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历览前贤抒仰慕,风流接古翱鲲鹏
——王爱武七律诗赏析
尚丽清
我与王爱武先生谋面为零,对其人,不敢妄评。故,文友一望便知此文之缺陷。然,对其文,我可谓从不敢怠慢。且真的有许多话要说。以文为友,彼此勖勉,互为精神滋养,该是君子之交的最高境界吧。而我们为友的桥梁是“北国四人行”。说到“北国四人行”,不得不说该团体应是网络时代的强者。诚然,网络时代,社团异彩纷呈,是一种文化大繁荣。不容乐观的是,鱼龙混杂,噱头连连,尤其是“老干体”在各个社团中的风靡,严重地影响着当代文学的健康发展。纯消磨时光的无病呻吟,自得其乐的拟古作诗,有时,竟可霸屏。孰不知,深深的忧虑正在有识之士心中翻涌。当代文坛的流行性“感冒”,呈阳性地此起彼伏。大疫面前必有大担当。王先生身体力行,荷戟而不彷徨,欲,扭邪风于正气,引近体达康庄。

一、视角独特,抵抗无病呻吟,畅达言之有物。
观王先生的诗,以七律咏史居多,所咏之史,上溯先秦,下迄民国,历史画卷泱泱达几千年,—首首七律诗,所咏人物既有文武百官,又有风流才子、民间奇人,且补缺拾遗,可谓精品荟萃。所涉历史重大事件亦颇多。或追慕古贤,借古讽今;或融情于景,托物言志,作品的厚重感一望便知。然,无论咏人或是咏事,皆能秉持客观与公允,爱憎极为分明,且以弘扬正能量为主旋律,以数以千计的诗篇从而描绘出一幅幅波澜壮阔的历史画面。人物栩栩如生,结构跌宕起伏,气韵流动间,中华民族璀璨的历史文化在复活,真乃胸中有丘壑,眼里存山河之大格局!
诗人独具慧眼,选取历史题材为创作内容,皆以七律的形式来表现,堪为凝练概括史实与人物的捷径。细研其七律在整体上的特点,遵循的基本写作程序是起而叙,承而展,转而证,合而评,思路极为清晰。因其选材精当,又旁征博引(用典),往往能达到一石二鸟的效应。而其历史专业知识的沉淀,辅以中华古典文学的深厚学养,兼以严肃认真的学术精神,便把每一首诗雕琢得珠圆玉润。
给我印象极深的有《历代宰相(丞相、平章事、大学士)咏》《十七史百将传》《三国谋士》《北郭五十才女》《随园弟子》《诗经中的花草》……百态人生摇曳而至,百巧千穷者令人陡生叹息,花有花语,春风十里。具象传神,情象感人,意境悠远,极具唐诗的丰采。如此磨杵功夫了得,令人拜服!
而最近又星夜兼程地撰写《中国历史百位著名诗人》。因其文而慕其人,感其志而敬其神,何足怪哉!
古人有言,澹如秋水贫中味,和若春风静后功。又言,儒者多文为富,君子疾名不称。弘扬传统文化,不应矫揉造作而取悦,随风起舞而沽名。沉下心,按下躁,产精华而祛糟粕,利在当下,功在千秋。王爱武先生践行言之有物,真乃操刀必割,豪气冲天,纵马驰骋,志在必得,善莫大焉!

二、古典文学积淀深厚。游刃有余的技巧,不仅是娴熟的格律诗的运作,更有恰到好处的用典。语言上颇具文言色彩的词语,提升着有限诗句的承载力与张力。感悟与境界,相辅相成,且相得益彰。警句迭出,绽放他日成为名言的光华。
(一)史料丰富,用典以况
王先生历史专业出身,后又读中文专业,四十年语文教学的历练,适逢近体诗词的回归,自当厚积薄发,随旗而舞。但不同于某些人的娱乐,以及某些人应时应景的跟风,其总秉持专业的精神,丝毫不亵渎诗词的唯美。虽不是“一吟双泪流”,也是“僧敲月下门”。句得,或追李贺之苦索;字安,犹期贾岛之顿悟。
在其《七律·北宋柳永》一诗中,我读到:
七郎三变柳风西,瓦肆勾心切切迷。
幸有龙庭渔虾蟹,怕无情圣领虹霓。
五车昂首黄鹂啭,八斗弯腰杜宇啼。
总按词牌寻雨巷,都门无饮到桃溪。
柳永,柳七变,因会试屡不中,便向瓦肆寻知音,而“龙庭渔虾蟹”,也莫怪勾栏之处,“情圣领虹霓”。学五车,才八斗,用典柳永身上,也可担当。而黄鹂啭,杜宇啼,是优伶之唱颂,是学子之慨叹。概况柳永,极为精准。
王先生的用典,浅而言之,是严格按照七律诗的规则,或颔联或颈联用典,以及颔联、颈联同时用典,难能可贵的是有时全诗用典。故,其深厚的古典文学积淀融于七律中,不可避免的会出现曲高和寡的叹惋。
《历代丞相咏•·北宋司马光》:
积贫积弱国将空,变法熙宁止乃瓮。
履义登仁年少望,通今鉴古老来功。
动无过差心顽固,举有瑕疵意不通。
一部奇书知百代,何曾北宋惠于中。
七律中的第一句“积贫积弱”,典指北宋“重文轻武”的结果,第二句典出王安石的“熙宁变法”,被重新上台的司马光废止。第三句“年少望”,即少有大志,“老来功”指他的《资治通鉴》。动心无差错,也不过墨守成规,举有瑕疵,是指他的边疆前线的军事政策,置动荡于不顾,失地而不纠,其心顽固,何尝不是北宋崩溃的祸首之一。北宋有蔡京等“六贼”,但无司马光之流的守旧,也不至于让奸臣趁虚而入。“一部奇书知百代”,《资治通鉴》是对他自己的讽刺。修史者,却没有给北宋找到正确合适的历史借鉴。所以说,“何曾北宋惠于中”。
句句用典,层层推进,概况司马光的一生。

(二)炼字组词,珠联璧合
作者写了大量诗经中的花草,现选《红蓼(5)》一诗:
隰有游龙渲别津,花红只念子都辚。
拜风扶起依依月,揖雨浑成脉脉辰。
洲荻萧萧芦作伴,沙鸥瑟瑟水同颦。
秋怀摇落萍乡露,枫叶伤心梦里人。
游龙指红蓼,子都是心上美男子。辚,这里指车。而于红蓼之水滨送行,是古代的风俗。用“辚”字做韵脚,就属于炼字。心上人登车而去,怎么不伤心呢?后面一连串的拟人,不断深化这种离别的情绪。特别是“水同颦”中的颦字,很形象。而“拜风扶起依依月”,组词连句,足见作者的匠心独运。且文言色彩浓郁,文言实词迭出: “隰”“游龙”“子都”“辚”“揖”“辰”“颦”等,看似信手拈来,实为苦吟匠运,一字千钧,金戈铁马,皆源自王先生深厚的古典文学底蕴。如此练达融于其所有的七律诗。
诸如在《中国古代百位著名诗人》的辑子中,这样讲究遣词造句,例子犹多:
“石矶落照樯垂烬,淝水扬旗鹤唳风。”;“暗香一袭梅前老,疏影双依竹后痴。”;
“黄犊持家怜草瘦,绿桑化土怒官肥。”;“铁塔黎明云接踵,金池入夜雨摩肩”。
笔健昶胸臆,洒脱达风流。王先生是也!

(三)推陈出新,锻造警句
“功名转眼悲浮土,怀古应尊志士谋。”(《七律·伍子胥》),“功名转眼悲浮土”,我们自然吟出“功名自古皆浮土,何必徒然添白丝”,以及“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似尚不足为奇。而“怀古应尊志士谋”,则是后学者之应持的谦逊风范,与“不薄今人爱古人”有异曲同工之妙;“匡扶用舍行藏淡,千古兵魂待诏驰”(《七律•郭子仪》)是超越“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凝聚。“莫须罪陷无须验,前宋偏知后宋同。”(《七律•王安石咏》),挥犀利之笔,揭出历史垢弊,警示莫因邪恶祸国殃民。“群星捧月偏低调,贤宰当时万物敦。”(《七律•秦王府十八学士之记室参军房玄龄》)梳理高官显位者应有的姿态——“低调”间的高风亮节,“万物敦”是为民造福。 “春秋演义人停笔,无限云天水在吟” (《七律·落霞绝唱》)是对客观存在的真理性揭示:对于历史,即便后来的文人不再去写,但苍天在上,历史的长河依然存在,永远不会消逝。是颇具独创性的警句!若无博闻强识之功力,何来警示凡尘之神笔!唯其笃学,始有华章;唯其深研,方可流芳。

三、学术精神的光照。磨砥刻厉,瀚海钩沉。学养温润底蕴,灵魂旌旗风格。十七史笔健再现,清史稿诗成章节。
(一)《十七史百将传》人物个个传神。
《七律·郭子仪》堪为咏《十七史百将传》的代表作。
昏聩唐皇纵佞为,十年安史国疮痍。
多征竭智拼肝胆,再造虚功任小丕。
喋血江山谁碧瓦,蒙尘日月我琉璃。
匡扶用舍行藏淡,千古兵魂待诏驰。
作者语言讲究,“瓦”、“琉璃”的比喻,体现了肱骨之臣力挽狂澜的巨大贡献。“用舍行藏淡”,写出了郭子仪不居功自傲,急流勇退的胸怀和智慧。“待诏驰”,生动刻画出一个随时为国效力的老英雄形象。武将风采呼之欲出。

(二)咏史诗写文臣的精准概况与恰当评议:
《七律·北宋初年名相吕端(一)》
去饵垂钩任水深,磻溪问钓岂渔心。
姿仪瑰秀谦虚位,器识英明辨假临。
遇挫晏如轻巧拙,恩嘉一样鄙昔今。
福延大宋凭沉稳,君德谁培易直吟。
《七律·北宋初年名相吕端(二)》
焉能结舌近裙钗,摒退犹守肱股怀。
戕性行私非正道,为奸朋党是凶豺。
宽仁布施生民旺,忠恕廉躬护国谐。
不恋紫衣图萌后,长风磊落惠书斋。

(三)《清史稿》诗语,去伪存真。
阅读王先生的《晚清四大中兴名臣》,“刀刑何必汹汹问,忘祖无非总做鹰”。而有人关于清无庸帝的所谓武断“正说,关于吴三桂的八卦,作者有自己的看法。至于洪承畴之流的可耻,毕竟是任何民族都不能容忍的背叛。作者表面是赞美“顶戴花翎”的汉族学士,也是在思考五千年中华民族的兴衰得失。
至此,我对王先生七律诗的浓厚兴趣,该有一小结了:浓重的文言色彩。想必文友们从其间也约略有所感受。诚然,现代人在拟写近体诗时,也不乏精美诗作。客观观之,截然不同的是语体风格:用现代语言与古体语言创作七律诗。有点像“不打脸子”唱古戏与整体古装唱古戏。前者有点业余,后者较为专业。前者虽有耳目一新之气,然丢失了历史文化的厚重感;而后者潜心传承古典文学,攻坚克难,无一不在增强着七律诗应有的古风古韵。如此进行七律诗的创作,王先生的诗作,绝对拥有了文学应有的历史价值与现实价值,不失为今人的范例,已远远超越了他“言之有物”的愿景。我想,会有更多的仁人对其创作的现实意义做出更多的品评。
王先生咏史诗的言之有物,已臻于极致。在内蒙古自治区,其对中华民族诗词文化的研究堪为翘楚。然,他并未以此自矜,安枕而卧,却是殚精竭虑,竭虑殚精,甚者枕戈待旦,琢玉镂金。以下特色可为佐证。
(一)化句自然,踏雪无痕
在“中国古代百名著名诗人之韦应物”诗中。我读到:
春潮带雨鸟疏霏,西涧何时向翠微。
薄世荣华名幻象,厚仁蹇劣德成晖。
浮云一别田园阔,流水十年稻草肥。
邑有流亡惭俸禄,民无可待露同晞。
首联“春潮带雨鸟疏霏,西涧何时向翠微”,化韦应物诗名句“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容易勾起对韦应物一诗的回忆,继之,从德修,对田园的向往,继而自然归结韦应物的胸怀,“邑有流亡惭俸禄”,而“民无可待”的窘迫生活,就像露水,随时被曝干。

(二)对仗求工,驾轻就熟
如“释然峰谷长云雁,抑郁官田半斗牛。”“热海炎波煎汉月,赤亭凛铠守唐天。”“一杯属意张骞域,万竹投缘李白毫。”
这样的对仗比比皆是。不仅追求工整,而且概括力极强,或用于叙事写景,或进行讴歌赞美,或于议论中升华主题,娴熟的运作中,体现着作者的精心打磨,方得珠玑之言。
(三)画龙点睛,揭示中心
其最近有一首诗,名曰《诗僧》:
生同万木莫横斤,俗得佛缘自为欣。
怀素衲衣披鹤岭,贯休篱竹对仙群。
临风齐己梅先律,入偈了元事不闻。
或说曼殊箫八尺,老僧只有一山云。
结尾的“老僧只有一山云”,是画龙点睛之笔,与以晏殊为代表的文人们进行对比,表现自己有的是闲雅、旷达的情怀与追求。画龙点睛,揭示中心,是王先生所有七律诗必有的收尾工程:合而评。
行文至此,忍不住说几句题外话。关于诗眼与画龙点睛的不同。诗眼位置在一首诗的前面,如杜甫《春夜喜雨》中的“好雨”。画龙点睛出现的位置是结尾。现在好多文章将两个不同概念的词语混为一谈,诸如“是全文诗眼,起画龙点睛的作用”,大用特用,悲哀至极!试想,何人的眼睛居然长在脚后跟?恐怕尚无!

掩卷沉思,王先生融于七律诗中的凝重,不能不让我感喟。感喟其胸有千千结,结结系精英;笔健万万年,年年铸诗魂。感喟其登高望远,无限大爱观不尽;行云流水,万千雄风揽入心。感喟其以“枷锁”为道具,以今镜鉴历史,深研中沉淀金石,熟稔间自如挥洒。别样的追求,别样的唯美。叹服也矣!
一个对文学创作有清晰规划者,一个严谨求实勤勉践行者,加之浩气贯长虹,必将成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传承坐标上的佼佼者,其艰辛历程成就的硕果,或将成为当代文坛一颗璀璨的新星,或将激励无数的文学爱好者,在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道路上端正写作态度,此应为王先生的意外收获,及其以七律诗承载厚重历史的现实意义。
刘禹锡有诗云:“天地英雄气,千秋尚凛然。”王先生的“英雄气”自是纵横捭阖棹长河,大浪淘沙舢潮头。
然,个人粗浅的认知,远不可替代大众的审美。期待有识之士给予王先生更多的关注,更多的挖掘。
2021.10.20——11.3

尚丽清简介
尚丽清,文学爱好者。出版诗文集《偷一个太阳给自己》(1999年)、诗集《送一个月亮给知己》(2004年)、诗文集《踩着落叶走过》(2018年)。偶尔写点微型小说、微剧本等,入选多种文集。文学评论,在各种平台发表。2002年发表于《内蒙古电大学刊》的《中国的“诗体小说”》荣入“知网阅读”“道客巴巴”“掌桥科研”文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