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桌子山是作者家乡的一座名山,所以作者是带着强烈的感情色彩来吟咏她的。和一般写景诗一样,诗的首、颔联是写景的,颈、尾联是抒情的。首句以直叙的方式,点明桌子山所处的位置和环境——“万仞峰中”,说明她的存在不是孤立的。万仞峰又为尾联桌子山的高无度做了陪衬。第二句,以虚写的笔法,高度地概括了桌子山的美丽。说她是虚写,因为春色和禅意是只可意会,不可言状的。颔联,以写实的手法,诠释了春色和禅意:山腰缠着几段像波涛样墨绿的松林,山肩上悬浮着一排排像海水一样的云彩。注意,山肩和山顶是不一样的,山肩如人的肩膀,山顶则如人的头顶。作者为什么不说山顶上悬着一排排云彩呢?我想用意有二:一是烘托山的高度,二是为下文“解去浮名抛物外”留伏笔。颈联:“解去浮名抛物外”何为浮名?如何解去?我的理解,浮名应该是指山的肩以上部分,即山顶,何以见的?因为一般山的顶峰是最美、最险,爱山人最向往的。毛泽东还说:“无限风光在险峰”。如何解去?因为肩以上的部分被一排排浮云遮挡了,最美好的风光看不见了,所以作者说把她抛到了物外。“物外”是佛家用语,这就回应了“境生禅”的意境。“留将风骨立尘寰”,浮名是解去了,但她的风骨犹存,并且傲然地屹立在尘世间。尾联是全诗的亮点,对拟人化的桌子山的高尚品格,给予高度地概括:俞高俞不显露自己的高度,看似平平常常,却有超凡脱俗之势。这些评价如果用在人的身上,那绝对是一个受人仰慕的圣人。尾联实际上是作者将自己的价值观赋予拟人化的桌子山,从而得以宣示。
前边讲过,这首诗前两联写景,后两联抒情。但作者没有将写景和抒情截然分开,孤立进行。而是将两者互相融合,又各有侧重。景被情染,情以景宣,是该诗写作上的一大特点。前四句写景,但句句都游离于画面和想象之间,“添春色”“景生禅”“松涛染”“云海悬”无一不注入作者的感情色彩,所以这些句子,既是景语,也是情语。后四句抒情,也是借助景物的特点,来宣泄作者的情感的。所以句句都有真情实感。王国维说“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谓之有境界。”
这是一首由品茶解悟人生的好诗。品茶是一种较为闲适优雅的艺术享受。对一般人来说,能够领略到茶的色、香、味就已经达到了品的目的。但该诗作者能从茶的色、香、味,得到启迪,去感悟人生,这就已经达到了品茶的最高境界。
从这首诗的布局看,可以将品归结为四部曲,即:观,思、感、悟。
观:“几盏毛峰袅碧烟,天高海阔养心闲。”不愧为品茶的有心人,观察细腻,状物可信,极得杯中景物之神。一个袅字,把毛峰在茶杯中的状态写得活灵活现。没饮过毛峰或虽饮过,但缺乏观察的人,是不会有此描写的。毛峰是绿茶,以黄山毛峰为例,百度介绍其状态时写道:“外形微卷,状似雀舌,绿中泛黄,银毫显露,入杯冲泡,雾气结顶,汤色清碧微黄,叶底黄绿有活力。”“雾气结顶”“叶底黄绿有活力”不正好印证了“袅碧烟”的描述吗?一杯清碧微黄的茶汤,其中几枚细嫩的叶片在悠闲自得地飘荡,将此微观世界放大,极容易使人联想到清澈的海水和湛蓝的天空。茶片在茶杯中的悠闲自得,感染了作者,所以才有了“养心闲”感受。
思:“纵观流脉五千载,横浸诗香三万篇。”因为作者是有较高学养的学者、诗人,所以置身此境,自然想到了与茶有关的文化。“流脉五千载”“诗香三万篇”极显中华茶文化的源远流长和灿烂辉煌。“浸”字下的好,以茶为诗的篇章,之所以香,因为它是经过茶汤浸泡的。将抽象的事物具体化,使读者的感受更加真切。
感:“味美不卑浓后淡,情长最是苦中甜。”这是作者品茶的感受。当然这个感受也是两方面的,一方面是对茶的色、香、味的直接领略。另一方面是因着品茶活动引发的超物资的感受,也就是精神上的感受。而且精神上的感受更是品茶所获得的深层次的享受,否则就不会觉得淡不抑香,苦中有甜了。这里的“美”字下得有深意,这个美就包含了物资和精神两个方面的感受。人们常说某某姑娘漂亮,只是意味着这个姑娘长得好看;如果说这个姑娘美丽,那就是说:她除了长得好看,还有气质。作者把“美”字下在这里,就包含着品茶活动既领略受到了茶的悦目的色泽和醇香的味道,又享受了优雅闲适、诗情画意般的氛围。从而引发了吟诗的冲动。
悟:“融儒道释真机趣,解悟人生一豁然。”中国的茶文化之所以充满机趣,是因为它将儒家、道家、释家的文化融为一体,所以学习茶文化,领略茶文化,也是人生自我修养的一个重要方面。中国自久有“茶如人生,人生如茶”之说,历代品茶悟人生的诗句更是层出不穷。如:“眼明身健何妨老,饭白茶甘不觉贫”(陆游)“棋寻五老智识长,茶煮八公肌骨仙”(宋·舒岳祥)“我来谩啜茶儿去,疑是神仙境界人”(宋·李曾伯)“却遣茶娇故相恼,从来佳茗比佳人”(钱钟书)“琴里知闻唯渌水,茶中故旧是蒙山”(白居易)
纵观作者的品茶四部曲,观,思、感、悟,是互为照应,层层递进,逐步升华的。最终达到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
作者站在黑龙江的西畔,隔江遥望,当年被异国强占的故土,山山水水正笼罩在北方的冷云之中。出句便营造了一种凄凉悲壮的氛围。“朔云”直意为北方的云雾,另一层意思,应该是暗喻当年抢占我们国土的列强。直面此情此景,作者此刻的情感,应该是与辛弃疾“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相似的!承句:望着这片失去的国土,既让人痛心,又让人无奈。痛心的是:几百年收复失地的梦想屡屡落空;无奈的是:由于不平等条约的签订,这些土地的丢失已经是铁板钉钉,永无回归之日。“铁马王师”是对大清统治者的极好讽刺。转句:收复失地的梦想已经落空,大多数国人认命了。但是在这片古老的国土上,几百年来,仍然有不死心的,他们无时无刻都不在关注着这片故土,日久天长,形成一股“不认命”的民意。我认为这里的西风,应该暗喻民意。以西风喻民意,很形象,既言其自然,又言其强势。结句,是全诗的点睛之笔,进一步诠释了西风的不死心:“年年吹雨过江东”吹的什么雨?留给读者思考,可以是对同胞的思念,也可以是对故土的关注。“江东”一词用得有深意,表面上是风从黑龙江的西方吹过黑龙江的东方,但深层次的意思,有借项羽“不肯过江东”的典故,反其意而用之,表达了对故土之失不死心的强烈情感。当然,这是民间一种朴素的爱国情感。本诗语言朴实无华,起、承、转、结环环紧扣,不留余罅,尤其是第三四句的转结,既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使全诗的格调一下子得到了极大的提升。催雨过江东,有不言之言。耐人寻味,给读者留有想象的空间。
这首诗意在歌颂一位亲民、廉洁的老书记。但全诗没有出现一个亲民、廉洁的字眼,也没有多少起伏跌宕的层次,只是从一个故识的回忆和直觉:“同三伏”“共一锅”“音未变”“背犹驼”映衬了老书记历尽沧桑、亲民廉洁的形象。语言朴实无华、自然风趣。“那道梁梁那道坡,柳荫渠畔老沙窝。”近似于西北民歌,颇有乡土气味,暗喻了当年老书记工作的地点是环境恶劣、条件艰苦的西部地区。这就为下文为改造这恶劣的环境,和老百姓不畏寒暑,同吃同住同劳动,作了很好的铺陈。最后一句“还是当年他四哥”更是点睛之笔,把老书记的亲民形象推到了顶峰。身居要职的老书记,之所以亲民,是他把普通老百姓当做自己的兄弟姐妹,反之亦然。这是怎样的一种境界呀!这首诗可称得上是精品之作,作者落笔虽然有点直率,但写景抒情却自然真切。不用词藻修饰,就得到了天然之趣。有人认为:诗不宜直率。其实意境高,就不怕直率,无真情则不免曲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