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奇的西双版纳
文/刘亚学
—— 引子
西双版纳位于祖国大陆的西南端,属于热带地区。这里不仅以森林覆盖率极高而著称,并且以傣族聚居而闻名。
云南直译过来就是云之南,其地理位置处于祖国南部边陲,毗邻缅甸“金三角”地区。“西双”就是十二块的意思,“版纳”就是千亩稻田的意思。这里的平地沃野千里,这里的山峦被浓绿包裹。虽然是热带风光,但是气温并不是很高,尤其是早晚,微风送爽,即使在中午,时而浓云密布,大雨滂沱,气温骤降,草木散发出沁人心脾芳香,不怪有人盛赞西双版纳是“风景秀丽,气候宜人”,来此一游,甚有同感。
西双版纳的景色,西双版纳的神奇,试图用一篇散文很难表述,依笔者的见闻,写出来的只不过是凤毛麟角罢了。我虽不能将西双版纳的每个景点都一一道来,但也要笼而统之地加以概述,权当奉献给读者的一瓶矿泉,或许起到一点提神作用。为使写作有一条基本脉络,拟从山、水、林、风俗四大方面勾勒西双版纳的神奇与美丽。

(图片来源于网络)
西双版纳之山
山是西双版纳景区的基本架构。无论是沿澜沧江一线的崇山峻岭,还是缘滇缅公路一线的峰峦叠嶂,山的英姿与高雅,给人都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
当烈日炎炎,普照青山的时候,极目向远方眺望,群山像一片锯齿,仿佛给蓝天镶上了一抹绿色的花边,把天宇点缀得煞是好看。
当浓云密布,暴雨倾盆的时候,宇宙苍茫,天地相衔,山影虚幻,神奇备至。
当濛濛雨歇,彩虹突现的时候,虹的这端在山顶,虹的那端在山脊,仿佛“一桥飞驾南北,天堑变通途”的神话就在眼前。倘若驰骋一下丰富的想象,玉皇大帝和王母娘娘大发慈悲,解除了牛郎织女农历七月七日相会的禁令,在天河桥上,述说他们之间永恒的爱情。
当晴空有变,薄云铺展的时候,云山雾罩,山天浑然,像一幅巨大的绿底蓝面的幕布,掩映在高远的地幔之上,悬浮在雄极的天柱之间。
西双版纳之山是神奇的,神在绿爱,奇在连绵。这正应了唐朝刘禹锡《陋室铭》的那段话:“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图片来源于网络)
西双版纳之水
西双版纳的降雨量极为丰富,不降雨的天气很少,“东边下雨西边晒”被称为云南十八怪中的一大怪。刚才还是烈日当空,骄阳直射,霎时乌云密布,雨点嗒嗒,汇成无数的小溪,唱着清亮亮的曲调,演绎成为一首悠扬沁腑的“芦笙恋歌”。
再看那汹涌澎湃的澜沧江,泛起朵朵白沫,裹着狂飙似的呼喊,微微发红的江水,好似仙女梳妆后的情结,将她们向往人间生活的忧思和对异性的牵爱融进滔滔的大江之中,流经缅甸、老挝、泰国、柬埔寨、越南等东南亚国家,注入了南太平洋。澜沧江虽不像长江、黄河那样源远流长,哺育着亿万炎黄子孙,但她却含辛茹苦,抚养着百万傣族儿女,同样伟大,同样坚强,应当受到人们的尊崇与衷心爱戴。这奔腾不息的大江,穿越峡谷,荡入平原,忽而打弯扭曲,忽而直扑向前,时而峰回路转,时而平推致远,仿佛是人的一生,始终伴随着苦辣酸甜。她昭示人们,顺利时不要松懈,坎坷时不要灰心,要像大江一样执着前进,奋斗不息,最终到达寥廓的海洋和光辉的顶点。
(图片来源于网络)
西双版纳之林
西双版纳之所以被奉为神奇的地方,其原因之一就是山高林密,尤其是热带原始森林,据说我国仅此一处。那是一个大晴天,我搭乘旅游团队的中巴,向热带植物园疾驰。一路上,我看到的是一派喜人景象。满目是林,满眼是花,仿佛在仙境里遨游,真有一种返璞归真的感觉。这热带植物园,是籍贯浙江省的蔡教授精心培植起来的。她位于勐龙县境内,在澜沧江的孤岛上。一进园里,我就被热带树种所陶醉。什么龙血树、光棍树、桉树、榕树、椰树,等等,不一而足。由于树种繁多,千奇百怪,一时难以记住每个树种的生物学特性,但有一点启示最深,那就是树的王国在云南,并且最有代表性的当属西双版纳,这热带植物园就是树王国的缩影,可谓集天下树木之大成者。
翌日清晨,我带着昨日畅游热带植物园的余兴,续游西双版纳森林公园。这公园距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首府景洪约十公里。一入公园,首先观看了驯兽表演。熊和猴的走钢丝、虎和狮的越斜梯、狗的识字与算数等等,可笑至极,滑稽之至,给旅游生活平添了无限乐趣。

(图片来源于网络)
沿水泥路上行,来到一个池塘边。水里有几个风姿绰约的窈窕淑女雕塑,其中有一位就是赫赫有名的孔雀公主。在池塘的斜对过有一座假山,其后有一双痴情的眼睛在向池塘窥视,这便是英俊潇洒的王子召树屯。《孔雀公主》这部片子,我没有看过,个中人物我难以叫上名字,那么我就借用傣语,管那位风流倜傥的王子叫做“毛都力”,管那位美丽善良的孔雀公主叫做“索都力”吧。
在公园内继续攀行,终于来到了原始森林的侧畔。隔一条小溪,搜索着对面高大的热带雨林,只听鸟唱猿啼,但见山峻林莽。在此当儿,几只快乐的小猴在树上荡来荡去,尽情戏耍,我的眼睛突然一亮,为我国还能找到这块热带原始雨林而拍案惊奇!顺着竹劈搭成的上山小道,我和同伴们结队缓行,像是品尝一杯陈年老酒,回肠荡气,飘飘欲仙,浑然入梦。只见那参天大树,蔽日遮石,气宇轩昂。在树的下面,溪水潺潺,像是与落叶悄语,宛如对树根调情。这天情地景,这山峦叠嶂,这林中古老的故事,都散发着馨香,吐露着芬芳,非常容易诱发人的奇想。“穿林海跨雪原气冲霄汉——”一声京腔,把我的思绪又带到了北国的林海雪原。虽然都是林海荒原,然而那里却是山舞银蛇,惟余莽莽,这里是一片绿爱,一派生机。造物主的一时偏袒,将绿色涂抹在南国边陲,塑造了西双版纳这颗璀璨的旅游明珠。
近一千米的途径,我不时地有一种林中探秘找宝的感觉。若不是结伴而行,我怀疑自己有无胆略独闯。
拜拜了原始大森林。在你的深处,留下了我的欢声笑语,印下了我的十寸金莲,克隆了我那五尺多高的身形。

(图片来源于网络)
西双版纳之风俗
说到风俗与民情,西双版纳可谓独具一格,独树一帜。
先从傣族说起,傣族信奉小乘佛教。在西双版纳,村村都有佛寺,或大或小,或土或洋。因为我不识傣文,对寺院壁画的含义茫然,稍有所悟。傣族的男孩都要披上黄服当和尚,在寺庙里学习傣文与汉文。傣族的盛大节日莫过于“泼水节”。那天,男女老少穿上节日的盛装,欢聚一堂,人们互相泼水嬉戏,连唱带跳,有打有闹。青年男女少不了谈情说爱。长到成年以后,男子要嫁到女家,入门后,需要给女家做三年苦役,合格后方能入赘。一旦由预备丈夫晋升为正式丈夫,女人便成了主要劳动力,家里的一切重活,如割猪草、水田作业、做生意等等,都由女人承担,男人主要是在家看护孩子。这种风俗民情,我在西双版纳亲眼目睹。水果摊后是女人,水田地里还是女人。过早的劳累和婚后的生活艰辛,女人衰老过程有些加速,本来傣家女大都长相端庄,体型苗条,透出一种灵秀之气,但这一风俗民情,对女人似乎不太公平。我这北方痴人不免恻隐,发出此杞人忧天之呓语。
再说说爱尼人,大都住在高处,风俗习惯也很特别。参观了爱尼山寨,觉得民宅建筑倒也科学,竹楼下面装盛生产资料,楼上作为居室。在地板上面,男子汉铺上几层厚厚的褥垫,女人家却只有一张床单;老爷们儿可以坐在有靠背的椅子上,苦婆娘却只能坐在光板竹凳上。
爱尼人是哈尼族的一个分支,女人服饰基本都是镶有红边的黑衣黑裤,头饰也别出心裁;男人的服饰大都是穿着土布小褂,脚蹬一双草鞋。
(图片来源于网络)
爱尼人的婚俗与傣族大相径庭。为了表达母亲对女儿的如海深情,不愿意让其出嫁的心理,爱尼人实行一种“抢亲”制度。“抢亲”那天,男人家“抢亲”人结队上门,吹吹打打,长时间被拒之门外,弄得新郎官心急火燎。女家安排了一项有趣活动,一群少女手拉手结成一个环扣,新郎官绞尽脑汁将其打开,方准把姑娘抢走。在爱尼山寨,游客们与爱尼少女彩排了“抢亲”的全过程。我也荣幸地当上了“新郎官”,背着“小媳妇”,累得气喘吁吁,臭汗淋漓。交杯酒都喝了,岂能当“负心郎君”?掏掏腰包,将钱票赠赏,爱尼姑娘的脸上增添了几多欢喜,我心亦坦然安静。据说爱尼人的恋爱方式也与众不同。在社交场合,姑娘看上了一位小伙子,她用手捏着他的耳朵,如果小伙子表示同意,就围绕姑娘转三圈。于是,爱情之花便开始绽放了。
还有其他一些民族,如拉祜族、布依族等等,在西双版纳都有一定分布,其民俗民情的不同之处也客观存在,在此就不一一赘述了。
【作者简介】刘亚学,长春人,吉林省作家协会会员。曾写作出版6部文学书籍,有文学作品自选集《金秋情》;游记散文集《梦境徜徉》;自传体散文集《天命者的白驹》;诗歌集《满仓金诗》;长篇小说《天下狼烟》《风雨彩虹》。在北方都市文化今日头条连载长篇小说《白老婆传奇》。创作、拍摄微电影《嘎嘎敏养兔沉浮录》,在优酷视频网上播出。此外,在省内外文学微刊发表作品二百余篇首。
【老丫文苑 :创始人】
陈艳丽,女,汉族,吉林松原人。吉林省作家协会会员 ,《华夏诗词文学社:社长主编》江南诗词协会会员。作品有诗词、散文、小说《老丫》。经常发布在《江南诗絮》《都市头条》《北方都市文化》《松原日报》《松花江》《温馨微语》《艺苑百花》《大江诗社》《巴马文化社》《中国爱情诗刊》《花花上酸菜》等报刊与微信公众平台。



金牌主播朗诵热线:
传奇: 13436847700
智昊:13756148336
阿桂:13943822385
天乐:13991678287
(备注: 作者可以选择您自己喜欢的主播老师为您朗诵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