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望教师节
金家
新中国的教师节诞生于1985年。
一、
他一岁的时候,我还在洛宁师范学校读书。庆生总是盛大的,县城里,敲锣打鼓,抬匾扛旗,庆祝后来演变成了一场游行。许多年之后,才弄明白那是怎么一回事。一个人年少时,总是激情大于理性。
他二岁的时候,我刚踏上讲台。学校校园中间,有五间房,比其他房都高,两头入深深,带耳房,中间三间相通是会议室,室内放一幅木制的乒乓球案子,中间有裂缝,边缘突起,但好像一点不影响打球者的热情。老师们围桌而坐,和平时的周例会差不多,只是今天带了一些参加座谈会的领导。
领导席下,坐头把椅子的是张汉卿老师。后来知道是离休的,解放前就参加了教育工作,讲话时声量不大,很少抬头看人的脸色,目光总是向右前方,盯着一处不动,一字一句从厚厚的嘴唇间挤出来,说出的话就像是思考源头的洼地,溢流出来的。他说:五一,五四,七一,八一……这么多节日,都是人们争取来的,斗争来的,有的还有许多人付出了鲜血,甚至生命。教师节怎么来的?对,是党和政府给的。说明什么?对咱教师的关怀,咱不能做糊涂人,得知恩,得感恩……咱一个教师咋感恩,那就是做好自己的工作。
那一年教师节,我的教师生涯刚刚起步。
土教室,土灶房,土操场,烂门窗,那些年王村中学的教学成绩一直很好,八十年代未到九十年代中期那些年,中招评比在县里年年拿锦旗。

二、
九三年吧,座谈会上,张老师又说话了。他仍然不看主席台上的人:我们教师的职责就是教好书,带好学生。八十老婆门前站,一日不死要吃饭。工资都几个月未发了,你不能让干活人饿着,是吧?
乡领导会后约他和几个教师代表到乡政府续谈——财政吃紧,乡领导乡干部也没有发,等乡统筹、村提留、烟叶税都到位,年底不欠大家一分。
之后有几年,教师节就真成乡镇教师的节日。除麦收,年底外,唯一盼着能拿到工资的时候。教师是行政事业单位中,最大的群体,教师工资成了县乡财政的负担。教师节前后,组织教职工学习《教育法》《教师法》,大多数人只记住了一句话:要保障教师的工资不低于当地公务员的工资。如果一句话说得多了,说得人心里发虚,当事者听得多了,也便只把它当成一句话。
一些成功弃教从政经商者,几乎成了明星,他们自有的或是别人给予的光芒,晃乱了不少教育人的心。
那些年,乡镇领导们也不易。有一年年底,为了老师们过年能拿到工资,天不亮就和单位的领导出发。借着昏暗的灯光,我们上楼,乡长下楼。可能是听到有人上楼,乡长一直脸迈到楼梯外边一侧,直到我们走到跟前叫,他才回过脸,寒暄是多余的:开会研究过了,有你们的,只是钱还没到位;僧多粥少,哪一项工作都要钱,每天人太多,在家过都不成光景。
话说得像下楼梯,一步一个台阶。不容我们回话,他也绝不回头。我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犹如巨轮航行,惯性大,航向调整慢,有时候还真急不得,要想解决问题,还真得给国家一点时间。

三、
2002年,就是党的十六大召开那一年。教师工资不再由乡里统筹,先是国家的四块,后又加上两块地方津贴,而且头一年补发了1998年至2000年拖欠的教师工资。教师节不再只是个物质的节日。
那一年,教师节十八岁,十八岁是让人向往的。王村乡庆祝暨表彰会在王村中学大礼堂举行。那一座过渡性的大建筑,砖墙,悬梁,大窗,水泥地,红机瓦,既是歺厅也是礼堂。礼成之日,乡长程相奇同志大笔一挥,起了响亮的名字:青年堂。乡党委书记张建生同志,血气方刚,总结讲话时,他向全乡教师提出了希望:“两补”和“两家”:政府拖欠的工资补发了,但工作的欠帐可不好补,平时要把我们自己的工作做好;中国人历来有耕读传家的好传统,我们乡村的教师大多生活在农村,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要作“耕”和“读”传家的楷模,给学生作榜样,作人民群众作的榜样,带动社会精神文明快速发展。
那一年,我荣获洛阳市优秀教师。现在回头看看,其实2000—2001学年的工作和工作成绩,并不是我最满意的。但工作几十年还自认对得起那份荣誉。
教师节评模,有时候遇到需要的教师比默默工作的还有理。临渊观渔,感到气愤而无力,无奈又无语——自己需要,还不多下功夫凭工作成绩去争取,而是托关系找人送礼走捷径。岂不知时间一长就带坏了风气——雪崩的时候,好像每一朵雪花都是无辜的,但灾难挽回不了。

四、
新时代,新征程。民族复兴,教育先行。2022年,洛宁教育人也感到了扬眉吐气:土生土长土养,自己家里出了清华学子;第一个以一个县的名义,成功承办了“省长杯”青少年足球赛事;积极整合,锐意进取,教育工作成效显现、崛起势气日渐强盛。
县委县政府擎防疫之重,毅然召开高规格的第三十八个教师节暨表彰大会:为一高中校长于元伟同志颁发了嘉奖令,对尊师重教先进集体回族镇,优秀教育工作者优秀教师进行了表彰,再次明确了教育强县的战略目标。
听新闻,看美篇,浏览抖音,一时想起今年春上的一件事。县教体局局长李雪锋同志,利用零碎时间,轻车简从,走遍了全县的教学点。教学点多是薄弱学校,学生少,教师少,难于管理。一些基层的领导,又采取“束”之管理,小教学点长期处于春风不度的玉门关外。小界乡是这段行程的最后一站。
站在王村小学门口大树下,他双手背后,侃侃而谈:看看心里才有底儿,该撤的向乡政府汇报、做好群众工作;咋有利学生成长,咱就咋干,有的教学点,一个学生,想吵架都吵不起来,何谈五育并举;咱干大事的,就不要贪图小便宜——只看教学点那点经费——不要只算经济帐。决定器量的是短板,不是长板,这些年影响教育形象,影响教师干劲的事情,往往都出在这些地方……“风物长宜放眼量”,他主动担当,激浊扬清,身旁桐花熠熠,春光正好,那时候似乎就看到洛宁教育的硕果金秋。

五、
9月6日中午,到王村中学借水吃。新门卫也是熟人,但要领导批准才能开门,打电话给主任吴玉国,客气豁达。见面之后,董京武校长更谦虚更幽默:你们能来,我们很荣幸!
水管在校园西边,净水机在东边。趁吴主任取水卡的空儿,我仔细看了看校园,天高云淡,挺拔俊秀的水杉树,列队成排;花圃花下,是矮矮萋萋的葱叶兰,整整齐齐的碧叶之上,是一层白色的十字花,星星一般,眨着眼睛。一高一低,抬起头看天有榜样,低下头育人有标准,真是教育胜地。
县实验二中王村校区,是县里这轮教育资源整合的成果。前院操场西围墙根又盖起新的综合楼,一开学就投入了使用,今年又扩了两个教学班,旧校舍和新校舍一样漂亮,前边的亭子是一年前新建的。每天上班沿围墙路过,“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 听到有动静, 挺向往的,今日借讨水之势而入,得见娇颜。

五、
小界乡卡村小学也没有辜负人们的期望。今年秋季开学,学生人数再次增加。为了给村小学发展打通成长的瓶颈,加装前进的引擎,村委持资到洛阳聘请来“学习力”教练许雪团队,加入学校管理。九月一日、九月九,不到十天的时间,他们已经两次进校指导工作。
欣逢教师节遇上了中秋节,围坐在学校会议室,村委会主要成员,和教师们一起做自我介绍,说一件自己做得最满意的事,一件最不满意的事,接下来还能做哪些工作?轮流回答,专家点评,专人录像。突然会发现自己比镜子里的自己更好看,同事原来是这么优秀,一问一答之间,好像学校的愿景便不再遥远!
活动结束的时候,村委会为学校的教师送上了鲜花和月饼。有的老师激动地说:这是自己收到的第一束鲜花。我有幸参加活动,看到了卡村小学师生精神上可喜的变化。
乡村学校是教育重要的一部分。国家为乡村教师在职称,和编制上给予政策上的倾斜。脱蝉,化蝶,涅槃,都是美丽的;但过程却是向死,向刀,向火,无私无畏的突破和成长。
九月九日下午,小界乡召开第38个教师节暨表彰大会。会上,卡村村获尊师重教先进村,卡村小学获教学质量先进校,村支部书记曲红文同志作了典型发言。乡党委书记张新同志总结讲话时说:乡村振兴工作千头万绪,卡村村新一届两委班子目光长远,聚焦未来,舍得为教育投资,减免在校学生的教辅作业,午饭就餐,延时服务等各项费用,助推学校“逆势“发展,为我们带了个好头。谁敢说若干年后,这些学生中没有国之栋梁。

六、
近几年,一到教师节,非议的也不少。
有的说,不放假,不发钱,不实惠。说这话的多是一些教师,他们一边说一边做自己手头的事。不过要送他们毛主席建国之初规劝柳亚子先生的一句诗:牢骚太盛防肠断!
有的说教师节这个日子不对。一是,前一天是毛主席的祭日,影响了纪念伟人。凡事都有时代的印记,诞生之前恐怕没有人会这样说,或者说没有人公开大声说。几十年过去了,再三再四这样提说与事无益。主席一生大公无私,若还在世也不会计较这等小事。如果不信可以读读他讲的话:世界是我们的,也是你们的,但归根结底是你们的。你们青年人朝气蓬勃,就像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希望寄托在你们身上。公道自在人心,人心才是最辉煌的庙堂。
二是,说各级各类学校刚开学,太忙碌。一年之计在于“始”,秋季开学是一个学年的开始,是孩子们一个年级学习的开始。这时候,通过庆祝教师节的方式,提醒人们为未来着想,为教育谋划,为孩子们做点实事,岂不更好。“国将兴,必贵师而重傅”,木铎钟声,尊师重教,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都德的《最后一课》很感人:但要等到要亡国了,人们才肯走到学校来,才想起来向教师韩麦尔先生致敬,是之前法兰西人的悲剧。
如今,新中国的教师节三十八岁了,已近不惑。正是年富力强,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好时候!

作者简介:金丰先,笔名金家,洛宁县金家庄人,教育工作者,中共党员。工作之余喜阅读爱散步,有文字发表多个网络平台,偶有获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