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九外七皇城四 三重奏 东便门 4
右安花畦 二闸泛舟 长河观柳
1 二闸的狮子会凫水!老北京为何青睐东便门外 “ 二闸泛舟 ” ?
2 如果说 “ 右安花畦(1) ” 、“ 长河观柳(2) ” 是老北京人春天踏青的好去处,那么 “ 二闸泛舟 ” 就是夏天消暑纳凉的好方式了。
(1)右安门里有大片农田菜园。此地有 “ 右安花畦 ” 一景。右安门一带花草树木茂盛,为游春赏秋的处所。《 帝京景物略 》这样描述 : “ 右安门外十里草桥,方十里,皆泉也。”《 日下旧闻考 》记载 : “ 草桥众水所归,钟水田者资为利。有莲池香闻数里。牡丹芍药栽如稻麻。” 文人墨客,常聚于此,面对花香草绿,耳听流水潺潺,吟诗作画,一抒豪情。
(2)在北京动物园的游船码头处,有一块牌子,写着 “ 天坛看松,长河观柳,皇家御河,时空画卷 ” 。这里说的长河,就包括南长河。 长河是历代京城的引水河道。清乾隆年间,长河经过疏浚修缮,成为供皇室成员从紫禁城前往颐和园、圆明园等西郊御苑的专用水路,因此又被称为 “ 皇家御河 ” 。长河分为北长河、南长河两段,现在说的长河,通常是指南长河。起自长河闸,流经麦庄桥、广源闸、白石桥,至北展后湖节制闸接转河入北护城河,全长约5.08公里。
明清时东便门外二闸一带风景极好,不仅河水清澈、绿树如盖,而且有华丽的亭台楼阁、烟波浩渺的河面和风帆林立的商船,这里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体现了运河特有的生态美景,诗情画意引来无数游人到来,是当时平民阶层消夏游玩的好地方。
3 通惠河全长82公里,共建24座闸。明代时从澄清闸以下到魏村闸河段被圈入皇城内,不复通航,漕运只能到东便门外的大通桥下。
从东便门起到通州共设置了五闸,自西向东依次是头闸大通闸、二闸庆丰闸、三闸高碑店闸、四为花园闸、五为普济闸。北京人习惯性地只称呼前三闸为一、二、三闸,没有四闸和五闸之说。
4 二闸在明清两代作为京杭运河的重要一段,几百年来一直都很繁华。“ 二闸泛舟 ” 的风俗始于明代嘉靖年间,盛于清代。人们在东便门外集体乘坐大船或者画舫,也有散客乘坐乌篷小船,沿着水面缓缓而行,饱览两岸景色。
讲究排场者从城内饭庄预订酒茶送至船上,当地妇女划着木盆叫卖兜售菱角、鸡头米等。二闸两岸有不少酒肆茶棚、小吃摊、杂耍场,游人可以一边品茶饮酒,一边听曲消遣。
5 观看两岸花草缤纷的美景,听着潺潺的水声,还有孩子们用苇叶吹出的芦笛声,人们宛若置身于江南水乡,因此这里自明清以来就有燕京秦淮或者北方秦淮的美称。
① 明代文人劳宗茂有《 过庆丰闸诗 》云 :
红船白板绿烟丝,好句扬州杜牧之。
何事大通桥上望,风光一样动情思。
庆丰才过又平津,立遏通渠转递频。
莫谓盈盈衣带水,胜他多少犊轮辛。
不仅赞美了运河的优美风景,而且称颂漕运胜于车马的优越性。
② 清代文人完颜麟庆在《 鸿雪因缘图记 》“ 二闸修禊图 ” 中详细描画了这里的美景 :“ 二闸一带,清流萦碧,杂树连青,间以公主山林颇染逸致 …… 或泛小舟,或循曲岸,或流觞而列坐水次,或踏青而径入山林,日永风和,川晴野媚,觉高情爽气各任其天,是都人游幸之一。”
在完颜麟庆笔下,二闸一带景色优美,又可以自由自在地 “ 泛小舟 ” 。
③ 晚清震钧所著《 天咫偶闻 》一书中多处提到二闸 :“ 自五月朔至七月望,青帘画舫,酒肆歌台,令人疑在秦淮河上。”“ 午饭必于闸上酒肆。小饮既酣,或徵歌板,或阅水嬉,豪者不难挥霍万钱。” 在他笔下,夏天的二闸可以喝酒、吃饭、玩耍、消遣,活动很多,不亚于秦淮河上。
④ 清代嘉庆年间诗人得硕亭在竹枝词《 草珠一串 》中有诗词 :
乘舟二闸欲幽探,食小鱼汤味亦甘。
最是望东楼上好,桅樯烟雨似江南。
提到了专门用通惠河的鲜鱼做的鱼汤,味极鲜美。
6 二闸优美的环境和繁华的商业不仅吸引了行船的商人和游客,也成为文人墨客聚会之所。由于通州张家湾有曹雪芹家族的典地和当铺,庆丰闸东边的水南庄有敦氏家族的祖坟,所以曹雪芹和好友敦敏去通州或水南庄时都要经过二闸。
遗憾的是尚未发现曹雪芹关于二闸的诗句,但敦敏留下很多关于二闸的诗作,生动描写了此处幽静清雅的美景和酒旗招展的繁华。如《 二闸迟敬亭不至 》:
临风一棹趁扁舟,芦岸村帘分外幽。
满耳涛声流不尽,夕阳独立小桥头。
敦敏在曹雪芹过世后,在望东楼与朋友聚会时写下了《 河干集饮题壁兼吊雪芹 》,诗云 :
花明两岸柳霏微,到眼风光春欲归。
逝水不留诗客杳,登楼空忆酒徒非。
河干万木飘残雪,村落千家带远辉。
凭吊无端频怅望,寒林萧寺暮鸦飞。
敦敏和朋友在集饮时触景生情,怀念老友,字里行间弥漫着浓郁的伤感和思念,特别是最后一句 “ 寒林萧寺暮鸦飞 ” ,淋漓尽致地表达了作者失去挚友后凄凉孤单之情。
7 晚清,现代海运和铁路兴起,漕运退出了历史舞台。光绪二十七年( 1901年 ),清廷将贡粮直接折合为纹银入国库,通惠河的漕运历史遂告结束。
来往的漕船消失了,通惠河风景依旧,剩下纯粹游玩的大画舫和小乌篷船,河水更加清澈,更加适合避暑消夏。尤其是二闸两岸繁茂的垂柳和槐树,绿荫蔽日,城里的人们纷纷来此赏景消暑。他们或是岸边茶馆小憩,或是荡舟河中,尽情享受水面吹来的阵阵凉风。
8 老北京人之所以偏爱二闸,与它得天独厚的条件有很大关系。
其一,水面大,大的游船可以通过。北京的河流不少,但很多适合游览的河流只能行驶小船,无法多载游人。昆明湖、长河禁止通行,只对皇家开放,什刹海也只有采藕的小舟才被允许通行,而二闸不受这些条件的限制,大小船只都可以自由出入,加上风光优美,自然很受欢迎。
其二,别有特色的水上景观。由于水被闸住,形成很高的落差,所以每次开闸放水势如泄洪,水声如雷,水波翻滚,宛若卷起千堆雪,这在没有海岸线的北京可谓是极为壮观的场面,经常引来观者无数。来此游玩的人一般会在距闸口五六丈处就弃舟登岸了,以充分领略二闸放水时的壮观气势。这处美景被完整地收录到完颜麟庆撰著的《 鸿雪因缘图记 》“ 二闸修禊图 ” 里,让今天的我们也得以窥见这一奇景。
在其他文人笔下也提到了二闸的水势,如敦敏《 咏庆丰闸流水 》诗云 :
石坝束急流,奔涛素练长。
寒飞千尺雪,白挂一帘霜。
喷雨珠不迸,悬秋月倍凉。
滔滔惊逝水,欲笛满沧浪。
放闸时水势湍急,水声震耳欲聋,夏日到此游玩十分凉爽。
9 其三,低廉的消费价格吸引了普通百姓。二闸两岸有不少芦席、篱笆作为院墙搭起的酒肆茶寮,甚至不少人家在自己的院子里开起了饭馆,就地取材为游人准备可口的饭菜,类似今天的农家乐。
游人泛舟累了或游览过后,一般都会选择在这些酒肆茶寮饭馆中饮酒或品茶,饭菜基本都是老北京人喜欢吃的食品,如炸饹馇盒、拌海蜇、开花豆、五香豆腐干、熏鸡蛋、熘豆腐、熘肝尖、麻豆腐之类,非常适合普通百姓的日常消费。
其四,消暑伴随着娱乐,这是最受欢迎的。二闸两岸除了酒楼饭馆茶肆外,还有各种民间文艺演出,如扭秧歌、舞狮子的,放河灯的,唱大鼓、莲花落的,说评书、唱二黄的,还多有女演员进行表演,雅俗共赏的娱乐节目很多。众多活动中 “ 二闸狮子 ” 舞得特别棒,在北京地区十分突出。
《 朝阳区志 》记载了这一著名绝技 :“ 当年二闸有一景,每令观者如堵,即老北京谚语所说的 ‘ 二闸的狮子会凫水 ’ 。舞狮时,狮子颈下13只铜铃声震遐迩,并由善水船工舞狮于河中,俗称 ‘ 水狮子 ’ ,场面壮观,吸引京城成千上万百姓前来观看。一对 ‘ 铜铃武太狮 ’ 在水中宛若游龙,浪里翻飞,两岸喝彩声如雷贯耳。”
内九外七皇城四 三重奏 广安门 1
广宁门 广安门 彰仪门
1 广安门,是明清北京城外城唯一向西开的门,与广渠门相对,又称彰仪门。广安门与金中都彰义门在同一轴线上。明代称广宁门,清道光年间为避清宣宗旻宁之讳改为现名。
广安门城楼原规制与广渠门相同,乾隆三十一年,以该门为南方各省进京的主要通路,故提高城门规格,仿永定门城楼加以改建。改建后城楼重檐歇山三滴水,灰筒瓦绿琉璃瓦剪边顶,面阔三间通宽13.8米;进深一间,通进深6米;高17.6米;楼连城台通高26米。瓮城呈方形,两外角为圆弧形,东西长34米,南北宽39米,瓮城墙基宽7米、顶宽6米。
2 箭楼为单檐歇山式灰筒瓦顶;面阔三间宽13米,进深一间6.6米,高7.8米,连城台通高16.6米;南、东、西三面各辟箭窗二层,南面每层7孔,东西每层3孔;北侧楼门为过木式方门系冰月楼下城台正中对着城楼门洞辟一券洞门。
3 当年在外城,有着两条用石板铺砌的道路,一条是连通永定门与正阳门,为皇帝去天坛和先农坛祭祀而铺设的御道,另外一条则是由城外通往广安门的道路。由于辽南京城、金中都城的城址都在广安门地区,所以自古广安门大街便是外省进出的门户。
4 清代,当雍正皇帝决定在河北修建皇陵后,便下令修筑这条从广安门到宛平城的石板路。对于当时耗费钜资铺设的石路,北京人用 “ 一尺道路五两三 ” 来形容。那时仅从广安门到小井村长1500丈的路段就花费了白银八万两,平均每修一尺长的道路就要花去白银五两三钱三分。路修好了,交通的便利也为外城增添了生机和活力。那时广安门外最常看见的景象,就是 “ 拉骆驼跑城儿 ” 。
5 由于广安门是各省陆路进京的必经之路,因此广安门内的彰仪门大街( 即今天的广安门内大街 )在清朝时期是比较繁华的,有 “ 一进彰仪门,银子碰倒人 ” 的说法。这条道路的修通对广安门地区的发展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
6 京张铁路起点车站 —— 广安门车站在北京与各地之间的铁路、公路修通之后,广安门的重要地位逐渐下降,至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从城门到菜市口大街并没有二层楼房,这条大街也并非是商铺相连的大街。1956年,广安门被以 “ 年久失修、阻碍交通 ” 的理由拆除。
2001年修成通车的两广路,使广安门一带的经济得到了促进,正逐渐成为北京重要的商业中心之一。
大运河 漂来 北京城
1 京杭大运河是世界上里程最长、工程最大的古代运河,也是最古老的运河之一,与长城、坎儿井并称为中国古代的三项伟大工程,并使用至今,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创造的一项伟大工程,是中国文化地位的象征之一。
大运河对北京城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历史上有 “ 北京城是漂来的 ” 说法,由北京大运河翰林文化开发中心策划出版的《 漂来的北京城 》曾有详细的运河历史故事记载。作为沟通中国南北的交通主干,大运河向京城输送着所需的物料,可以说 “ 没有老运河,就没有老北京 ” ,同时,运河也孕育了沿线的众多名城古镇。今天带您走进老运河、老北京,新故事之 “ 广安门 ” 。
新时代,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大运河,让历史流向未来,把文化传承融入时代脉搏。
《 京门九衢图 》、《 古运回望图 》正是这样的文化工程。老北京城门有 “ 内九外七皇城四 ” 之说,《 京门九衢图 》取材于康乾盛世的北京城,以中国传统绘画 “ 工兼写 ” 的手法,艺术地再现了六朝古都北京二十个城门楼,展现清王朝鼎盛时期( 康乾盛世 )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建筑、体育、民俗等方面壮丽广阔的场景面貌。
2
三千里漕运风情尽收眼底,
五千年华夏文明彰显其中。
《 古运回望图 》以明代历史横切面角度展示历史,翔实历史资料为基础,以东便门、通州古城为起点,曲折南下至余杭结束,艺术地表现绵延1794公里,运河两岸沿线的航运河道管理、农业、手工业、工商业、民俗文化等繁华景象。
两部长卷以中国传统绘画的形式生动描绘了 “ 大运河漂来了北京城 ” 的故事,可谓一部老北京的 “ 清明上河图 ” 。大运河,蕴藏北京城的秘密。让我们共同循着长卷的指引,走进老北京文明,破解文明发展中的道道密码。
3 通惠河的建立,孕育了广安门的诞生。
金世宗大定十年( 1170年 ),决议开金口河,引永定河水通漕。但由于坡度大、永定河水含沙量高,最终失败。金章宗泰和五年( 1205年 ),又开通州潞水漕渠,放弃了引浑浊的卢沟水为漕河水源的思路,改引高梁河、白潭等各路清水作为水源。在通州至中都的漕河中设置数闸以调节因河床坡度过陡而致使河中存水不足的问题,因此这次开凿的运河也被称为 “ 闸河 ” ,从此漕船可自通州直驶到中都城下。经过金代开金口河、闸河等一系列努力,驳运通州仓储入中都,自此,通州成为 :
九重肘腋之上流,
六国咽喉之重镇。
4 随着元代北京成为大一统帝国都城,物资需求日益庞大,而粮赋供给却几乎全部仰仗江南,漕粮运输任务更加繁重。大部分粮食储存在通州,通州至大都城虽然有一条坝河,但运力远远满足不了漕运所需。郭守敬通过对北京地区水资源及地形的详细勘察向元世祖提出了一个宏伟计划,“ 大都运粮河不用一亩泉旧源,别引北山白浮泉水,西折而南,经瓮山泊自西水门入城,环汇于积水潭。复东折而南,出南水门,合入旧运粮河。每十里一置闸,比至通州,凡为闸七,距闸里许上重置斗门,互为提阏,以过舟止水 ” ,成就了运河史上著名的通惠河。
有了通惠河,运抵通州的漕粮基本可以全部运到大都城里的京仓,而不必滞留于通州的仓库。而如今的广安门在明朝叫广宁门,到了清朝为了避讳道光皇帝的名字,才改叫广安门。
5 老北京人习惯把广安门大街叫做彰义门大街。彰义门本是金中都的城门,地点位于广外的湾子。明代时,将彰义门的位置向城内回收很多,又被叫做广宁门。清道光年间,为避清宣宗旻宁的名讳,广宁门改称广安门,由城楼、箭楼、瓮城组成,城楼为重檐歇山三滴水楼阁式建筑,是北京外城唯一向西开的门。
广安门为南方各省进京的主要通路,当年在外城,有着两条用石板铺砌的道路,一条是连通永定门与正阳门,为皇帝去天坛和先农坛祭祀而铺设的御道,另外一条则是由城外通往广安门的道路。由于辽南京城、金中都城的城址都在广安门地区,所以自古广安门大街便是外省进出的门户。
6 由于广安门是各省陆路进京的必经之路,因此广安门内的彰仪门大街( 即今天的广安门内大街 )在清朝时期是比较繁华的,有 “ 一进彰仪门,银子碰倒人 ” 的说法,由此可见广安门和广安门大街对北京城的重要性。直到今天,917等长途公交车还是沿着这条线的轨迹驶出城区,奔向丰台、房山乃至河北方向。
7 京城补给线 —— 广安门站
京张铁路是在袁世凯提议下,清政府面对英俄两国的重重压力,自主招商投资兴建的。1905年,京张铁路开工,以丰台站为起点,经西直门、南口,出八达岭,驶向张家口。1906年9月30日,丰台至南口段通车。
当时的广安门站,是个只有三股道,客流量日均几十人的小站。除了少部分客运外,广安门火车站主要办理杂粮、煤炭、皮毛、牲畜、药材等大宗货运业务。渐渐地,车站东货场站台旁,建起了溢源广、同庆广等粮栈。
建国后,广安门站停止客运,成为了专门的货运站,在整个计划经济时代,这里兴建了大批的货物仓库、集装箱场还有综合服务楼。90年代时,广安门火车站的业务达到顶峰。木结构和钢结构的链板机、皮带机、小推车等日复一日疯狂的作业,是起重机、叉车等装卸工具投入使用之前,广安门站热火朝天工作场景的直观体现。在物质资源匮乏的时代,广安门站曾是京城百姓的生活储备库。除了运输粮食、煤炭等国家战略物资,大到家具,小到针头线脑等日常用品,都曾在广安门的站台装货卸货。
8 2009年10月开始,广安门火车站连同衍生出的库房、集装箱场地等都陆续拆除,车站原址上正在规划建设住宅小区。如今这里已是南城的繁华商业区位于广安门内的牛街,也已经成了京城最有名的美食街,天天当 “ 网红 ” 。洪记小吃、聚宝源总店、吐鲁番餐厅、老诚伊、宝记豆汁儿等可都是这里的名号。
菜百从菜市口东北角搬到白广路东南角,向着广安门愈发靠拢,这里生意一直火爆,有着 “ 中国黄金第一家 ” 的名号。谈恋爱结婚的,不逛几回菜百,带点物件回去,这当媳妇的估计心里不答应。
沿着西二环路,在滨河公园的柳枝掩映下,是深圳大厦、高新大厦、国家电网大厦等现代化建筑群,它们分散在广安门桥的内外,象征着这里早已是南城的商业繁华区。
内九外七皇城四 三重奏 广安门 2
永定门 风云旧事 广安门
1 一提老北京,就想起四九城,细说是 “ 内九外七皇城四 ” ,指的是内外城及皇城的城门,用最引人瞩目的城门楼子代表了北京城。且不说皇城四门、内城九门,只说外城七门,就非常有说头,那是几天几夜也说不完的风云故事。
外城七门里最气派的,又数永定门和广安门:城楼两层,歇山顶,灰筒瓦,三重檐。永定门的气派能理解 :它是中轴最南端的门户,是 “ 国门 ” 正阳门的前端之门,旧时,若是打下了永定门,“ 国门 ” 也就暴露无遗了。永定门城楼不光气派,还配有竖匾,这在内城九门里,也是只正阳门才有的待遇。
2 有读者就会纳闷,偏居西侧的广安门,城楼为何也是同样的高规格?甚至都没考虑对称,生生比东边的广渠门高出一个位份,这又是为何呢?要解此惑,那就先从广安门说起。
广安门的确有说头,别看是外城门,却正经是有石道的。这条石道通卢沟桥,是京西要道,骆驼队的铃铛声,几百年不绝于耳。从山陕、河南、湖广、四川、云贵等地由陆路至京城,皆走涿州至卢沟桥官道,自广安门( 旧称广宁门 )入京,所以必须 “ 安宁 ” —— 想当年,李自成的队伍,正是从广安门的城门洞子鱼贯而入,掀翻了大明朝两百多年的宴席。
是的,广安门最早叫 “ 广宁门 ” ,意为 “ 广远持久安宁 ” 。在乾隆南巡图里,还绘有广宁门满汉双文石额。
道光三年,为避道光皇帝旻宁名讳而改称 “ 广安门 ” 。广安门始建于明嘉靖三十二年( 1553年 ),位于外城西垣正中偏北,初建时为灰筒瓦单檐歇山顶,形制本与东边对应的广渠门相同。
嘉靖四十三年增筑瓮城,但未建箭楼。清代乾隆十五年以后重建瓮城,增建箭楼。乾隆三十一年,为壮都门观瞻,下令将广宁门城楼由单层升为两层,其外形与永定门相似,但等级略低。
乾隆朝,皇帝六次南巡,俱自乾清门启銮,由大清门,出广宁门,开启一次次的盛世巡游。
3 1955年,广安门箭楼及瓮城拆除,1957年,城楼拆除,存在四百年的广安门从此消失。
广安门最早因距金代彰义门旧址很近( 彰义门在广外湾子一带 ),民间也习称彰义门,不用今名而用旧称,这是老北京好古恋旧的习惯使然,就如称朝阳门为 “ 齐化门 ” ,阜成门为 “ 平则门 ” 。同样,因为广安门是正经八百的外城西门,在老北京这里,它也是不加儿化音的,即使是民间常称的 “ 彰义门 ” ,也不带儿化音。但跟它对着的,东边的广渠门,却能加,“ 广渠门儿 ” ,这么说是可以的。
北京城门带儿化音有规律,一般正门不带儿化音,比如前门,永定门,绝不带。偏门带,比如东便门儿、西便门儿。不过也有特例,齐化门带不带都没毛病,广渠门也一样。
那么,不是偏门的齐化门和广渠门为什么可以带儿化音?其实说不出个所以然,约定俗成。实在要说个理由,也许是广渠门离运河近,离通州不远,因为漕运,更市井吧,而且皇上轻易也不打这儿过。
至于齐化门,就更费解,它是内城城门里唯一能用儿化音的,而它的正名朝阳门却不能带儿化音。大概 “ 齐化门 ” 是民间常用,且叫 “ 齐化门儿 ” 顺嘴儿吧。
4 连通广安门和广渠门的两广大街,是当年南城唯一的东西通衢,而广安门内大街,则正是辽南京和金中都最繁华的檀州街,广安门位置基本就在当年金中都中轴线和檀州街的交汇处。
金中都皇城北门外,正类似于如今鼓楼的所在,可以说见证了北京自建都以来近千年的繁华纷扰、风云变幻。尤其广安门内外,大街两侧,百业兴旺,店铺林立,装满了老北京的繁华记忆。关厢路北的药铺、达官营的镖局、甘石桥的野茶馆、湾子的二荤铺、六里桥的洞子菜、财神庙的戏台、大佛寺的牌楼,都极为有名;广安门内,报国寺、土地庙、增寿寺,乃至虎坊桥、湖广会馆、珠市口、三里河,哪一个不是大名鼎鼎?就连弃市砍头的菜市口,也在这条街上。
近几年因为扩街,这千年古街便理所当然地消失了。老北京人曾有机会见到它的最后面貌,却因为当时茫然无知,遗憾地与它失之交臂。
5 同为北京外城城门,广安门常常和永定门搞混,都是二层城楼三重檐。由于外城城墙较矮,尤其广安门以南的城墙,城墙全高6.95米( 只是内城墙的3/5 ),再加上两座城楼皆通高26米,这就更衬托出其巍峨挺拔,在一众外城城门里,显得卓而不群。老照片里,这两座门城楼类似,箭楼很像,傻傻分不清。但通过仔细对比,则能总结出它们的区别,广安门有三大特征 :一是面阔三间进深一间,永定门则是阔五间深二间。二是城楼檐下无竖匾,位于中轴线上的永定门则有。三是广安门朝西开,永定门朝南,光影不同。此外,永定门内也不如广安门繁华。
永定门和广安门更多的则是相似之处,他们都是皇帝出游常常经过的城门,都是高规格外城门,箭楼都保留了未曾升级的原规格,且都通有石道。
6 石道类似于今天的高速公路,当年北京城有石道的城门并不多,乾隆御诗中提到了三处:广安门、西直门、朝阳门,“ 三门石路砥平平 ” ,乾隆皇帝对此还注解道 :“ 京师广宁门为四方辐辏之地,朝阳门为京东一带入都孔道,西直门至圆明园则御驾经行,百官趋直。三处俱有石道,岁久不无倾圮,特命发帑重葺。又以卢沟桥为经环同轨,轮蹄络绎,亦须整葺,一并修治平坦。”皇帝“发帑重葺”,可见这三条石道的重要。
其它城门中,西便门有石道,不过只是在城门附近铺设;东直门外和崇文门外,延伸出了一段石道,但大道并不是石道,而是垫土甬道,城门外整段铺设有石道的,唯有上述三座城门。
除此之外,永定门通正阳门的石道,则是城内少有的石道。庚子事变结束后的1902年1月7日,两宫回銮时,慈禧和光绪帝专门在城外马家堡车站提前下了火车,自永定门坐轿子由石道进城,以示庄重。但需要指出的是,雍正七年修筑的这条石道,同广安等三门外石道类似,都是豆渣条石,错缝糙墁,两侧牙石勒边,而非如今恢复的中间凸起、两侧斜墁的高规格龙尾御道。
7 广安门和永定门还同样因为铁路而命运相连。
1900年八国联军占领北京后,拆通永定门西侧城墙豁口,将原在城外马家堡的京津铁路终点站移至天坛西门前,甚至在天坛内祈谷坛门前也设立了一个车站,一时间先农坛和天坛间的禁区成了乱糟糟的火车站。
1902年两宫回銮前才彻底拆除恢复原貌。同时期开建前门东火车站时,又在永定门东侧增开豁口,铺设新路轨,此段经行天坛以东,穿过龙潭湖的铁路至今犹在。而前门西车站的铁路,则向西直接穿过了广安门北侧城墙。
永定门和广安门可谓被时代紧紧绑在了一起。此外,北京最早的有轨电车也是在永定门通车的。
8 永定门和广安门,还有一个值得纪念的连接,那便是北平和平解放。1949年初,解放军入城仪式时,进永定门,出广安门,因为这两个门是硬路面,路况较好。
另外解放军入城当天,还有小部队伍由西直门入,最早接管城门钥匙也是在西直门,但当时的换防也没有留下影像资料,后来进行了补拍。拍摄地点换在了朝阳门,相关人员简单布置了沙包堡垒等场景,影像资料中的国共双方人员是由华北军区文工团的同志扮演的。
9 同广安门一样,永定门始建于明嘉靖三十二年,初建时为灰筒瓦单檐歇山顶,后来增修瓮城,增建箭楼,城楼也得以改建升级,其过程与广安门类似,它们可谓亲兄弟。只是永定门因是北京外城正门,中轴线最南端的重要建筑标识,所以比广安门规制略高一格。
它们的结局也类似,1951年因改善交通,永定门瓮城被拆除,1958年,永定门的城楼、箭楼被拆除,永定、广安两门大略可谓 “ 同生共死 ” 。不过,永定门算是时代的幸运儿,它多少重建了城楼,且尽量做到了一比一、老工艺、原规格。而广安门则是片瓦不留。
10 永定门城楼复建于2004年,3月10日上午正式开工,8月19日下午4点城楼顶最后一块砖被砌上,大脊合龙,主体正式完工。城楼12根金柱大木是从南非进口的铁力木,每根直径均不小于52厘米,长度不小于13.66米,光砖就用掉了290多万块,还用掉了2.3万张板瓦、9000张筒瓦和1150张勾头瓦。此时,据它消失的1958年已近半个世纪了,据它始建的1553年,也四百五十年光景了。
永定门不但复建了城楼,而且还留下了它的石额和木质斗匾。石额重见天日是在2003年8月22日,被征集后在地下 “ 埋藏 ” 十几年的城楼石额,在先农坛古代建筑博物馆门口一棵古柏下出土,此时永定门复建工程也即将开工。如今原物收藏在首都博物馆,复制品镶嵌于永定门城楼。
11 关于此石额一直有一个流传甚广的说法,认为这是明代石额,其实是民国二年之物,当时城门石额由满汉双文换为汉文,请书法家邵章题写。
如今清代满汉文石额几乎不存,民初城门石额除了正阳门的还在原处,永定门的石额和城楼清代木匾都在首博,宣武门石额在宣南博物馆,平则门的明初石额在首都规划展览馆,德胜门的石额在德胜门箭楼展览。当年很多匾额拆除后,暂存在内城西南角楼内的市政工程处太平湖仓库,时光流转,很多也就散落了。
12 虽然时光已经带走了这两座古老的城门,但任何一位见过永定门、广安门的老北京人,哪怕是从老照片里一睹真容的人们,都会惊叹一声:真是漂亮!是的,人也应该这样,挺拔,爽朗,而且稳固。在阳光下迎对每日的生活和惯有常见的雨雪风霜,稳于大地之上,立于时光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