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黄强 孙新华

第五节 水运工业迈出新步伐
一、从“江船江造”到“海船江造”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长江水运工业立足长江、面向海洋、多种经营、积极出口,一步一个台阶,走出从“江船江造”到“海船江造”,从“造国内船”到“造出口船”并举的新步伐,修造船能力得到新发展。
长轮总工业系统在1990年取得较好业绩情况下,乘势而上,抓住机遇,提高修造船能力。青山船厂出口的5 000吨级江海直达货轮“长展”号,为长轮总公司工业系统走向国际市场积累了经验,赢得了声誉。金陵船厂实现三级跳,造船规模从千吨到5 000吨,从造江船到造海船,从造驳船到造大型机动船。1992年,金陵船厂建成4 200吨级“大庆343”号油轮,造船市场道路越走越宽。
二、长江工业总公司扭亏为盈
1993年,长航集团为了提高综合经济效益,将其所属水运工业和运输公司按系统重组,改变多年水运工业从属于运输公司的格局。组建长江工业总公司,统一管理6家修造船厂和电机厂,实行自主经营、自负盈亏。1994年,长江工业总公司实现工业总产值8.3亿元,比1990年增加了3.3亿元,全员劳动生产率4.97万元每人;1995年工业总产值达到8.36亿元,全员劳动生产率5.3万元每人;2000年工业总产值达到11.37亿元,全员劳动生产率13.02万元每人。
“九五”时期,长江工业总公司累计完成工业总产值51.9亿元,其中造船产值47.44亿元,占总产值91.40%;修船产值1.3亿元,占总产值2.50%。1991—2000年,金陵、江东、青山、宜昌船厂,长航电机厂、红光港机厂等,由连年亏损发展到全盘赢利,完成经济转轨期的历史性突破。
三、沿江省市修造船能力的提高
“八五”、“九五”时期,江苏造船企业扩大自主权,开拓市场。建造大吨位港作船、大运河千吨级顶推驳、水泥散装船、液体危险品运输船,以及全液压斗轮挖泥船、大吨位打捞船、航政艇等。2000年,主要船厂63家,是1990年的1.37倍;年产量48.28万综合吨,是1990年的2.17倍;年产值32.36亿元,是1990年的8.6倍。江苏造船业之所以能稳步前进,抓改革、促发展是主要因素。

“八五”时期,安徽尽管遇到1991年的特大洪水、1994、1995年罕见干旱和国家宏观调控后的运输造船市场疲软,但主要船厂造船14.96万载重吨,完成工业总产值3.33亿元,比“七五”时期增长2.21倍。1995年,钢质船舶产量高达1 017艘、35.23万综合吨,是1979年的8.6倍、8.2倍。船舶工业的发展带动船舶配套工业的兴起,船用甲板机械、电热电器产品、大发系列柴油机(机组),船用锚链、阀件、灯具、厨房设备、舾装件,船用热交换器、焊材等也得到很大发展。
“九五”时期,依靠科技进步,提高船舶建造工艺技术水平,船舶产品的技术等级也随之上升。到1998年底,国营船厂15家。经多次更新换代,内河船舶发展到第三代,海船制造达到2万吨级水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