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老兵·情感
又是一年中秋节。提笔首先感恩我们的祖国,让我们同乘一趟奉献青春年华的军列(闷罐车)来到了东海前哨的各个小岛,将美好的青春年华献给了祖国的海防事业。那里,有我们洒下的汗水与泪水,还有那永恒的军魂。
如今,我们虽已两鬓斑白,可我们的心依旧守望着那片海、岛、渔村和我们曾经住过的军营。
一一题记。
那年中秋,我们在军营
作者/陶华
初次去海边踏浪看海的味道
总觉得海浪一波推着一个海浪
雪白的浪花从波浪中翻滚上来
像是有意识地欲将浪花奉献给渔人
一朵朵洁白的浪花在扑向沙滩时绽放
给人有一种莫名开心快乐的感觉
当夕阳从云端坠落的时候
小岛上的天空被染成了桔红色
这就是人们说的晚霞或是夕阳
其实这个时候的海水
确切地说浪花是最漂亮的
洁白的浪花被夕阳涂上了一层桔色
这时候去沙滩上看海浪
是一件非常快乐而又开心的事情
因为有晚霞余晖的映照
海边所有的景色都是很美的
你只需脱了鞋袜别的什么都不要管
眼前洁白的浪花在你的脚下翻滚着
近乎于黄昏的时分
你的心情会变得特别的好
你只需将自己的脚抬起来
将身体的重心移到自己的足底
眼睛盯着刚刚涌上来的浪花
一脚一脚地往下踩别提多开心了
此时此刻的大海真的很美很浪漫
给你一种沉浸在夕阳余晖里的快乐
你像是全身赤裸着一样
轻飘飘感觉真的像是换了个人
其实你早已被晚霞融成了一体
一个涂抹成桔红色的人在沙滩上行走
这个时候小岛的晚霞真的是很美
晚霞也把你当作渔岛人了
尽管你刚从遥远的地方过来
却不知道你只是一个渔岛的过客
因为在晚霞中沙滩上踩浪的人
多半是岛屿上一些涨网捕鱼的老渔民
此时如果你回头朝渔村望去
渔村特有的建筑风格和特色
在这傍晚时分散发着独特的韵味
绕缭在渔村上空的炊烟四起
一股浓浓的鱼香味扑面而来
竟然让人会下意识地咽下口水
你是今年最早出现在渔岛上的过客
当疫情在蔓延肆虐的影响下
你的心里一直记着岛上那家渔家乐
那家渔家乐的主人年轻漂亮
她的婆婆更是热情好客开朗
嘴上说着进咱家的门就是自家人
这是一个上了年纪的渔家妇女
其实这家店的名字就是她的名字
她家的店名叫阿香婆海鲜楼
阿香婆年轻的时候是渔村民兵连长
带领妇女常进军营为官兵洗衣被
阿香婆还打过半自动步枪和冲锋枪呢
眼下儿孙满堂的阿香婆婆
儿媳妇叫她少管闲事养好身体
阿香婆说咱家的渔家乐的名字
最好用她的名字来作店名
聪明的媳妇接纳了阿香婆的提议
于是一家叫阿香婆的渔家乐出现了
虽说阿香婆已经是70岁的人了
处事还是以前风风火火的老样子
倒茶聊天普通话说的猎猎响
不仔细看瞧不出是个上了年纪的人
阿香婆告诉自己的媳妇
咱家的客人海鲜一定要选透骨新鲜的
几年渔家乐开下来
阿香婆好客的名声在小岛上传扬
阿香婆把党员之家的牌子挂在墙上
国家形势和政策说的头头是道
凡事住过阿香婆渔家乐的客人
临走时都会自动与阿香婆握手道谢
假如你去海边看海
不管是巨涛也好,
还是细浪也罢
只要你心怀一颗感恩的心去看海
你的心里就会有海
平时所有的烦恼和忧愁都会消失殆尽
说到这个接骨份上我想起来了
那是军营里中秋节前的一个晚上
我背上药箱和连长去一排
当时战士们驻住的是未被覆的坑道
条件相对来说是非常艰苦的
况且一排的坑道就在海边的山脚下
我们俩人走进一排的坑道内
出现在眼前的是整齐的内务
刀切样的被子全都叠成了豆腐块
武器装备存放整齐划一
就连洗脸盆与牙膏毛巾
都像是经过艺术加工后摆设而成的
一排长名字叫孙邦友
浙江定海小沙人68年兵
人长得虽然矮小一些却十分结实
把个一排带得风生水起
班长强昌德深得一排长的赏识
连长也非常看好与喜欢强昌德
俩人完成任务后拐就出了坑道
出现在眼前是一眼望不到边的沙滩
俩人一时兴起索性脱了鞋走进了沙滩
浪花闪烁着莹色的光在脚下绽放
沙子随着海浪的冲刷在脚底下滑动
如此惬意的夜晚在军营里是很少的
连长此时抽着烟看着远处的大海
好想是在思考着什么心事呢
明天海训就要进行考核了
今年连里的新兵比往年多
海训考核的成绩不知如何
这也是陈连长比较关心的事情
踩了不多一会儿浪我们回连队了
连长沉默了一下说道
明天海训考核刚巧赶上中秋节
武装泅渡前几次连里自己测试
离上级考核优秀还差那么一点儿
这也是连长想的最多的问题
连长好胜的性格还是比较突出的
见时间不早了就提议撒离沙滩了
我们匆匆离开沙滩朝营房走去
连长说的最多还是明天海训的考核
回到自己的房间里一点睡意都没有
索性拿起笔一字不漏地把它记录下来
一眨眼就半个世纪过去了
当年英俊帅气十足的连长
由于疾病的影响导致身体严重透支
回想刚探望过已经是82岁的老连长
翻着已泛黄的日记本上写的记录
心里突地又浮上一股浓浓的思念
回望昔日俩人一块儿踏浪的情景
脑海里又浮现出在军营里的画面
当年在连长的亲自指挥率领下
夏秋季海训考核得了全营第一名
而且还得到营党委的表扬和肯定
此时我倒觉得连长依旧是那么英俊

作者风采:陶华,浙江杭州人,毕业于浙江医科大学临床医学专业,后进入宁波市中医院骨科进修。七十年代初携笔从戎,走进海岛军营,先后多次参加了师宣传科报道业务学习,开始爱上了写作,先后在《人民前线报》、《浙江日报》、《浙江广播电台》、《中国农村信息报》、《宁波日报》、《舟山日报》、《舟山人民广播电台》省、市级刊物上发表小说、散文百余篇。《碧海金沙掏蛤记》获全省十七报一刊散文大赛优秀奖。《哑弹发生以后》获中国人民解放军37502部队首届"八一杯"文学作品征文大赛二等奖。《海岛军营的故事》获中共舟山市委宣传部、中国人民解放军舟山警备区政治部、舟山日报社联合举办的纪念舟山群岛解放60周年征文大赛三等奖,多篇文章入选巜文化地图看浙江》,《故乡的稻香节》一文被《浙江日报》转载,个人先后被浙江电视台、中央电视台作了专题报道,2016年被小岛上的镇政府授予特殊贡献奖称号,颁发了证书和奖杯。
1999年5月加入舟山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会员,著有《桃花岛传说》由当代中国出版社出版、《走进桃花岛》由国际文化出版公司出版。参与策划邀请部分作家协同完成了《桃花墨痕觅安期》编写出版。先后在《中国旅游文学》、《东海文学》、《海阔天空》、《品读春秋》、《文学百花苑》、巜行苇春秋》、《今日作家》、《作家世界》、《军旅红色文学》、《媒体联盟特别报道》、《上海诗刊》、《深圳诗选》、《散文》、巜诗歌》等文学平台上发表小说、散文、诗歌、军旅纪实文学作品数百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