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背篓
文║熊攀
1
今年七月,学校放了暑假,我因所在城市持续高温天气,便和几个朋友相约到恩施利川避暑。此前,我常听人说起夏天去利川避暑的事,但一直未曾去过。这次听朋友说我们避暑地在利川一个叫“凉雾”的地方,我满心欢喜。我想,既是避暑,当然要凉快才行,而这个“凉雾”之地,应该不仅天气凉爽,而且有雾,自然是避暑的好去处。
那天中午,我们在马口站乘坐动车前往利川。辗转近五个小时,我们终于到达避暑地——凉雾乡凉雾村老牟家。老牟家的房子是一栋新建不久装饰一新的四层楼房。一至三楼,已住下10多位客人,听口音,应该都是武汉人。可能因为一至三楼都已住满客人,我们被安排到楼房的四楼住宿。整个四楼有5个房间,中间房是一个小客厅,里面沙发、电视、电扇、桌椅、茶具等一应俱全;3个房间里各摆放两张床,另外1个靠西头的房间摆放一张床,床上被单、枕头都很干净,毯子叠放整齐。从客厅出门有一个阳台,阳台上摆放有三四个造型精致的小藤椅,中间还摆有一个圆形的小玻璃桌,那是晚上供人闲坐纳凉用的。站在阳台上向楼下望,楼房前的出场,是一块用水泥铺成约30平方的三角形空地,3个用白色磁砖砌成的圆形花坛,在空地前端护栏后一字排列,两端的花坛里各栽种着一棵万年青树,中间的花坛里栽一银杏树。银杏树下,摆放有一个圆形的小石桌,石桌周围摆有三四个小石凳,那是方便人们闲暇时休栖的地方。万年青和银杏树,与空地四周栽种的蜜猴桃、蕃茄、李子、月季、林霄花等植物,错落有致,映衬得体,使人感觉十分爽心悦目。再向前望,800里的清江河从门前流过,蜿蜒向西南延深,河水清清,缓缓流淌,让人忽然有了一份“翠绿清江水,悠悠岁月长”感慨。抬头向远方眺望,纵贯南北的甘溪山尽收眼底,甘溪山郁郁葱葱,崴然屹立,仿佛是这块神奇土地的屋脊一般。
当晚,我入住四楼靠西头的房间。虽是楼房的顶层,然而夜晚就寝,仍然盖上了被子,正应了那个“凉”意。
【图为利川凉雾甘溪山景】
2
第二天早上,我和朋友早早起床上街买菜。走到上街的路上,我本能地朝甘溪山望了一眼,却见一层薄雾在山峦徘徊,脑海立刻想起“氤氲起洞壑,遥裔匝平畴”两句诗来,这弥漫薄雾,会不会是“凉雾”这地方的得名的由来呢?也许吧。走到街上,见上街的人双肩上都背个小背篓。见这情景,我忽然想到曾听到的《小背篓》歌,于是,我在嘴里哼哼着:“小背篓,晃悠悠,笑声中妈妈把我背下了吊脚楼,头一回幽幽深山中尝呀野果哟,头一回清清溪水边洗呀小手哟,头一回赶场逛了山里的大世界”……看这些个肩背小背篓的人,他们应该不是头一回赶场,逛街上的大世界吧。
凉雾街的集市分布比较散,市场也不是很大。除在街面一侧的人行道摆有菜摊外,街面两侧背后的里巷各有一个小集市。据当地人讲,凉雾街集市的买卖日期是约定俗成。平素日,当地一些留守老者把自家园田种的蔬菜、水果、烟草等,用背篓或小三轮车背驮到集市上卖,逛街赶集的人也不是很多。然后,遇上农历阴历日尾数3、6、9这天,便是赶大集的日子。每逢赶大集,那便是另一番热闹非凡的场境:一大清早,街道两旁人流如织,人声鼎沸,贩夫走卒、小商小贩、四面八方的商农云集,各种山货特产,原生态食材,诸如土猪肉、土鸡鸭鹅、竹笋、山药、天麻、蜂蜜等,以及跌打损伤药和各种佐料等应有尽有,物优价廉。
【图为凉雾街集市一景】
我们在菜摊上闲逛,但见菜农身边也都放有一个小背篓,当然也有稍大号些的背篓。那些散放在地上的豆角、冬瓜、茄子、南瓜等各种蔬菜品,以及生姜、洋葱等佐料,大概都是他们用背篓从家里背过来,到集市上卖的。看摊点摆放的蔬菜,如黄瓜、瓠子、黄豆、四季豆等,就知道,这些农作物都是使用农家肥生长的,颇有我们小时候见过那种蔬菜的色泽和品质;再看店门前铁钩上挂着的猪肉,膘很肥,肉鲜美,也有我们小时候家里喂的猪那咱猪肉的模样。因为这,我深感当地人的那份实在厚道。我们在集市上买了些土猪肉、土豆、鸭蛋、丝瓜、四季豆、青菜、玉米和一些佐料。虽然摊主也给了塑料方便袋,但因所买菜品品种较多,手提着还是多有不便。于是,我们把菜品悉数装进随身背着的一个双肩背包里。虽然双肩包的功能与小背篓差不多,但平常,我们还是鲜有用双肩背包来装菜的。
3
老牟家一楼客厅里,放有4个背篓,其中2个较大号的,2个小号的。再次上街的时候,我向老牟家的女主人提出借了一个背篓买菜,她很爽快地答应了。我背一个小背篓背在身后上街。记忆中,这是我第一次背小背篓,而且是在异地他乡背个小背篓上街买菜。肩背小背篓走在路上,走到街上,看见一个个肩背背篓的当地土家人,走在他们中间,我俨然觉得自己也是个地地道道的土家人。
到街上买了菜,我们把菜品一股脑儿放进小背篓里。肩上背着个小背篓,小背篓的两根篾带扣在肩上象两叶刀片,让人有些许痛感,但我心里仍有些惬意。因为这不仅是我第一次背个小背篓,背上它方便实在,更重要的是我觉得,我背篓里背的不仅仅是菜,而是我们这几天的生活。
在老牟家住了10多天后,一天下午,女主人约同村的几个妇女背个背篓到离村不远的绿宝公司的种植基地去采摘李子等,我们欣然应邀一同前往。采摘间,我问女主人,当地村民是不是不论干什么事,都喜欢背个小背篓?抑或那是土家人的一种文化传承?女主人听了哈哈大笑,随后说:土家人总背个背篓,是土家人的一种文化的传承,更是一种土家人精神的世代相传。她见我有疑惑不解,她边采摘边高兴地说:土家人的好日子,就是土家人用小背篓背出来的。听她说完这话,我明显感觉她骨子里的那份自信与豪迈,真诚和力量。我不禁心里一颤,对啊,当地人出门,上街买菜、地里干活、照顾小孩,大凡有劳作之事,他们总会在双肩背个背篓,背篓里装的是他们辛苦劳动的果实,也背负一份份责任,一个个的梦想和希望。那是对美好生活的憧憬和向往,也是实实在在的奋斗与担当,哪怕背篓里有时是空着的,但那份责任总在他们的肩上,也在那个背篓里。经年累月,他们的梦想和希望,终于一一变成现实。
【图为女主人与同村妇女在绿宝公司种植基地采摘】
4
从凉雾避暑回来后不久,我就回单位上班了。教师节这天,我在单位值班。临到下午3时十分,手机微信上收到一个小女孩走路的短视频。我打开一看,乐了。原来,画面上,一个头上扎俩小辫丫、上穿红色长袖衫、下穿条黑色长裤,长裤两侧带有红色丝线,脚穿双黑色运动鞋的小姑娘,她双肩背个小背篓,小背篓里装有她的书本和作业本,正向前走在一条柏油路上。忽然间,她回眸一望嘻嘻一笑,在音乐伴奏中,画面上五颜六色的五角星里依次出现了“中秋节快乐”字样。小姑娘叫牟梓涵,今年刚满七岁,是老牟家的小孙女,也是一个天真活泼人见人爱的小女孩。在她家里避暑期间,我也对她作过一些学业上的点拨。小姑娘聪明伶俐、热爱学习,很讨人喜欢。今年开学,她应该上小学二年级了。
【图为小梓涵在读唐诗】
我拨通了她奶奶的电话,是小梓涵接的电话。她在电话里告诉我说,她开学不久又获得了一张奖状,言语中尽显喜悦。我说了一些鼓励她的话,随后问她为何把书本和作业本放在个小背篓里。她嘻嘻笑着说,她就是要背着这个小背篓一直上大学,然后当一名老师的。
我十分相信小梓涵说的这话,因为她天质聪慧,热情活泼,又很爱学习。我忽然又想起《小背篓》里的几句歌词:“小背篓,晃悠悠,笑声中妈妈把我背下了吊脚楼,头一回幽幽深山中尝呀野果哟,头一回清清溪水边洗呀小手哟,头一回赶场逛了山里的大世界,头一回下到河滩里我看了赛龙舟……”
【责任编辑 胡采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