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从小生活在水乡洪湖,对家乡的风情民俗颇为喜爱,家乡端午节就是其中最值得回忆的风俗之一。
那年我还在上小学,农历五月到了,心情又不知不觉的有几分激动,因为看到了母亲早已从隔着东荆河的沔阳县(现在的仙桃市)芦苇荡摘回来的粽叶,粽叶其实就是芦苇宽大的叶子,绿油油的,母亲将它放在铁锅里用开水一煮,顿时变得金黄黄、香喷喷的,同粽叶一起煮好的还有从芦苇荡同时采回来的蔺草,蔺草又叫石草、席草,草茎圆滑细长,粗细均匀,富有弹性,抗拉性好,色泽鲜艳,清香浓郁。
端午节的前一天,母亲将白白的糯米淘洗干净,在清水里泡上一个时辰,再放在筲箕里沥干,又拿出一把煮好的蔺草,把它的尾端系在那张油得发亮的饭桌上,坐下来开始包粽子了,母亲还笑着告诉两个姐姐包粽子的技巧,她们一边包,一边笑语纷飞,菱角式的粽子包的又紧又俊俏。老实说,直到现在我所见到的,就算那个年代的家乡、我妈妈包的粽子最好看,最精致。母亲把包好的一提一提的粽子煮熟了,我闻到了满屋子里清香扑鼻,我解开粽子,沾着白糖,喝着米酒,一连吃了五、六个。
在那个历史时代,农村一是很穷,二是很苦,但我们依然是快乐和充实的,端午节吃粽子、吃盐蛋、喝米酒算不上是奢望,却很满足。因为五月初五传统的端午节正逢农村“双抢”(栽秧、割麦)农忙时节,所有劳力都得出工,绝对不能放假,误了农时就少了收成。于是,家乡约定俗成的把五月初五定为小端午节,把五月十五定为大端午节,还把五月二十五定位末端午节。因此,似乎家家户户整个农历五月都在过端午节,都在吃粽子。特别是大端午节,因为难得的放假,人们纷纷赶集,家家户户锅碗瓢盆叮叮当当,当厨的忙忙碌碌,准备一家人节日聚餐,村子里出嫁了的姑娘们都被接回娘家,亲友之间礼仪往来,虽然没有春节的氛围,但也算是农忙告一段落时一次较为隆重的节日欢聚。
其实,端午节的来历很令人忧伤,爱国诗人屈原是我国春秋时期的楚怀王的大臣,公元前278年,秦国攻破楚国京城,眼看自己的祖国即将灭亡,屈原深感绝望,投身汨罗江而死。据说屈原死后,楚国人民非常悲伤,把饭团、鸡蛋等食物丢进江里喂食它们,有人将雄黄酒倒进江里,为了药晕蛟龙水兽们,唯恐它们伤害屈原的身体。此后,每年的五月初五为端午节,这一天人们纷纷赛龙舟、吃粽子,以此来纪念爱国诗人屈原。所以家乡端午节的另一个风情便是传统的赛龙舟。
因为农忙,家乡赛龙舟选定在农历五月十五,前辈们提前制做好了龙舟,龙舟设计得非常巧妙,木质的龙舟又长又窄,舟头上有龙头的雕刻,龙舟在水上略带有头昂尾沉,轻飘飘的,稍一用力,龙舟就射一般的向前运动。
前辈们练习了几阵子,大端午节当日,划着龙舟和邻近周边的各大队(现在的村)的几十只龙舟在东荆河相会了。十多公里长的东荆河两岸顿时人山人海,男女老少欢呼着,兴奋着。我最关注本队的那只龙舟,几乎每次和别的龙舟比赛它都是胜利者,那场景、那气势我至今还历历在目。看,本大队的龙舟和另一个大队的龙舟比赛就要开始了,双方奏起了前奏曲,几乎同时擂响了战鼓,逐渐进入水道中间,两舟并排。突然,我看见本队的龙舟上,我伯父双手用力挥舞鼓槌,对着牛皮鼓狠狠地擂了下去,”咚,咚,咚,咚咚咚咚”,这是开赛的信号,只听伯父唱了起来:”起桨啊划桨”!声音铿将有力,随着这声音,龙船上左右两边的人同时拿起了木浆,整整齐齐地划入水中,龙舟瞬间飞快向前。比赛进入高潮,双方难分胜负,,一直在以唱代替吆喝的伯父加力擂鼓,同时声音更加高亢。
向前啊向前,
咚咚咚咚锵。
龙船摆擂台吔
猛龙闯三江。
起奖啊划桨!
加油啊加油,
咚咚咚咚锵。
众人齐力划哟,
龙船水上飞。
起桨啊划桨!
擂鼓者是龙舟的核心骨,他一带劲,划桨者也来劲,随着节奏的加快,龙舟的速度也加快,渐渐地,伯父的那只龙舟甩开了与对方龙舟的距离,抢先到达了终点。
人们发出一阵阵欢呼,同时,有来自一些大队的干部拿着红绸布,分别赠给了两只龙舟,作为对参赛者的奖赏,这是礼节,也带有一定的感情因素,好比龙灯来到你家门前表演,你多少会用礼物表示谢意和庆贺。我看见父亲也在送红绸布的干部之列,笑着和人们谈论着,一天的龙舟赛,他不断地为了这个礼仪、为了慰问在忙碌着。
少年时期家乡过端午节的事在我心中留下了美好的记忆,她从某个角度代表了家乡的风土人情和传统文化。后来,我们这一代人风华正茂之时,正逢改革开放的年代,人们忙着搞经济建设,端午节照样过,但龙舟赛几乎消失了。
如今,我们已经跨越花甲之年,日子过得越来越好,家乡的龙舟赛又开始恢复,端午节临近,这两天在家乡洪湖举行了2019年中国龙舟公开赛(洪湖站),沸腾了整个洪湖,勾动了在外游子的心,我虽然因忙碌没能到现场观看,但为家乡的端午节风情回归而高兴。
作者简介:郑学章,网名七彩界,湖北省洪湖市人,诗歌、荆州市作家协会会员。短篇小说、散文作品散见。《中国战疫诗》、《荆州报》、《知音》杂志副刊《爱的呼唤》、《且看槐花满庭香》、《中国爱情诗刊》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