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黄河心声
诗词,是中华民族几千年璀璨文化的瑰宝。诗词之美在于语言美、韵律美、意境美,诗词是凝固的旋律、智慧的乐章,是祖先献给世界的一份厚礼,更是诗人用情怀和睿智筑起的韵律长城。时有尽而智恒远,是爱的凝聚;文有尽而意深远,是美的享受。诗词朗诵,是朗诵者的一种对诗词的再创作的真情流露,是用心仔细品味作品后,通过字正腔圆的语调、抑扬顿挫的旋律、真挚饱满的感情、声情并茂的语言表达出原作的思想和艺术美感,不仅能让听众领会朗诵的内容,而且能使其在感情上受到感染,引人入胜,回味无穷…
云超天
中秋月问
宣民庆
中秋明月最清新,醉了中华圣地人。
五帝三皇神话美,千山万水梦魂亲。
补天蹈海曾知否,追日摘星可晓闻?
玉兔祝融开秘境,重霄夜夜守初心。
蜡烛颂
——礼赞张桂梅暨祝贺教师节
李作忠
一根粉笔寄情怀,两眼昏花志不衰。
三尺讲台传业道,四时护苑用心栽。
五更灯火蜡烛点,六甲荣归美誉摘。
七魄悠悠师品尚,八方桃李报恩来。
人民教师颂
吴茂江
栽桃种李育天骄,热血柔情愿景描。
拂晓清光陪尽日,孤灯瘦影伴通宵。
传经授业登山路,解惑寻真越海桥。
志远胸宽耕沃地,初心实现在今朝。
中秋吟怀
韩兰翔
疏枝摇曳缀中秋,月透轩窗照小楼。
把酒临风孤影瘦,吟诗弄墨厚情柔。
桂香阵阵催人醉,枫彩多多惹客愁。
一缕乡思鸿雁寄,满腔牵挂梦无休。
又至中秋
王祥
冰轮高挂小楼东,遍洒清辉洗碧空。
共聚亲朋情切切,相邀明月意融融。
东坡把酒应无恨,清照怀乡亦与同。
自古悲欢多少事,从今尽在笑谈中。
中秋
雍秀慧
此日家家都喜聚,气氛浓烈漫樽前。
飘香月饼人分食,猜酒欢声席正传。
祖国千秋民俗续,乡心一缕友朋牵。
年年不负团圆意,灯下小诗题几笺。
中秋寄怀
张月琴
望断飞鸿月满楼,凭栏把酒对离愁。
清风自远君何在?昵语犹存影尚留。
醉赏丹枫情似火,坐看金菊爱盈眸。
而今佳节团圆季,强说天凉好个秋。
中秋吟
吕树君
金风习习荡秋波,雁影遥遥去几何?
尽望玉盘天上挂,相思最是此宵多。
鹧鸪天•中秋月
李晓华
月满天空秋水长,远山深处隐家乡。过云哀雁人心碎,游子孤身衾枕凉。
窥朗镜,理残妆。频添白发鬓飞霜。无端总惹相思泪,时岁蹉跎当絮扬。
鹧鸪天•月圆离人伤
张玉双
犹怨红尘客路长,青丝不觉已成霜。几行归雁秋收籽,一曲望乡人断肠。
思儿女,念高堂。分开明月寄双方。心中纵有千千结,独把相思入酒觞。
浣溪沙•教师节感怀
史丽娟
三十春秋时日长,甘当红烛化微光。倾心教育乐徜徉。
粉笔一支书岁月,微尘两袖历风霜。培桃育李桂飘香。
沁园春•中卫
王菁华
沙漠边城,花儿杞乡,民富地肥。看沙坡头畔,黄河不息,长城起伏,两岸齐飞。高架桥横,大湾宿集,浪遏飞舟太极回。宁安堡,圣果丰碑立,经济腾飞。
风光入酒盈杯。引世界游人俱忘归。有孤烟烽燧,北山岩画,南华胜景,震柳姿嵬。煤炭优膏,硒瓜蔬果,物竞天催不弱谁。寺口子,显丹霞奇观,塞上巍巍。
满庭芳•从教三十四年感怀
范春荣
时序金秋,还迎双节,校园依旧欣荣。凭阑深望,云淡碧天青。三十四年一梦,杏坛上、矢志勤耕。初心在,培桃育李,燃烛照鹏程。
斜晖增况味,丹枫傲菊,竞艳书亭。晚霞映,眉间岁月峥嵘。莫恨霜欺两鬓,痴情处、岂为功名?回眸里,泮池犹记,羸马尚嘶鸣。

阿房宫赋
唐·杜牧
六王毕,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骊山北构而西折,直走咸阳。二川溶溶,流入宫墙。五步一楼,十步一阁;廊腰缦回,檐牙高啄;各抱地势,钩心斗角。盘盘焉,囷囷焉,蜂房水涡,矗不知其几千万落。长桥卧波,未云何龙?复道行空,不霁何虹?高低冥迷,不知西东。歌台暖响,春光融融;舞殿冷袖,风雨凄凄。一日之内,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
妃嫔媵嫱,王子皇孙,辞楼下殿,辇来于秦。朝歌夜弦,为秦宫人。明星荧荧,开妆镜也;绿云扰扰,梳晓鬟也;渭流涨腻,弃脂水也;烟斜雾横,焚椒兰也。雷霆乍惊,宫车过也;辘辘远听,杳不知其所之也。一肌一容,尽态极妍,缦立远视,而望幸焉;有不见者三十六年。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齐楚之精英,几世几年,剽掠其人,倚叠如山;一旦不能有,输来其间。鼎铛玉石,金块珠砾,弃掷逦迤,秦人视之,亦不甚惜。
嗟乎!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架梁之椽,多于机上之工女;钉头磷磷,多于在庾之粟粒;瓦缝参差,多于周身之帛缕;直栏横槛,多于九土之城郭;管弦呕哑,多于市人之言语。使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独夫之心,日益骄固。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呜呼!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嗟夫!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译文】
六国覆灭,天下统一。四川山林中的树木被砍伐一空,阿房宫殿得以建成。(它)覆盖了三百多里地,几乎遮蔽了天日。从骊山的北面建起,曲折地向西延伸,一直通到咸阳。渭水和樊川,浩浩荡荡地流进了宫墙。五步一座高楼,十步一座亭阁;长廊如带,迂回曲折,屋檐高挑,象鸟喙一样在半空飞啄。这些亭台楼阁啊,各自凭借不同的地势,参差环抱,回廊环绕象钩心,飞檐高耸象斗角。弯弯转转,曲折回环,象蜂房那样密集,如水涡那样套连,巍巍峨峨,不知道它们有几千万座。那长桥卧在水面上(像蛟龙),(可是)没有一点云彩,怎么会有蛟龙飞腾?那楼阁之间的复道架在半空(像彩虹),(可是)并非雨过天晴,怎么会有虹霓产生?高高低低的楼阁,幽冥迷离,使人辨不清南北西东。高台上传来歌声,使人感到暖意,如同春天一般温暖;大殿里舞袖飘拂,使人感到寒气,仿佛风雨交加那样凄冷。就在同一天内,同一座宫里,而气候冷暖却截然不同。
(六国的)宫女妃嫔、诸侯王族的女儿孙女,辞别了故国的宫殿阁楼,乘坐辇车来到秦国。(她们)早晚吹拉弹唱,成为秦皇的宫人。(清晨)只见星光闪烁,(原来是她们)打开了梳妆的明镜;又见乌云纷纷扰扰,(原来是她们)一早在梳理发鬓;渭水泛起一层油腻,(是她们)泼下的脂粉水呀;轻烟缭绕,香雾弥漫,是她们焚烧的椒兰异香。忽然雷霆般的响声震天,(原来是)宫车从这里驰过;辘辘的车轮声渐听渐远,不知它驶向何方。(宫女们)极力显示自己的妩媚娇妍,每一处肌肤,每一种姿态,都极为动人。(她们)久久地伫立着,眺望着,希望皇帝能宠幸光临;(可怜)有的人三十六年始终未曾见过皇帝的身影。燕国、赵国收藏的奇珍,韩国、魏国聚敛的金银,齐国、楚国保存的瑰宝,都是多少年、多少代,从人民手中掠夺来的,堆积如山。一旦国家破亡,不能再占有,都运送到阿房宫中。(从此)宝鼎(看作)铁锅,宝玉(看作)石头,黄金(当成)土块,珍珠(当作)砂砾,乱丢乱扔,秦人对待它们,也不怎么爱惜。
唉!一个人所想的,也是千万人所想的。秦始皇喜欢繁华奢侈,老百姓也眷念着自己的家。为什么搜刮财宝时连一分一厘也不放过,挥霍起来却把它当作泥沙一样呢?甚至使得(阿房宫)支撑大梁的柱子,比田里的农夫还要多;架在屋梁上的椽子,比织机上的织女还要多;突出的钉头,比谷仓中的粟粒还要多;参差不齐的瓦缝,比人们身上穿的丝缕还要多;直的栏杆,横的门槛,比九州的城廊还要多;单调而少变化的音乐,比市集中人们的言语还要多。(这)使天下人口里不敢说,心里却充满愤怒。秦始皇这暴君的心却日益骄横顽固。于是陈胜、吴广揭竿而起,函谷关被刘邦攻破;项羽放了一把大火,可惜那豪华的宫殿就变成了一片焦土!
唉!灭六国的是六国自己,不是秦国。灭秦国的是秦王自己,不是天下的人民。唉!如果六国的国君能各自爱抚自己的百姓,就足以抵抗秦国了;(秦统一后)如果也能爱惜六国的百姓,那就可以传位到三世以至传到万世做皇帝,谁能够灭亡他呢?秦国的统治者来不及为自己的灭亡而哀叹,却使后代人为它哀叹;如果后代人哀叹它而不引以为鉴,那么又要让更后的人来哀叹他们了。

【创作背景】
《阿房宫赋》作于唐敬宗宝历元年,也就是公元825年。杜牧在《上知己文章启》中说:“宝历大起宫室,广声色,故作《阿房宫赋》。”唐敬宗李湛十六岁继位,善于击球,喜手搏,往往深夜捕狐,与宦官嬉戏终日,贪好声色,大兴土木,游宴无度,不视朝政,求访异人,希望获得不死之灵药,曾在长安洛阳有兴修宫殿的庞大计划。后因平卢.成德节度使借口“以兵匠助修东都”想趁机夺取洛阳,才作罢。作者预感到唐王朝的危险局势,与黑暗现实,就写这篇赋,表面上写秦因修建阿房宫,挥霍无度,贪色奢侈,劳民伤财,终至亡国,实则是借秦之故事讽唐之今事,规劝唐朝的当政者,要以古为鉴,不能哀而不鉴,最终只能落得“后人复哀后人也”的结局。
该文借写阿房宫的兴建与毁灭,揭露了秦朝统治者的穷奢享乐,并借古讽今,阐述了天下兴亡的道理。希望唐朝的统治者不要只图自己奢侈享乐,重蹈覆辙。但是杜牧的忠告没有使统治者更改。两年后,王死,半个世纪后,黄巢起义后唐王朝与秦王朝一样归于灭亡。
这是一篇借古讽今的赋体散文。作者通过描写阿房宫的兴建及其毁灭,生动形象地总结了秦朝统治者骄奢亡国的历史经验,向唐朝统治者发出了警告,表现出一个封建时代正直的文人忧国忧民、匡世济俗的情怀。杜牧这篇《阿房宫赋》之所以能流传千古,正在于它的思想性和艺术性的完美结合。

【作者简历】
杜牧(803-852年),字牧之,世称杜樊川。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宰相杜佑之孙。唐文宗太和二年(828年)进士。为弘文馆校书郎。历监察御史、膳部、比部及司勋元外郎,黄州、池州、睦州、湖州刺史。官终中书舍人。早年颇有抱负,主张削平藩镇,抗击吐蕃、回纥的侵扰,加强国防,以拯救日趋衰败的唐王朝,晚年渐趋保守消极。 杜牧诗文兼擅,是晚唐著名作家。他的散文以议论见长,气势纵横,敢于论列军国大事,指陈时弊,具有较强的现实性,继承了韩、柳派古文家的优良传统。他的诗意境清新,风格豪健俊爽,在晚唐轻浮艳丽的文坛上独树一帜。后人因称他为“小杜”,以继杜甫;又因和李商隐齐名,被称为“小李杜”。晚年居住在长安城南的樊川别墅,后人称他“樊川先生”。

主办:宁夏银川黄河诗词学会
总编:张美玲
主编:余丽萍 赵云超
副主编、编审:张青
本期作者:宣民庆 李作忠 吴茂江 韩兰翔 王祥 雍秀慧 张月琴 沈华维 吕树君 李晓华 张玉双 史丽娟 闫云霞 王菁华 范春荣
本期朗诵: 张宝莲 丁建华 何玉华 谢传明 陈银兰 夏丽 陈海英 张淑华
本期制作:张淑华
作品来源:选自黄河诗词微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