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读书爱上秦皇岛”专题连载第7集):
《爱上秦皇岛》
(摘录第7篇)
老 君 顶 (上)
主播:言 心
素有“人间仙境,北方巴马”之称的老君顶景区位于燕山山脉东段,大石河上源,秦皇岛市海港区石门寨镇柳江盆地西北部,北、东、西三面被陡峭的崇山包围,南向渤海开口。老君顶山海拔498米,占地15平方千米,毗邻祖山、板厂峪、柳江国家地质公园等旅游景区,紧邻秦青公路,环长城旅游公路从景区过境,距秦皇岛市区28千米。老君顶是集道教文化、地质文化、河流文化于一身,融运动休闲、养生康体、度假观光等功能为一体的生态旅游景区。
老君顶山体主要由上太古界混合花岗岩和燕山期花岗岩侵入体组成,低洼的丘陵和平原由古生界和中生界底层构成。山体植被覆盖率为95%,梁间石河曲折,如银带飘垂。石河沿岸树木虬曲苍翠,药草遍陈,野果满缀。
老君顶山水格局呈太极之势,风景优美,有“三泉、四壁、八景、十二胜”等奇特景观。景区所在的房庄村素有“养生福地”之美称,景区自产的古茶(金黄色的茶汤)、杏仁油(金黄色的饮用油)、黄精菜(山野菜)被称为“黄金三宝”“养生三宝”。
【老君观】
“老君”,中国道教对老子的神化称呼,又称“太上老君”。传说老子西出函谷关前云游至此,修真炼丹,老君顶因此得名,而附近自然景观的名称也由此衍生。
关于老君庵遗址,以清朝史籍记载最为翔实。乾隆《临榆县志》记载:“老君顶,在义院口南,踞城六十七里,上有老君庵。庵东丹炉遗迹犹在。”光绪《临榆县志》记载:“老君顶上有老君庵,庵东俗传有丹炉遗迹。”清嘉庆二十三年恩贡生、侯迭教谕王一士作《老君顶下庵重修碑记》,全文为:“老君顶高大崔魏,为石门诸山之冠。窃怪二十八景中,独未见收,盖山之遗矢者也。其巅平数亩,有老君堂三间,堂前有井,水甚清冽……”以上诸多记叙老君庵与下庵等建筑历经岁月沧桑己不复存在,只留下庵址和零星砖石遗址。
【菩提林】
菩提树被佛教徒视为 “神圣之树”,菩提树多生长于南方,在北方十分罕见。菩提树对气候、土壤等生长环境要求严格,气候成,则因缘成,气候不成,就不可栽种。老君顶钟灵毓秀,因缘际会生长着数十株两两环抱缠绕或同根而生的菩提树。菩提树亦象征着不离不弃,爱情永存,白头偕老。游客可挂同心锁于树前,让菩提佑护爱情。
【龙须河】
明嘉靖年间,修道盛行,由于老君顶自古有太上老君炼丹的传说,便引来一位道行高深的隐士。隐士初到之时,太上老君的白龙因居功自傲,时常祸害百姓、吞噬牲畜、毁坏庄稼,隐士便与白龙在老君顶斗法三天三夜,最终降服白龙。白龙忏悔,为赎罪过,便居于老君顶高山之下,龙头入溪,龙身向北蜿蜒而去,保佑村民安居乐业、风调雨顺。河床中凸起的巨石即为龙头石,而龙须随河水飘荡,由此得名“龙须河”
【升斗石】
太上老君为人间施撒仙丹粉祛除瘟疫,黑白二龙助老君顶一带风调雨顺,连年丰收,但百姓在粮食交易中因无量器十分不便,经玉帝同意后太上老君将天宫量器升和斗送给人间,但因天庭物品形制巨大,百姓无法使用,只能依照形状做了小型的升斗量器。日久天长,老君所赠升斗已经石化,至今仍立于龙须河东岸。神奇的是升斗石虽然巨大,但人却可以推动。
【金蟾朝圣】
传说,远古时期有一对身有顽疾却久治不愈的蟾蜍,在老君炼丹时,爬上老君顶西坡虔诚地朝拜太上老君。老君后经玉帝首肯向凡间遍撒三粒金丹之粉拯救凡间疾苦,双蟾顽疾终去,更得老君点化化作金身,居于老君顶西坡,不断为一方百姓招福吐财,日久金蟾身便化作向老君顶呈朝拜之态的大石,永留峻山秀水之间。
【虔诚石】
在老君顶正南方的山腰处有一块石头,形体如人,躬身、双手呈膜拜状态。传说这是房庄村先祖,举家定居前,日日上山供奉太上老君,并随行修道,终成正果。房氏先祖为了提醒后代子孙不忘老君恩德,化身为石。房氏后人为求得老君庇佑,怀念先祖,举家定居于老君顶山脚下,因此便有了房庄村。几百年来,这里风调雨顺,百姓安居乐业,人才辈出。


城市之光书店推荐提供用书
主播:许志杰,网名:言心,河北秦皇岛市人,市妇幼保健院退休职工。喜欢运动和朗诵,愿在诵读声中寻求快乐,以朴实、自然,声情并茂的诵读,为志同道合的人传递快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