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白族民谣说:“白族有个仗鼓舞,一舞舞到山尽头。”又云:“仗鼓仗鼓,一米五,舞不动,脱衣服!”白族仗鼓舞,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与“苗族猴儿鼓”“土家摆手舞”被誉为湘西三大艺术奇葩。
跳仗鼓,又叫“跳帮藏”, 是白族特有的一种民族传统舞蹈,主要道具为仗鼓,长一米五,用木棒为杆。据考证,仗鼓舞系张家界白族迁始祖和他们的子孙创造而成。流传最多的版本是,元末明初,刚刚落脚马合口一带的几个民家兄弟正在家中打糍粑,不料突然闯进许多地痞流氓,无理取闹,双方引起一场混战,民家兄弟持粑粑槌奋力抵抗,终于打跑了肇事者,为了纪念这场具有历史意义的伟大胜利,民家人将一些武术动作揉了进去,形成了套路多、节奏明快、粗犷朴实的白族仗鼓舞。白族《甄氏族谱》载:“……甄巫师,赛神愿,吹牛角、跳仗鼓……”仗鼓舞广泛用于祭祀、节日喜庆、农事丰收庆贺、表演等活动中,如游神时跳仗鼓舞,人多势大,场面隆重热烈,叫“游神仗鼓舞”;在本主庙会上跳仗鼓,叫“祭祀仗鼓舞”;在过年杀猪打糍粑跳仗鼓,叫“粑粑仗鼓舞”等。悠久的历史,频繁的表演,广泛的内涵,给白族仗鼓舞增添了苍老、古朴、原始的美感。2008年,白族仗鼓舞被列为湖南省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2011年7月已成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1年9月,白族仗鼓舞在第九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上表演,夺得铜奖。
独特的动律特征,擦亮民俗的眼睛
“仗鼓舞精彩,耐看!”这是人们观看仗鼓舞的感受。
桑植白族仗鼓舞,古朴明快,粗犷大方,跳时以仗鼓为道具,以打击乐器为主,同时还用横笛吹奏主弦律,夹以海螺,土长号和唢呐伴奏。伴奏舞蹈时强时弱,节拍鲜明,情绪高昂时,乐队和演员连连发出“哦、喂”吼声助兴,惹得众人呐喊不止。

桑植白族仗鼓舞套路多,这些动作有“幺二三”、“三二幺”、“硬翻身”、“狮子坐楼台”、“野猫戏虾”、“兔儿望月”、“五龙捧圣”、“翻天印”、“野马分鬃”、“文王访贤”、“观音坐莲”、“霸王撒鞭”、“魁星点斗”、“雷公扫殿”、“二龙戏珠”、“玉女扫地”、“三十二连环”、“四十八花枪”等,一共有九九八十一套路。有人问:“为什么会形成这些带有民家人基本动律的舞蹈套路?”吉首大学研究白族仗鼓舞的民俗专家陆群教授解释说:“白族人民长期生活在高山峻岭之中,当身负重物走在盘山小道时,只能顺拐前行;爬坡逾岭时,必须屈膝下沉,才能安全通过;走平地时,又悠放自然,步履灵活,而且保留云南大理洱海白族舞蹈船上动作的晃悠,形成了以跳、摆、转、翻,为基本动作,脚步先左后右,手与脚顺向摆动,顺拐、屈膝、悠放、下沉的动律特征,这些动律特征带着明显的地域标识。它还具有动作多样性,表演随意性,舞武统一性等特征,也许就是仗鼓舞能成为国家级非遗项目的真正原因吧。”
细细分解这些套路中的每一个动作,就会发现,每一个基本动作都有它的特殊来历。如麦地坪白族乡的“将军背剑”,就起源于一个传说。“寸白军”首领钟千一落脚潘家廊时,曾遭到几位歹徒的袭击,千一想拔剑迎击,可随身的宝剑太长,拔也拔不出,千钧一发之际,有人大喊:“负剑!负剑!”千一急中生智,把长剑背到背上,终于握剑在手,杀得歹徒落荒而逃。现离潘家廊不远有个“将军洞”,据说就是当年钟千一落脚练剑的地方,现在麦地坪人跳仗鼓时,习惯将仗鼓反扣于背,就是模仿“将军背剑”动作。马合口有个叫“河鹰嘴”的地方,据说此处曾有许多许多河鹰危害百姓。一日,民家人自发组织了一支赶鹰队,他们手持木棒、弓箭,飞跑着向河鹰发起攻击,河鹰厉害着呢,它们依靠粗壮的翅膀,将民家人打得人仰马翻。后来民家人想出了一个办法,专门攻击河鹰的要害处,只朝它的翅膀打,这招挺灵啊,河鹰一个一个死去了,所以马合口民家人跳仗鼓时,双手不时的像波浪一样起伏,做出“河鹰展翅“动作。而芙蓉桥周边的乡村,在跳仗鼓时,以“倒丁字步”为步伐,但必须是每三人一组,鼎足而立,据说也与他们祖先创造仗鼓舞动作有关。
仗鼓舞中武打技巧较多,如“苏公背剑”、“霸王撒鞭”、“三十二连环”、“四十八花枪”这些武术动作以仗鼓为武器,左冲右突,上下翻飞,虎虎生风,刚劲有力,显示出仗鼓舞强劲的威力。表演仗鼓舞时,必须有鼓、锣、钹、笛、唢呐、土长号等民间乐器参与演跳,节奏明快,纯朴优美,灵巧多变,兴致高涨时,人们还发出“哦、喂”吼叫,给人以粗犷激越,朴素美感。白族乡民谣曰:“跳仗鼓没得巧,一把扬叉陪你跑!”是说在“赶庙会”等一些大型民事民俗活动中,你想跳仗鼓,带不带道具不重要。如白族游神时,人们自由地参跳仗鼓舞,可以拿农具或生活用具等作为道具,如牛鞭子、羊叉把、火钳、饭篓子等,只要踩着节拍翩翩起舞,能带来一份快乐和自豪,就足够了。
粗壮的传承谱系,张扬蓬勃的生命力
“滥船里的仗鼓,两头鼓(隆起)”讲的是滥船里的仗鼓造型独特,比一般村寨的要粗大得多,说明白族仗鼓舞具有明显的地域性。桑植白族聚居地森林密布,风景秀丽。地形以丘陵为主,白族仗鼓舞基本动作自然带有明显的山区特点,正是受这种地域性的约束,为白族仗鼓舞的传承带来了发展机遇。

“不跳仗鼓,不是民家人!”、“跳不好仗鼓,你游不得神!”村寨一条条不成文的规矩,反给了当地民家人一种精神压力:“为什么我们村寨就没有仗鼓队?这简直是丢了白族人的脸!”于是会跳仗鼓的师傅主动站出来,当执教者。就是这些伟大的民间艺人,挑起了白族仗鼓舞传承重担,将舞蹈的庄稼种进千村万寨的泥土里,编织了一条条根粗苗壮的传承谱系,脉络清晰,根部发达,一步一步把仗鼓舞打造成国家级文化品牌。
我们白族村寨,流传一种仗鼓舞授徒礼,徒弟见到师傅,必须行“尊师礼”,叩拜师傅,送上礼品作为跟师报酬,并遵循“一日拜师,终身谢师”古训。前些年88岁高龄的仗鼓舞国家级传承人钟会龙,10岁开始跟爷爷和父亲跳仗鼓,20岁开始教徒弟,农闲时把一些新动作传给大家,现在经他传教的弟子有数千人。他儿子、孙子都是他的徒弟,一些弟子在广东等地打工,不时将他传教的仗鼓舞拿出一展身手。省级传承人钟必武,农闲时将自己的拿手活“鹞子翻身”、“回马枪”等绝活传给上大学女儿和外甥,就连他上小学的孙子回家,也恳求说:“爷爷,快教我仗鼓舞,下月我们学校要搞舞蹈赛了!”市级传承人谷春凡,带一根仗鼓,四处传艺,她的舞蹈跟随者遍及桑植10多个乡镇。她将祖传下来的“内三环”、“老龙摆尾”、“金鸡啄米”等动作,传授到湖北鹤峰县铁炉白族乡,连一些小学生都会跳了。精灵的小家伙们还收徒弟呢,乐意当起了父母和长辈的舞蹈师,乐得许多家长说:“学白族仗鼓舞,都是师傅藤藤上结出的瓜,藤儿越粗,瓜瓜越大!”这正是,跳起仗鼓乐开花,白族文化人人夸。

作者简介:谷俊德,白族,桑植人,吉首大学医学院毕业,国家民协会员,湖南省作家协会会员,当过医生、秘书、记者、编辑。1994年开始文学创作,出版文学著作四部,代表作有《胎盘里蹲着的村庄》《追爱张家界》《仗鼓红》等。长篇小说《满山红艳艳》正在出版。现任张家界日报社工会主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