带上换洗衣物,手电筒,绳子,两大瓶水等物品出发,一路步行十多里来到一个叫楼梯湾的山脚下开始从这里登山。楼梯湾根本没有路,只是岩壁上有一些不规则的石级台阶。我们沿着台阶一步步往上爬,爬了两个多小时终于到达鹅形山村。经村民指引又走了很长一段山路,来到村支书陈书记家。陈支书母亲陈娭毑非常热情客气,连忙张罗饭菜准备招待我们这久违的客人。彭书记见陈娭毑这般热情好客,连忙说我们很少上山来真是对不起乡亲们,你随便搞点山里小菜就行了。陈娭毑说新鲜小菜有刚出土的春笋,鲜嫩好吃就是不敢挖啊!彭书记问为什么不能挖呢?陈娭毑说竹笋长在我后面屋檐下,我也不知道是算自家的还是队里的,要是队里的挖了就搞资本主义了,那是要挨批斗哟!彭书记说那还有这种事你带我去看看。我们随陈娭毑来屋后,就看见三四支刚冒出土的竹笋长屋檐下。彭书记说这笋子长在屋檐下,没有充足的阳光雨露也不能成材,这样的竹笋可以吃。陈娭毑忙把竹笋挖出来,中午做了腊肉炒笋片,清炒笋丝。我们边吃边聊,彭书记询问了村里生产生活,山林保护,是否栽树植竹,山里土地适合种植那种作物,山里哪些地方有石头,哪些地方有土地,是否种了高粱包谷,甚至种了什么样的蔬菜,创根问底十分详细。下午彭书记又让支书召开村民代表会坐谈。鹅形山也就三十来户人家,百余人囗,听说彭书记来开会几乎家家派了代表参加。山里人热情豪放,敢说真话直话。彭书记十分耐心,饶有兴致听取村民意见,其中有良言建议,也有不少牢骚气话,彭书记都耐心听取一一记录,完了也没说官话大话,只是说我就是来听取你们意见,我会细细考虑,认真研究,根据你们的意愿来决定鹅形山的发展,赢得了村民阵阵掌声。当晚我们就住山上。晚饭后彭书记猫在煤油灯下,皱着眉头,苦苦思考写下了当天的曰记。晚上我就同彭书记睡在一个床上,他总是碾转反侧难以入睡。第二天彭书记早早起床,拉着我沿山间小路漫步,清沏的山泉喷流而下,时有小鸟啁啾,身心自然清爽。我们边走边聊,他说我昨天听取村民的意见,也踏看了一些山头,特别是在陈娭毑家吃了竹笋深有启发。这鹅形山山高路陡,石多土少,有土的地方多砂质松土,雨量充沛湿润,我想这里可种植楠竹。竹子用途多,竹笋是一道美食,而且竹子繁育期短发展快,能增收致富。我说您真有眼光,这是个好办法。回到区里就召开会,提出了在鹅形山种植万亩楠竹的规划,得到区委一致赞同。迅速找来供销社负责人,让他们采购竹种。供销社作为支农主力军也十分配合,立马派出多名采购员赴广西四川采购竹种。所谓竹种就是有发芽繁殖能力的竹根,竹根运回后,彭书记又带着我亲自上山来了,他说小杜啊你就留在山上督促。又叫来支书强调说一定要按林技员指导栽种好,天旱要浇水保湿,保证好竹种的成活率。作好细致安排后彭书记下山。我在山上呆了近四个月,陈支书组织劳力不分昼夜的干。竹种栽好后彭书记又上山检查了一次才放下心。递年春天,山上长出了部分竹笋,彭书记叫来支书,再三强调说:现在竹子处于繁育期,千万不能采挖竹笋,不能砍伐竹子,只有发起来了才能开发利用。五年后的春天,彭书记携我再上鹅形山,在支书带领下,我们走过楼梯湾,攀上草鞋涯,走进观音洞,所到之处竹笋林立,一片片竹林随风摇曵,村里办起了竹制品厂,竹笋加工坊。彭书记看到漫山竹海初具规模,村民因此增收富裕十分欣慰。我们再次在陈娭毑家吃了腊肉炒笋片。村民听说彭书记来了,纷纷前来看望,有的挖来鲜嫩的春笋让我们带回家尝尝鲜,彭书记见村民一片真情就叫我收下了。我们下山时村民又纷纷前来相送,感谢彭书记给鹅形山带来的竹林,帮助他们增了钱富裕了。
几年后彭书记退休回到老家居住,我也因为违反计划生育政策背着处分离开了工作岗位,也没有机会再去鹅形山。可是,自从吃了陈娭毑家腊肉炒笋片,经历了鹅形山的栽竹火热场面,就对笋和竹有了不可淡忘的情感,每年春节都要托山里老朋友捎来几斤笋干。鹅形山笋干独具特色,明笋金黄,水发后晶莹剔透,肉质肥嫩鲜爽,烟笋乌黑发亮,水发后干香脆嫩,风味独特,也是我们家逢年过节,招待客人的一道美食。如今退休多年,人老牙跟不好仍然爱吃竹笋,家人也爱吃竹笋,常常一盘笋丝,一杯小酒,津津乐道,其乐盈盈。前年春节,我在外工作的儿子回家过年,大年初四儿子说,爸,我们去鹅形山玩吧,看看你的老根据地。我说已有四十余年没有上山啦,很想去看看,可是我腿脚不便爬不上山啊!儿子说现在公路修上了山,可以开车上去不用爬山。于是我们一家子就去发了。儿子开着车沿盘山公路一路前行,我说儿子你慢点开车,我要寻找当年陈娭毑家,看看这位热情贤惠的老人,再吃她炒的腊肉笋片。凭着依希的记忆,我找着陈娭毑的屋场。可是已经大变样了,过去低矮的砖石平房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一栋白墙红瓦的漂亮楼房。进门打听,迎接我的是一位白发婆婆,我向她打听当年的陈娭毑,她说你是谁呀?怎么知道我婆婆的事情,我说我是当年跟彭书记在这栽竹的小杜啊!老人十分惊喜,她说她是当年陈娭毑的儿媳,也就是陈支书的爱人,叫周姐。交谈中我得知我当年离开后十多年陈娭毑就走了,后来陈支书也走了。她们家现在开了农家乐餐馆,儿子儿媳经营餐馆,孙子在外地工作。山里常有游客,登山爱好者上山,餐馆生意红火,收入可观。我询问当年栽种的竹子,她说现在漫山遍野的竹林,引来大量游客,这都彭书记与你的功劳,山里人记得你们,永远不会忘记。我们在现在的陈娭毑家吃午饭,又一次品尝了那香嫩的冬笋炒腊肉,笋干闷子鸡。下午我们又寻访了过去的几位老熟人,再一次走过楼梯湾,草鞋涯,观音洞。就见那一望无际的竹林随风舞动、翠浪连绵,好一幅大自然的图画。儿子见天色晚了,催促我下山,我站在一块似曾相识的巨石上,凝望起伏摇曳的竹海,仿佛回到了当年栽竹的火热场面,久久不愿离去。
作者简介:杜金赞,煮雪烹茶,张口讲古,活力“70”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