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彩
第二章
文/周德香

这一带有个风俗,闺女岀嫁一个月要带着女婿回娘家,名曰回门。
新婚的日子过得快,不知不觉满彩嫁给福东已经一个月了,也到了回门的日子,她也做好了这方面的准备。
早晨,她对福东说:“东家让今天去回门,你去要个两層的新棚盒好放东西。”
福东说:“放啥呀?我说去赶个前张家集买东西你又不让。”
满彩说:“我准备的东西是花钱买不到的,东家那么大的家业,人家稀罕啥,连金银财宝都有的是,你还有啥买的。”
过门后,福东是处处听满彩的,因为她说的话在理呀。
满彩把东西收拾好后,又拿出一个大包袱说:“这是你的新衣服,穿上看看合适不。”
青布长衫,深蓝裤子,漂白布袜子,黑色双脸布鞋,外加蓝色束腰带。福东看后说:“你哪来这么多东西呀?”
满彩笑着说:“别忘了,胡夫人给我的嫁妆可是万宝囊啊。”
福东穿上新衣服,就是觉着浑身不得劲,他说:“媳妇,我跟你说实话,长这么大我只穿过一次全身都是新的衣服,就是娶你那天,可那些衣服都是邻居婶子大娘们,东家一件,西家一件给借的。我是提着心眼子穿的,生怕给人家弄脏哩。今天这身新衣服是自己的,可穿在身上就是不自在,别扭。”
满彩说:“那天穿借来的新衣服是给别人看的,今天穿新衣服是给自己看的,今天是去西胡营子回门,和原来可不一样。原来你是人家的窑工,和下人在一块吃饭,今天你是他家的亲戚,赴宴,上席面,是给你媳妇长脸。”
“我是想给你长脸,可穿上新衣服不会走道呀。”福东一边用手挠头,一边儍笑。
满彩说:“那我先训训你,挺直腰,抬起头,向前看,甩胳膊,迈方子步,走!”
福东说:“媳妇,你饶了我吧。这那是去走亲戚呀,简直是受罪。若不我装病不去了,行吗?”
满彩说:“说啥呢,福东,你就是太没有自信了,你呀,就是埋在土里的一块金子,因为埋得太久,浑身都生了锈,现在被我挖出来了,擦拭干净了,该发光了。你的五官长的很好看,个子高高的,脸虽黑点,可那是男人的本色。其实你是个百里挑一的好小伙子,咋不去出头露面呢,你太不自信了,记住!往后别老是把自己当窑工,也要把自己当成一个堂堂正正的男子汉。”
福东听后微微一笑,男人的自信是来自女人的夸奖。
为今天去回门,满彩早按排福东要好了一辆老牛车。早饭后,福东正在给车扎棚子,一辆马拉轿车停在他家门口,是胡承俭让长工老于来接他们。满彩感动的热泪盈眶,东家给了她面子,也让她在庄乡面前露足了脸。
福东搬上棚盒又扶满彩上了车,长工老于让他也上车时,福东摆摆手说:“我可不上车,你赶车走,我在后边跟着。”
老于说:“马车快,你跟不上,那就坐在前车板上吧。”

轿车停在胡承俭家的大门口,二人下车后,福东搬着棚盒随满彩一块进了院。这时,胡夫人也正从后院过来,满彩抢前一步拉着她的手说:“夫人,我可想你了,夜里作梦都梦见你好几会了。”说着已流下泪来。
见满彩这么说,胡夫人的眼圈也红了,她说:“我也很想你,自你进这个家已经十几年了,还从没离开过这么长时间,以后就常回来看看吧。”
进屋后胡夫人看到放在桌上的棚盒说:“回来看看就好,还花钱买东西干啥。”
满彩说:“我拿的东西不花钱,可我知道东家和夫人会很喜欢。”满彩过去搬开棚盒盖。“啊”!棚盒里竞是她亲手给东家和夫人做的鞋和袜子。
这礼物真是出乎所有人的预料,胡夫人高兴地说:“难得你这么有心,这礼物是我们最喜欢的。说实话,你出嫁后我还真为这鞋袜发愁呢,毕竟这些年都是你做呀。”
满彩说:“夫人放心,别的事我不敢保证,您和东家的鞋袜是缺不着的,我有啥用处呀,能给您老做点事这是我的孝心,可您们对我的恩情我一辈子也报不完啊。”一说到这里她的眼圈又红了。
胡夫人说:“别再说过去的事了,说说这一个月和福东过的怎么样吧。”说着她看了一眼福东:“你没欺负满彩吧,告诉你,若给她气受我可不干。”
福东忙走到胡夫人面前,一本正经地说:“夫人,她给我气受你管不管。”说的大家都笑了。
下午,还是那辆轿车又把满彩和福东送回家,搬棚盒时福东说:“现在比去的时候沉多了。”
滿彩说:“东家是些厚道人,没下眼看咱,咱敬一尺,人家敬一丈,越这样咱越得少去。凡事都得把住个分寸。”
满彩最大的本事是生孩子,过门十年生了六个,四男二女。男孩名字是胡承俭起的,因孩子这世是“同”字辈,名字分别是:同仁、同义、同礼、同信。女孩名字是胡夫人起的,大女儿是八月十二生的,取名仲秋,小女儿随姐姐取名望月。
虽然孩子多,有时候也吃不饱穿不暖,可人家的孩子楞是长得体格健壮,模样周正。用满彩的话说:“俺孩子根好,又会长,虽然是个穷命,却长了个富相,别看他爹烧窑,他娘纺线,孩子可是大户人家的坯子。”
那个时代形容男孩长得好不知用“酷”和“帅”连漂亮这个词都很少用。形容男的长得好用“体面”形容女的用“俊俏”,比方:你看谁,谁家的小子体面的,大闺女见了都直眼。再如,你看那个闺女俊的,小伙子看见就酥腿。
满彩家的六个孩子,个个是女的看见直眼,男的看见酥腿的那种。只可惜人多地少,满彩的本事再大也改变不了那个“穷”字。这是后话。

满彩和福东定的计划没有实观,连着生孩子是攒不下工钱的,更何况满彩生孩子福东就得伺候月子,还要误工。三亩薄地养不了这个家,总得让孩子吃饭啊。
满彩又有话说了,她说:“人是活宝,地是死物,有人就有财,地再多也得人去种,人不去种那地就成了荒坡,只要把孩子养起来就有好日子过。”
一个“养”字谈何容易。“养”的繁体字是“養”,“食”字垫底,意思是无论养人或动物,最起码的条件得有吃的。食又从何而来,这就给那些孩子多又贫穷的父母带来难题。满彩再要强也避免不了眼下的困窘。
宝是活的但太小,眼下的难题是想啥法把活宝养大。福东第一次驳斥满彩的活宝理论,他说:“地是用人种才能收东西不假,可现在是有人没地呀。而且孩子太小,还不能种地呀。”
满彩从不服输,她总有足够的理由让福东心服口服,她说:“如果有人拿二亩上坡地换你一个儿子,你换不换?”
福东没立即回答,过了一会他说:“按说一个儿子换二亩好地也值,何况咱儿子又多,给人家一个还有仨呢,当成少生一个不就得了。问题是用谁换呢?”他顿了顿接着说:“老大同仁从小老实听话又懂事,三岁就知道招顾两岁的弟弟,他知道自己是老大,有活抢着自己干,有饭让着弟妹吃。在人多的家庭里,最需要这样的人,这个坚决不换的。
“老二同义,从小精明聪慧,四岁时就比五岁的哥哥高,而且胆大能干,是个天不怕地不怕的主。以后他会成为这个家的顶梁柱,不换,不换。
从“看来老三同礼最合适,可他从小乖巧机伶,比他大的比他小的都喜欢他,就是咱想换同仁和同义也不干啊。咋就多他呢,一人省一口就饿不煞他,不换!
“老四同信更不行,六个孩子属他最小,可属他心眼最多。连东家胡承俭都说他是阎王爷爷的鬼羔托生的,用他换到谁家也待不住,只能惹事,算了,那是个惹不起的主。
“两个女儿吗,更舍不得了,以后还指望她带孩子干活呢,那也是咱的骨肉哇,就这两件小棉袄,你一件,我一件。算了,算了,我就是累死也要把这六个孩子养大。”
听了福东这一番理论后,满彩微笑着说:“我是在考验你呢,就是你舍得我还舍不得呢。何况还有东家和夫人帮咱呢。”
庄乡邻居知道满彩的活宝理论后,都偷着笑话她,说:生那么多孩子还给自己找理由,还活宝呢,受累养吧。
满彩听说后笑而不答。有一天她对禄东老婆说:“嫂子,我给你讲个活宝的故事呀。”
禄东老婆说:“好哇,我就是爱听故事。”
早年间有两个叫王恩和李义的干兄弟,以后王恩发财过好了,成了有名的大财主,美中不足的一件是没孩子。李义家比较清贪,可生了五个儿子。有一天李义到王恩家作客,为显示自己的财帛,王恩故意把桌子放在不平的地方,侍立一旁的管家一倒茶桌子就晃荡。李义不知王恩的用意,说:“哥,这里不平,换个地儿吧。”
王恩一笑说:“不用。管家,拿点东西垫上吧。”
管家拿来一个闪着亮光的金元宝垫在桌子腿下。
王恩朝李义一笑说:“你看,这不就得了吗。”
李义已明白王恩的用意。
临走时他对王恩说:“哥,能不能去我家作客呀?”
王恩说:“好呀,贤弟让我哪天去?”
李义说:“明天吧。”
第二天,王恩真的到李义家来了,不料李义竟把桌子摆在院中的树阴下,大儿子恭敬的侍立一旁搬椅子满酒。
王恩问:“贤弟为何在院中设宴啊?”
李义说:“树阴下凉爽又通风。”
王恩问:“一会太阳升高晒着咋办?”
李义说:“挪桌子。”
王恩说:“那多费事。”
李义说:“不费事。”
二人喝酒闲聊。太阳升高了,阳光快照过来了,没等王恩发话,李义咳嗽一声。房中走来四个穿着干净利索的男孩,一起钻进桌子底下,每人抱着一根桌腿,随着树阴慢慢移动,杯中的酒却毫不晃动。
王恩问:“孩子们这功夫是咋练的?”
李义说:“没练,我平时就是这么吃饭的。”
满彩讲的这个故事传遍全村。又有人说:“在大户人家长大的就是懂得多。”
(未完待续,敬请期待)
2022.9.15

作者简介:周德香,1939年10月出生于山东省商河县,自幼酷爱文学,1959年毕业于乐陵师范,毕业后在商河任教,1962年响应国家号召“支援农业第一线”回乡,随先生霍相新定居沙河乡大胡家村。上世纪八十年代,在子女长大成人后,离开讲台二十多年的周德香再次拿起笔,开始了她一直痴念的梦想---写作,不为发表,只为记录生活。自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始,在省市报刊陆续发表小说、散文等,其中有《世人谁做姜子牙》、《特殊年代特殊事》等,先后出版长篇小说《落凤坡轶事》、《马莲花开》、《满彩》、《奇人三奶奶》和散文集《香土》等,获得广泛好评。
散文《糖纸》获建国五十年征文奖。
2018年商河电视台做了两期专题节目《德香商河》,播出后受到广大观众的好评,很多人在节目后纷纷留言,赞扬这个耄耋老人长期笔耕不缀的精神和毅力。2018年被评为“感动商河人物”。
长期的农村生活是周德香创作的源泉,她的一系列作品中都精彩细致地描述了鲁西北平原上的风俗民情,包含浓郁的乡土气息。她笔下的人物就像她一样顽强坚韧,历经生活的磨砺都勇敢面对。周德香的小说构思奇妙,故事情节流畅自然,人物语言朴素亲切,刻画的人物性格鲜明,活灵活现,朴实无华的人物真实可信,平实的叙述中真切地透视出人物的挚情实感。
多部作品被《鲁北文学》刊登并转载。长篇小说《奇人三奶奶》被国家图书馆收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