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节”感怀续写
丁一
今天是个好日子,中秋节连着教师节,双节不期而遇。天气晴朗,金风送爽.近午时分,已是人瑞的姑妈,在表妹和表弟全家陪同下,驱车近16公里,来到我住的新安乡下,说是要看看我的外孙女。没有多少思想准备,即电话告知饭店,前两天预定的中餐包厢,临时加一桌。姑妈健步下了小车后,径直走到我的住房,我的外孙女向姑妈请安,她从衣袋里掏出一只厚厚的红包,放在我外孙女手中,说是给孩子买点学习用品。以往我和妻每次去姑妈府上探望,都不带孩子去,姑妈规矩大,怕破费她见面礼。这次回避不了,女儿手快,即从她的书房里拿出一只刚从云南买回的银镯,给长辈套在手腕上。姑妈在我住处的各个房间转了一圈,又上楼在父母和祖母的房内仔细看了许久,才在太师椅上坐定。我泡了一壶上好的台湾高山茶给姑妈,她边品尝边问长问短。妻给她一只人参果吃,她说太硬,只吃了一块酥软的热炉月饼。聊了一会后,我们又带姑妈去了同在一个小区住的姐姐和妹妹家。朗诗小区并不小,几家走一圈要一点时间,姑妈精神抖擞,不用人搀扶。我姐姐的孩子全家在康奈尔做学问,妹妹的孩子全家在伦敦大学做学问,姐妹两家过着候鸟一般的日子,她们都向姑妈诉说儿女不在身边的种种不便。姑妈说她活太长,拖累小辈了。我在一篇《表妹的生命美学》,就是写的表妹因照料姑妈,不忍心与在京都大学做学问的儿子全家团聚。姑妈见我们几家生活都很安逸,难免想起中寿的兄长、我的父亲。我告诉姑妈,9月4日我们在南祥寺做了佛事,为先父母百岁冥寿超度亡灵。为此,我在那天还在同学群里留言:“不孝儿在南禅寺为先父母百岁冥寿往生做焰口佛事。请无锡市佛协主席能开大和尚安排了九位高僧为先父母超度。阿弥陀佛。”姑妈听后心情很是复杂,她想起了自己的兄长,在文革中吃了不少苦,一言难尽。不是饭店来电话催促我们去用餐,姑妈还要在妹妹家拉家常,问东问西。我和姐妹几家以及姑妈和表弟妹两家来到新安“小勺勺”饭店。因我和姐姐、姐夫、表妹、女儿都供职于学校,也算过教师节。说是两桌,其实也就十几位留守在无锡的“老弱病残”而已。姑妈胃口很好,每一只菜她都要尝尝。大家都喝了12年的“五粮液”和8年的“茅台”。许是高兴,一二个小时竟把两瓶酒都喝掉了。我去吧台买单时,孰料表妹夫早已在楼下结过了账。依依不舍与姑妈在饭店门前告别,心中难免倜伥。想起了去年的这一天,我写了一篇短文稿《“教师节”感怀》:37年前,我国以法律形式颁布了9月10日为“教师节”。我于1977年从部队回锡,因办学需要,更因我的专业对口,市里相关部门调动我和另外几位专业教职人员创办了交通技校,从此,我在该校执教了十几年(注:现该校已升格为交通技师学院)。期间,我顺利读完大学以及后来修完研究生学业。记得第一次过“教师节”,我写了一章散文诗《老师,辛苦了》,发表在由中国作协主办的《诗刊》上,后被多家报刊转载,还被相关音乐工作者谱了曲,在一些电视台播放,当时影响甚广。至今,37年过去,我早已从教师岗位转岗到新闻单位。值得一提的是,退休后又重操旧业,被江南影视艺术学院和清迈大学相继聘用。今天又过“教师节”,先后收到国内外百余条微信问候,感慨颇多。据《洛阳堂》家谱记载,明初重臣、学者杨士奇在《东里文集》中,撰写了我的祖先从西域迁徏到中国,色目人回族,先人阿老丁、苦思丁、马禄丁、吉雅谟丁,因末一字为丁,入中华后便以丁为姓。我认真查阅过家谱,除了各种序言、家训、祭文、命名排字、功德榜等与其他姓氏的家谱大同小异,不同处是谱中记录的代世很短。到我这一代“字辈,排序为第19世。“公由豫迁苏始居丁凌庄,家于斯、族于斯、葬于斯。祭祖坟茔基仅二方东一座,东西四丈,南北五丈五;丁座东西六丈,南北六丈二尺五”。我曾和妻一起去祖宗故土寻亲,虽早已没有直系在农村,但妻觉得不少同宗族人高鼻、大个、毛髯、性格爽直,一些男女发卷、抠眼、珠亮黄,像新疆人。难怪见到我的弟弟、堂弟、堂妹、女儿、侄儿、侄孙的人,都说他们不像汉人。我想,许是与祖先的基因遗传相关吧。小时常听祖母忆先人,祖母小脚,识字,略通医道,她那一代知书达理的女性不多。祖母云祖上多代单传,大多以教书为业,耕读之家,私塾先生也。我的天祖做过御赐京官,高祖是九品芝麻官,到了曾祖又回归私塾先生之列。20世纪30年代后,倭寇入侵,国运不济,时局动乱,私塾先生这个职业朝不保夕,祖父这一代兄弟三人,均弃祖宗旧业,赴沪置业,经商谋生。祖父则在苏南一带以跑单帮糊口。祖父爱唱戏,父亲曾在40年代末开了一家规模不算小的无锡西新大戏馆,直至1957年公私合营。新社会初始,父亲遵遗嘱,培养两位叔叔入学府深造,小叔继承了祖业,二叔执业行医。50年代末60年代初,父亲亦曾在南京航空学院谋事多年。今天家庭微信群里很热闹,都是弟、妹贺我与姐夫、姐姐的祝词,姐夫、姐姐是省名校高三数理化老师,姐姐还担任过校长助理、教务处长,获全国优秀教师、特级教师之誉,退休后长期被华东理工大学附中聘用。他们收到来自海内外不少学子的祝福词。甫登三尺讲台来,40多年过去,鬓生华发。我始终认为要对三尺讲台有敬畏之心,要对在校读书的青年学子有惜才之心。老师因学生而成其为老师,学生则不因老师的存在而仍是学生,因此,我们每个人终生都是学生。中唐韩愈在《师说》中有这样一句:“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我想,做一名合格的教师,如能做到“传道、授业、解惑”,必须具备:“勤奋好学、学识广博和职业操守”。学生和老师的关系是一个“缘”的关系,这是生命情感的表达,这是教学关系中革命性的智慧。这是一个宗教和哲学的命题。人是会犯错误的动物,这是理性与价值的基础,因此,人要在不断学习中,修正自己的错误,做一个灵慧的学生。而读书就是最好的学习。读书的人是有尊严、有底蕴、有气场的,读书人自带光芒。读书人的一生,始终是一个老师与学生互交的关系。父亲曾用蝇头小楷手书给我家训:“不要天上飞只鸟,地上当碗菜;不要老虎屁股,摸不得,一触即跳。人是要有一点精神,做个善良人,一辈子不做官。”现在,我也以这样的信条教导我的子女,多读书、勤读书、读好书。前不久,学校党政办、教学中心、学工处的领导先后来电,关切地询问我身体如何?并告知了新学年的学科、授课年级及课时。清迈大学研究生院BB博士生也发来慰问函,受疫情影响,暂时无法去泰国。我已是古稀老人,承蒙校方抬爱,安排我继续讲课,我感到很欣慰。在我还走得动时,能继续为求学的学子“授业”,让我觉得自己的人生很踏实、也很充实。2021年9月10晚匆匆稿存上午,收到一箱大闸蟹,每只有四两重,且全是母蟹,足见研究生家长寄来的诚意。此刻,已是妻正把清蒸好的美味揣到桌上,饕餮之余,不竟感概万千。“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这是北宋大才子苏轼给人类留下《水调歌头》中的歌词。词前有小序:“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丙辰,是神宗熙宁九年,即公元1076年,距今已过去了946年。当时苏轼在密州做太守,中秋之夜他一边赏月一边饮酒,直至天亮,愁肠百结,写下这首不朽的词作。苏轼写此诗时,与弟弟已七年没有见过一面了,直至第八年中秋,才得以与苏辙团聚。期颐之年的姑妈,因想念她的亡兄,冲动中前来陋室,欲目睹先父遗像,遂又问起了我的弟弟。因疫情,天南地北,弟弟三年来与我未见过一面。真是“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看着姑妈浓密的头发一半尚黑,想起先父母,人生百味又上心头。呜呼再过几天,我要去学校上课了,毕竟工作着,还是很欣慰的。壬寅年中秋、教师双节,写下以上文字留作纪念。2022年9月10日匆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