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远的籍贯自古以来都没有争议,《明史·列传第二六·单安仁薛祥》记载是琼山人。海南历朝志书都有明确的记载是琼山人。现在,有些史学专家、教授对此持有否定的态度。摒弃这些历史文献,去考证薛远籍贯的归属,这与舍本求末有什么两样。说什么《民国儋州志》记载薛远是儋州人。《民国琼山县志·选举志》却没有记录,且《康熙琼山县志》、《乾隆琼山县志》的“人物志”中都没有关于他的记载,因此,考证出薛远是儋州人。
近日,又有人在《海南日报app》发表《海南第一位尚书薛远》的文章,作者署名陈有济。陈先生又考证出海南卫前千户所最早设在儋州的说法,从而得出结论薛远是儋州人。作为研究历史的人不敢面对历史,引用《正德琼台志》的史料不全面,断章取义。这样研究历史影响极大。
薛远不管是儋州人,还是琼山人,都是海南的荣耀,本不想多说。但是,本地历史名人,关乎一个地方的人文历史问题,我们又不得不慎重对待。如今,作者陈先生为了说明薛远是儋州人,又考证出“前所”最早设在儋州的说法。又为海南史学界提出了一个新的课题。
“前所”最早设在哪里?要考证这个问题,笔者认为,考证历史,就要遵循国学大师王国维先生的“二重证据法”。一是要有历史文献和史书记载;二是要有新出土的文物来补充纸面材料。但是,后者我们已经无法做到,因此,只能依靠历史文献和史书记载来作为佐证材料。

海南现存最早的志书《正德琼台志》,作者唐胄。唐胄,琼山攀丹村人,弘治十一年(1498年)广东乡试亚元,弘治十五年(1502年)进士,被称为“岭南人士之冠”。人品学问,历来备受尊崇。后来的志书几乎都沿袭了他的观点。大家都认为唐胄的《正德琼台志》,是比较原始、比较接近这个时代。也是史学界比较喜欢引用的佐证的材料。那么,今天我们就深入解读《正德琼台志》,能否从中看出端倪。
《正德琼台志·卷三十八·乡举》记载:“乙卯科:薛远,前所人,由儋州学中。”前所人,说明薛远沿袭了军籍。薛远祖父薛祥,安徽无为人,元末随朱元璋屡立战功,洪武十三年(1380年)任工部尚书。次年,不幸因亲属犯罪受株连被杖死。子薛能(薛远父)等四人,充军海南卫,居前所。当时海南卫十一个所,附卫五千户所:左千户所、右千户所、前千户所、中千户所和后千户所。东路三所;清澜守御千户所、万州守御千户所、南山守御千户所;西路三所:儋州守御千户所、昌化守御千户所、崖州守御千户所。
为了考证“前所”最早设在哪里?陈先生在文中引用的史料是正德《琼台志》:“洪武七年(1374年),添置中、前、后三所,军三千名,随拨前、后所于儋、万二州镇守。可知洪武七年以后,前千户所曾经在儋州镇守。”
作者陈先生认为,只要弄清楚“前所”最早设在哪里,薛远的籍贯自然就会明朗了。不知作者陈先生引用《正德琼台志》,具体出自何处?遍观《正德琼台志》,没有找到前所最早设在儋州,后移琼山的记载。《正德琼台志·卷十八·兵署》附卫前千户所条下的描述是:“前千户所,在卫治前右末,洪武七年以后,官吏获罪充军者多,又设中左所,十七年(1384年),指挥桑昭建议,改中左为今所。”(全文照录)

而在作者引用《正德琼台志》的历史文献中,“添置中、前、后三所,军三千名,随拨前、后所于儋、万二州镇守。”有这个句样的在《正德琼台志》找到四处:
一、今制
国朝归附后,洪武二年(1369年)……土寇陷儋州,指挥张荣建议立所以镇之,奏准调福建赖正孙收集陈友定军三千。七年(1374年),除官领到卫,添置中、前、后三所。随拨前、后二所于儋、万二州,开设守镇。(《正德琼台志·卷十八·兵防上·兵制》)
二、西路儋、昌、崖三所制
国朝洪武六年(1373年),贼陷儋州,指挥张荣建议立所防御。奏准调福建赖正孙,收集陈友定军士三千名,除官管到卫,设中、前、后三所,就年委官于儋展城,次年乃移在卫前所官军于城开设。二十年(1374),改儋为守御所。(《正德琼台志·卷十八·兵防上·兵制》)
三、西路三所
儋州守御千户所,去为西南三百七十里,附州治西。洪武六年(1373年),贼陷儋州,指挥张荣建议立所防御。奏准调福建赖正孙收集陈友定军士三千名,除官管到卫,设中、前、后三所,七年,乃移前所,委千户柳旺等领军千名于州开设守镇。二十年,指挥桑昭建议改今名……(《正德琼台志·卷十八·兵署》)
四、附卫中千户所
中千户所,在卫治前右次,洪武六年(1373年),指挥张荣因贼寇儋,具奏。除官领调福建赖正孙收集陈友定军士三千名,于儋、万建前、后所,于卫添置今所。(《正德琼台志·卷十八·兵署》)
很明显,是把从福建调来赖正孙收集陈友定军士三千名,编成前、中、后三所,拨前、后所,于儋、万守镇。一个是附卫前千户所,一个是儋州前千户所,此前所非彼前所。这不是张冠李戴吗?
退一步来说,即使前所最早设在儋州,洪武二十年(1387年),已改为儋州守御千户所。薛远生于明永乐1414年,宣德十年(1435年)中举,正统七年(1442年)进士。《正德琼台志》编撰于正德年间,时代的变迁,地名的变更,不知夸越多少年。如果薛远出生在儋州,唐胄注明“前所人”,儋州老百姓会同意吗?此时的“前所人”是指儋州的话,是不是应该在“前所人”前面加上一个限制性的词语:“原前所人”或“儋州前所人”呢?因为海南卫前千户所一直来未曾变更。《正德琼台志·卷三十八·乡举》记载:“宣德乙卯科:薛远,前所人,由儋州学中。”与薛远记载相同的还有:“徐祐,海南卫指挥祯之子,自儋学;夏钦,左所人,由澄迈学中;海澄,左所人,由定安学中;崔继芳左所人,由临高学中……”海南卫是不是最早也设在儋州?那么左所最早设在哪里呢?是在澄迈?定安?还是临高?明代海南教育有哪些规定,笔者在这里暂时不做深入研究。但是,在《正德琼台志·卷三十八·岁贡》儋州学条目下有这样记载琼山丘濬兄丘源之子:“丘陶,琼山西厢人,深庵(丘濬)兄,临高医学训科源之子,监生。寄学贡自陶始。”“寄学贡自陶始”,说明明代海南教育,自从丘陶开始,就有寄学贡的教育体制。丘陶,琼山人,可以寄学籍于儋州学宫。同样薛远、徐祐、夏钦、海澄等人都属于寄学贡的方式。这是明代海南教育体制,明代海南名贤辈出,与当时的教育体制是分不开的。不言而喻,这里的“前所”是指海南卫治前所。先贤著书立学,必有他的理由,不会产生歧义,更不会存在模棱两可的概念。而是今人有意曲解《正德琼台志》。当然,人非圣贤,难免出错。但不至于犯这么低级的错误。薛远的出生地与“前所”最早设在哪里有关系吗?
作者陈先生考证后,得出的结论是:“薛能兄弟四人被充军海南时,前千户所是在儋州。从薛远生长在儋州这点来看,薛远的父亲薛能就是被编置在位于儋州的前千户所。”陈先生未免太大意了,引用《正德琼台志》史料,竟然漏了前面“除官领调福建赖正孙收集陈友定军士三千名”这句话。他抱着这些残缺不全的佐证资料,断章取义,难自圆其说,有管中窥豹之嫌。
薛远之父薛能是充军“海南卫,居前所。”(海南历朝志书均有记载)古代流放一个人到什么地方,明文规定很清楚,并且管得非常严格。苏东坡贬儋州,《正德琼台志》云:“连三贬至琼州別驾,昌化安置。僦官屋以居,有司犹谓不可。”不知以后,会不会有人又考证出苏东坡先贬琼山,后儋州呢?

薛远出生在琼山,生活学习在琼山。《正德琼台志》有记载,赵璟是王惠的女婿,王惠乃名学者,家藏古籍甚多,惜后无人能读。赵璟便将宝藏之籍借给好友薛远、丘濬等人研读。唐胄《正德琼台志》云:“赵璟,字伯辉,武卫胄子,安贫乐道,环堵萧然吟哦不辍。”又引王佐《外纪》云:“璟尝与薛尚书继远、丘文庄仲深友善,时接谈笑,其声琅琅然。每伤其妻父王霜均先生家多书籍而后无能主者,收藏宝蓄用资诸人。以故薛、丘二公多得名书观览,皆起寒畯而能以学识致通显,为海内名人,璟有助焉。”
有专家考证,薛远免官后带家眷回无为?明成化十三年(1477)薛远罢官后,居住在府城,有诗为证。薛远与友常游桐墩和璞墩时,留下名诗一首:“璞墩西望见桐墩,幽径遥通不闭门。琴古再逢虞岁月,璞存不说楚乾坤。阳乌影侧山辉乱,老凤栖馀露叶翻。自有蒲前闲景象,五弦三献未须论。”这首诗是薛远晚年之作。桐墩和璞墩都是处士陈文徽筑以隐居授徒、藏修行乐之所,桐墩,正统间建,在城东5里。璞墩,成化间建,在城东20里。唐胄《琼台志》有云:“前辈陈文徽允谐豁达潇洒,翰墨词章皆足以自达,以上舍生冠带不仕,然翰林岳公正、刘公俨皆喜之。年几八十,谢生徒遗落世事,每游桐璞墩必携二妓(云美、月华)以随。故知访者,即出之歌舞以行酒,飘然有晋人风致。乡人素服其德,亦不鄙之。”此时,桐璞墩已废弃多年,由于太平盛世,遗迹尚存,从“自有蒲前闲景象,五弦三献未须论。”诗句中可以看出,一片凄凉景象,和陈文徽生前行乐,热闹的情景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也是薛远晚年凄凉的写照。
薛远是琼山人,自明至清没有争议,这是历史事实。如今,有人研究历史,不敢面对历史。带着感情和偏见,为了证明自己的观点正确,故意掩盖历史事实,更有甚者断章取义。如果修族谱想借用历史名人,来增其山川秀色,可以理解。但是,研究历史要有严谨的治学态度,是非要分明,不要给后学者带来更大麻烦。
本文作者:薛蕃蓁,琼山历史文化研究会秘书长,《琼台》会刊副主编。
参考文献:《明史》《正德琼台志》2006年,海南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