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时光荏苒,岁月无言。迈入秋的门槛,阅尽多情的秋之韵,渲染着成熟的美,包含着张扬的个性,蕴藏着深情款款,讲述着一个又一个神奇的故事。
提及沙漠,人们脑海中情不自禁闪现出连绵起伏的沙丘如同凝固的波浪一样高低错落,“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宏伟景象,似乎是对沙漠的一定之论。日前,一张沙漠雨后“狐狸脸”的视频和图片《沙狐之眼》火了网络,热了网友。网友纷纷感叹狐狸的眼神“摄人心魄”,“勾魂的一眼”似乎“洞穿千年”,静静凝视着世界……
拍摄者王汉冰,是一名土生土长的新疆摄影师。曾经200多次进入塔克拉玛干沙漠,拍摄了大量的风光摄影作品,出版有摄影作品集《胡杨》、旅游风光画册《罗布淖尔》、旅游丛书《曾经沧海罗布人》《走进罗布淖尔》等。
《沙狐之眼》拍摄于干旱少雨的库木库里沙漠。今年七月的一场强降雨过后,大片大片的水畔淤积于沙漠,沉浮着异样的景致,呈现罕见的景象。天时地利,无疑是对摄影人最好的眷顾与馈赠。雨后的库木库里沙漠,干燥的气味消失,整个沙漠像是被过滤了,加了一层深色的黄,沙漠也更加开阔、悠远,万籁俱寂。眼前的逞奇眩异给了王汉冰创意的“脚本”,他用无人机记录下让他“眼前一亮”的神奇一幕——获得“瞰世界·第八届(2022)中国无人机影像大赛”年度图片的《沙狐之眼》。构图画面简洁,主体醒目,侧逆光用的恰到好处。以沙为主题、以泉为主线,画龙点睛,勾勒出了一张栩栩如生的狐脸。两汪碧蓝色的水洼仿佛狐狸一双水灵灵的大眼睛,炯炯有神。眼珠似乎滴溜滴溜旋转着,目视着前方,恰似两颗硕大蓝宝石镶嵌在茫茫大漠,又像巨人一样守望着大漠。密而深的弯曲有弧度的层层叠叠的巨大沙丘,像狐狸隐身的身躯。起起伏伏耸立着锯齿形的沙梁,好似狐狸的口鼻,纹路清晰,线条分明,显得十分柔媚,万种风情。
1999年起,科班出身的王汉冰开始用镜头记录新疆的大美风光和民俗风情,足迹踏遍了新疆的山山水水。如果说文学作品是融入了作家的情感,用文字讲述故事。那么,摄影作品则是用直抒胸臆的形象表白,以时而明亮强烈,时而黯淡柔和的质朴和美感,向读者直观讲述其蕴含的遐想、情感。《沙狐之眼》从拍摄图像的构思、取景,捕捉镜头,相得益彰,气势恢弘,震撼人心,动人心魄。不难看出,整图巧妙把沙漠、水洼融合在一起,又不断提炼升华,淋漓尽致刻画出了一张沙狐脸。细细咀嚼,这不仅仅是一副摄影作品,更多的是表现了大自然令人叹为观止的神奇之美。纵观图片,干净完整,角度独特到位,用光巧妙,作品细腻,是经过深思熟虑完成的作品。它融入了作者的心中情,深远意境,汹涌思绪。从另一角度看,也像一副栩栩如生的绘画作品,美轮美奂,具有强烈的视觉冲击力。使读者能够在获得视觉享受的同时,得到某种思想上的启迪。
摄影,不同于文学作品,但和文学作品又有共同性:艺术性,纪实性。摄影是真实影像瞬间的定格,是一瞬定永久,它的这个特性就注定和其它的艺术有着本质的不同。《沙狐之眼》的独有魅力在于它用“一双眼”穿透这浩瀚的大漠,沟通自然与人类心灵的桥梁,惊叹大自然鬼斧神工雕琢成的一道道沙石涌起的皱褶如凝固的浪涛,一直延伸到与天际连接的金色的地平线,连同清一色的黄沙堆砌而成的连绵起伏的山丘。它迎合了当代文明进步的主流方向,有着强大的生命力,无不展现了创作者的超群才华。一副摄影作品,能带给人美好的视觉享受,能够与观众产生共鸣,带给人深度的思考,就是一幅优秀摄影作品的艺术感染力。
对摄影师而言,最好的时光在路上。出发,一路出发。在广袤无垠的天地里,以坦诚真实和坚韧不屈的毅力实现自己的梦想。
王汉冰如是。

[作者简介] 冯忠文(笔名:逢时;中文;笨笨),男,汉族,作家、诗人。系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当代文学会会员、新疆作家协会会员。新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作家协会副主席。作品散见《人民日报》《新华社》《时代报告》《诗词世界》《文学月报》《诗中国》《诗意人生》《人民诗界》《齐鲁文学》《中国西部散文选刊》《西部》《绿洲》《广东文学》等报刊。有文学作品被选编为《作文365》《时文选粹》《作文头条》《2020年高考热点作文美文选粹》等书籍。已出版《春风化雨 润物无声》《诗以咏志》《奶茶》《挽着故乡行走》《胡杨情》《清荷》等多部文学作品集。《奶茶》荣获首届全国“浩然文学奖”,被“浩然文学馆”永久收藏。《挽着故乡行走》纳入国家出版基金“一带一路”大型系列丛书“新疆是个好地方”,由国家出资出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