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心目中的杜曙波先生
作者:武栋仁
杜曙波是杜广狮的笔名,他原是运城市教育局分管教研业务近二十年的老局长,为河东教育事业做出了较大的贡献。他个子不高,脸庞稍黑,面带微笑,和蔼可亲,一双大眼炯炯有神,外在形象似乎颇不惊人。但在我的心目中,他确是一个高大伟岸、须抬头仰视的人,是我内心深处最为敬佩的人。此言何出?理由有四:
其一,他是一个有着无比宽广胸怀的人。常言说:少年丧父、中年丧妻、老年丧子,是人生的三大不幸。占其一即为大不幸,何况三者全占。而杜局长就是一个“三大不幸”占全的人。特别是时任人民日报社陕西分社社长的儿子杜峻晓的盛年去世,对他的打击更是太大了。面对老天的不公、坎坷的命运,面对“风刀霜剑严相逼”的苦难,他以高山的意志,大海的胸怀,勇敢面对,奋力抗争,从不向命运低头。他既要奉养老母,还要照顾病妻,又要抚养儿女。既能搞好工作,还能不断写作,脸上从未显示出丝毫的凄惨和悲伤。直到耄耋之年,仍然与老同事们时时聚会,把酒言欢,而且佳作不断,时见报端。这样的毅力,这样的胸襟,怎能不令人敬仰和佩服!
其二,他是一个有着良好心态、与人为善的人。在市教育局的老同事中曾流传着这样一句话:杜局长眼里都是好人。在局里工作几十年,他从未没有与任何人红过脸,总是和睦相处,善待每个同志,没有远近亲疏,不搞团团伙伙。与历任一把手局长,他能积极配合,协助工作,从不争名争利,发生任何纠纷。但他决不是一个是非不分、和稀泥抹光墙的人,关键时刻不会随波逐流,人云亦云,而是心有主见,正道直行,毫不含糊,实属难能可贵。可以说,他在教育局的人缘最好,直到退休后的现在,仍有许多人和他互问走动,时常往来。“淡泊明志,宁静致远”,诸葛亮这句名言,可谓是他的写照。
其三,他是一个热爱工作、成绩卓著的人。他于1980年到教育局任副局长后,一直主管成人教育和教研室,负责全区的教学业务工作。局里人都知道,这是一个细致、刻苦、卖力的活计,一不管钱,二没有权,有的只是埋头苦干。就是这样一个冷板凳,杜局长一坐就是二十年,且毫无怨言。他经常下到各县校听课调研,发现典型,总结经验。经过他与教研室同志的不懈努力,全区中小学的教学质量不断提高,特别是运城高考“十连冠”的巨大成绩,更有着他们的心血和汗水,将永远载入运城教育史册。1995年山西高校联合出版的《教坛漫步》一书,正是他从事教育工作的最好总结。直到1997年退休后,他任省教育系统督学十年,跑遍全省各地,认真督导检查,为山西省的教育事业发挥余热,做出贡献。
其四,他是一个呕心沥血、著作等身的人。杜局长从小就聪颖好学,且才思敏捷,颇有才华,上学期间即崭露头角,以杜曙波为笔名在报刊上发表文章。大学毕业工作后,更是利用业余时间,挑灯夜战,佳作迭出。据统计,从1988年中国文联出版社出版《山村月圆时》第一部小说起,直到2019年至,三十年间,共出版14部作品,份量最重的是《杜曙波文选》四卷,而其中的“三时”(山村月圆时,金榜题名时,瑞雪纷飞时)最受读者欢迎,就连临猗县的一些农民都自发成立“杜曙波作品研究组”并召开研讨会,可见一斑。而这数百万字的巨著,不是由电脑打印,都是一笔一划整整齐齐用钢笔书写在稿纸上。他下了多大的苦,费了多大的神,输出了多少的心血和汗水,这只有天知地知,他自己知。大文学家韩愈有句名言:“焚膏油以继晷,恒兀兀以穷年”,鲁迅先生也曾说自己把别人喝咖啡的时间都用在了写作上。这两位名人的名言,用在杜局长身上,是再恰当不过了。
时至今日,他虽已年近九秩,仍然笔耕不辍,时有佳作,我想不久将有文集出版。说他著作等身,绝非过誉,而是恰如其分。赞他为山西省山药蛋派第二代主要传承人,也是实至名归。
愿杜局长健康长寿,余热生辉,再创佳绩!
编辑:张忠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