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入秋后,早晚便凉爽起来。随了年岁,在这秋里,想依此生些新的寄意。于是,打点心情,牵着秋的襟袖,在广袤深远的秋宇间,徜徉沉思……
四季之中,我偏爱秋,不仅仅是她的丰韵和坦荡,更是缘于一种对人生得失和荣辱的体验。
自然之秋,真个美丽动人。漫山遍野,尽是杏黄果熟;街巷庭院,皆为桂香桔红。这秋啊,最能给人以殷实和安宁。且不说秋之丰收的狂喜,就是静养在秋里,心情便尤为平和舒畅,只有“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拿来吟诵才最好。正是应了郁达夫在《故都的秋》的结尾写的:“这北国的秋,若留得住的话,我愿把寿命的三分之二折去,换得一个三分之一的零头。”这是把生命融进了秋里啊!我等又何尝不是呢?
儿时之秋,是最简单的美好。记忆中,村子里几十户人家,幸福而安祥,村里的整个秋都是藏在金灿灿的收割里的。小孩子不懂什么“秋日凄凄,百卉具腓”,也不知什么悲秋和感怀;只知一到秋天,田野更热闹了,家里吃的东西也多了。平日里,村里的大人们忙着收割、储藏,而常用来庆贺秋收的方式便是放露天电影。夜幕降临,在堆满了谷物的坪子里支一挂幕布。小孩们端了长凳、竹椅,或许还揣一袋新收的花生或玉米,看着,吃着,笑着;大人们还少不了年轻男女的亲密恩爱和壮汉少妇的逗情打俏。此时,秋的天空探着一轮满月,轻纱似的,一丝丝地泻在坪子里,漏进树叶间。到了仲秋,更是令小孩们欢喜了。中秋节,村里各户人家都包粽子吃,小孩子不需知道此时吃粽子是否也与纪念屈原有关,只晓得打了新禾米,才有糯米包粽子。那真是个香啊!头一天,大人们便抱回一大捆新稻草,烧成灰,制成碱水,浸泡糯米。待糯米完全发胀后,用从山上摘回的青粽叶包成圆锥状,三至五个连缀成一挂,到晚上置于大铁锅中,野柴熬煮一夜。此活,一般母亲最辛苦,要不停地夜起添柴续火、加水翻煮。清晨起床,便有了香喷喷、软绵绵的粽子吃了。现在想来,这种属于儿时舌尖上的念想,其实更是一种幸福的存在和乡情的牵挂。

人生之秋,难免孤独陪伴。倘若人生有四季,那秋便是最富实的季节,但这富实不全属于人之个体。那人即使阅历丰富,事业有成了;抑或济民于世,造福有方了,也不能自诩自恃。“长江后浪推前浪,浮事新人挨旧人”的道理明摆在那里。那人生的夜幕降临时,孤独便开始了陪伴,很少有人顾及着“旧人”角色的尴尬。老骥伏枥的心思,也大可不必花在与“新人”较暗劲的节骨上;聪慧的做法是另择幽径,凭着释放余热的借口,来刷足存在感和张显个性,最好是翻启自己尘封的爱好,活成晚霞里的另一番精彩来。
人生之秋,必有世态炎凉。人生如酒宴,觥筹交错,光阴荏苒,物是人非,往事如风。其实,喧哗的尘世,我们不必再企盼什么,流逝的年华扫转不了历史的轮回。此时必须受得惯“人走茶凉”的众相。孟尝君落魄时,三千食客唯剩冯谖一个;汉高祖贫困潦倒时,连亲人都厌恶。这是“富贵多士,贫贱寡友”的明证。但只要不是“树倒猢狲散,墙倒众人推”就足够了。所以,最好适时调好心态,放下当年“呼风唤雨”的作态,处“秋”不畏“凉”,出“秋”看夕阳。但还得承认:世态之凉,有时真不是无情,只是一种避免被伤害的工具!看透了世间百态,就不要在意人情冷暖。有言云:你若看世界是什么,你便是什么;你若觉得时世乱了,那么因为你自己内心先乱了。
好了,秋之于我,已历经了五十余载,真是五味杂陈。无论是秋之自然,还是秋之人生,我都似乎了然于心,淡然于行。近日,翻阅了一些古往今来写秋的文字,企图悟出些新意来,但大多除了附和些许感慨之外,并无他获;唯有对欧阳修的《秋声赋》和峻青的《秋色赋》又有了更深的体验。《秋声赋》中的秋,那样肃杀和萧条,定是时世使然。宋仁宗赵祯可谓是个好皇帝了,推行新法却异常坚难和受阻,朝廷上下尔虞我诈、勾心斗角。身处其间的欧公便写出了这般《秋声赋》。而最大的收获是我从文中悟懂了“人事忧劳更甚于秋的肃杀”之道理。峻青的《秋色赋》则写于新中国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初,那时经济社会发展有了复苏,峻青作为亲历者和见证人,当然是满眼繁荣昌盛的秋色。还有庄子《秋水》一文,意味更为深远。如果说儿时的秋是美好,成长后的秋是体验和收获,那么现处的秋则是一场更现实的拷问了。《秋水》以“秋水时至,百川灌河”开篇,便引出秋水暴涨,河神河伯随秋水自河至大海,求问于海神海若,终知天外有天,人外有人。

如今,当属我辈却临“秋”不前,居“秋”欲休了!真个“井蛙不可语海,夏虫不可语冻”啊!鲁迅在《秋夜》中云:“秋虽然来,冬虽然来,而此后接着还是春。”说的就是秋过后之新的希望。而一个人从充任社会角色那天起,注定要与荣耀和羞愧比肩,又何不坦然面对,泰然处之呢?李白诗句:“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正是人生的至高境界。
与其这般纠缠于秋,倒不如断然留在秋天,去寻哪“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作者简介:傅德盛,永州市双牌县人。系湖南省作协会员,湖南省散文学会会员,湖南省诗歌学会会员,湖南省作协教师分会会员,四川省散文诗学会会员,永州市文艺评论家协会理事,永州市作家协会会员,双牌县文艺评论学会会长。有文学评论、散文在各类报刊上发表。著有散文集《似水情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