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文苑小说散文专刊2022年第10期
目 录
文化散文
千年一叹话诗尊 张鹏飞
生活散文
相聚 郭 琪

按语:
本期编发了两篇优秀散文。文化散文《千年一叹话诗尊》,以独特的视角,全新的方位,阐述了屈原为人为宦为诗的政治品格和文学贡献,文风老道,笔力雄健,独步文苑,给人启迪。生活散文《相聚》则诗情哲理,字里行间。採撷生活的朵朵花絮,抒发人生的种种感慨,给人温馨与慰藉。
一一主编
千年一叹话诗尊
张鹏飞
屈原的精神为什么能塑心聚能?
一
一个疯疯癫癫,神经兮兮的屈原为什么在他的时代不招人待见?这个问题需从他的生平经历中找答案。先来看屈原的处世性格。
屈原(约前340年~约前278年),汉族,战国时期楚国人,芈姓屈氏,名平,字原;又自云名正则,字灵均.中国战国末期楚国丹阳人,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后代.主张联齐抗秦,提倡“美政”。他生活在战国中后期。当时七国争雄,其中最强盛的是秦、楚二国。屈原曾在楚国内政、外交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以后,虽然遭谗去职,流放江湖,但仍然关心朝政,热爱祖国。最后对怀王彻底失望,毅然自沉汨罗,殉理想而终。
可悲可敬!
屈原刚出道的时候,怀有崇高理想,有正直的品格和高尚的情操。后来受到排挤,被诽谤,心里压力大,慢慢地变得神神叨叨,像林祥嫂。他觉得世界全部浑浊不堪唯我清白,认为君王旁边都是坏人只有他是好人。是的,过去在官场上混,不同流合污,你就难以生存,就不招“坏人”待见。他不理解邪恶和不公,无法和他们和平共处,哪怕虚与委蛇。他谨持着理想的绝对纯洁。屈原坚定地坚持着自己的内心感受,他爱君、恋君,他觉得只有拥戴楚怀王,才能实现他的理想。屈原是一个个性极强,意志极强的人,眼睛里揉不得半粒沙子。
屈原持才自傲,别人嫉妒他,排挤他。他不是老谋深算的任我行,也不是伪君子岳不群,更不是会哄主子开心的韦小宝。
屈原的性格特质是“以自我为中心”,强烈关注自我,表现出天生的优越感、极度的自尊感、近乎神化的自信感和高度的完美感,常常沉浸在过度的自我肯定、赞美和陶醉中,并由此衍生出了一种孤芳自赏、舍我其谁、独一无二的心理价值取向。因而在自身的政治实践中,屈原既不能正确地把握自我,也不能恰当地合宜于世间。
屈原才华出众,懂得治乱之道,擅长讲话应酬,楚怀王对他十分欣赏,重用他为左徒,“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一次,楚怀王让他起草“宪令”。屈原写了草稿还没有完稿,上官大夫靳尚看到了就想篡改他的稿子,屈原不许,靳尚便怀恨在心。靳尚为了争得楚怀王的宠信,又非常嫉妒屈原的才能,便在楚怀王面前说屈原的坏话:“大王您叫屈原起草法令,大家没有不知道的。每一个法令制定出来,屈原都说这是他的功劳,认为‘除了我就没有谁能制定法令了”’。楚怀王听了非常生气,从而疏远了屈原,后来又罢免了他的左徒职务,任命他为三闾大夫,掌管宗室子弟的教育工作。靳尚一伙小人还不甘心,继续在楚怀王面前说屈原的坏话。屈原知道后,对楚怀王说:“我为什么屡进忠言?我是希望大王您的美德能够发扬,祝愿大王您象三皇五帝那样,千古流芳。忠言逆耳利于行,良药苦口利于病,愿大王不听信奸佞小人之言。”怀王听罢大怒,把屈原放逐汉北。说白了,楚怀王也是一个小人王八旦,爱听小人言。屈原涉江而北望,毅然跳入江中以尊严殉国,独留清白在人间。
史马迁是这样说的:“国君无论愚笨或明智、贤明或昏庸,没有不想求得忠臣来为自己服务,选拔贤才来辅助自己的。然而国破家亡的事接连发生,君主因在外被张仪之辈所欺骗为所谓忠臣而并不忠君,所谓贤臣并不贤。怀王因为不明白忠臣的职分,所以在内被郑袖所迷惑,疏远屈原而信任上官大夫和令尹子兰,军队被挫败,土地被削减,失去了六个郡,自己也被扣留死在秦国,为天下人所耻笑。这是不了解人的祸害。”
二
屈大夫倒底有没有能耐,或者说他的政治才能行不行呢?
1、行为自负,没有政治同盟
如果屈原可以抛开孤傲的自我,容纳他人,与那些和自己有着相同政治主张的人形成统一战线,全力对抗以令尹子兰、靳尚为核心的群小团体,那么他的结局将会是怎样,楚国的未来又将会是怎样?“露才扬己”的自我意识使他不能接受他人,“唯我独醒”的个性体认使他不能很好地融入群体,这是他性格的弱点,也是他政治上难有建树的原因之一。
2、性格偏执,缺乏灵活变通
作为一名成熟的政治家,不仅要有知识、文化、道德等方面的修养,更要具有准确的判断力、敏锐的洞察力、强大的驾驭全局的能力和圆熟的处事能力。此外,由于政治家所处的地位和肩上的使命使然,他们在政治 实践中往往要根据情况进行特殊处理,以非常之方式 行非常之事。这就是所谓的政治斡旋能力。高超的政治斡旋能力重在一个------“变”字,“变”即“变通”,是一种灵活的政治策略,也是一种“不泥于古、不拘于方”“舍小节而取大义”的大智慧。政治是残酷的,在云波诡谲的政坛,若想取得成功,高超的政治斡旋能力往往比知识更为重要,唯有深谙此道才能根据时宜,运用刚柔相济的政治策略在复杂的政坛中灵活变通、游刃有余,进而拥有长久的政治生命,以至不被游离于政治之外。
然而,高超的政治斡旋能力恰恰又是屈原身上所不具备的。在他身上,更多的是刚烈深沉的情怀、宁溘死亦不屈的傲岸品格和浪漫飘逸的诗人气质。但这些却是一个伟大的文学家应所有之而非政治家所必备的重要素质。而且当浓厚的文学家特质与上述论断中屈原孤傲的性格相结合时,就衍生出了一种孤高和寡,直白强 悍,不思巧妙转换、灵活变通的偏执性格。这种偏执的性格在潜移默化中成了屈原政治生涯中的重大羁绊,让一种椎心泣血的生命体验摧残着他的内心,直至最后断送了他的政治生命。
在具体的政治实践中,屈原偏执的性格主要表现 在近乎执拗的“忠君—怨君—忠君”的政治模式的反复循环中。即不管谁是君王,都毫无保留地忠诚。若忠诚被接受则继续忠诚,若忠诚没有被接受则用“怨艾”的文字倾吐内心的失意情绪和对君王不变的赤子之心。正是这个单一的循环模式,演绎了他“国人莫我知兮,又何怀乎故都;既莫足为美政兮,吾将从彭咸所居”的政治悲剧。
屈原的悲剧之处就在于当他深知自己的政治策略不仅达不到预期目的,反而屡次让自己深陷险境之时,仍不思灵活变通,以至君臣疏远。孰不知,在臣子与君王的政治斡旋过程中,只有恰当适宜的政治策略才能产生事倍功半的良好效果。否则,只能适得其反,所爱越多,伤害愈重。而正直孤傲的屈原在“以自我为中心、强力凸显自我”的忠君过程中,有意无意地拉开了自我与君王的距离;加之毫不保留的“怨艾”足以触怒君王,给奸佞以离间的把柄、贻群小以谄媚的口实。因此,在这个恶性的政治循环中,屈原必将在谗言离间中被君王疏远,自食政治失意的苦果。
诚若屈原具有高超的政治斡旋能力,以敏锐的洞察力和准确的判断力,镇定地分析、清晰地了解楚国当前的政局和自身的处境;在坚守正义、忠于理想的同时,审时度势、灵活变通;化孤傲强悍的“忠君怨君”为灵活巧妙的“忠君亲君”,韬光养晦;适时隐忍委屈,用一种相对柔和、平缓的方式,重获君王的信任,并且不断地积蓄力量,待时机成熟之时,果断地对恶势力进行反戈一击,是不是就会有另一番柳暗花明之境呢?纵然他最后仍不能挽回楚国的残破政局,也不至于惨遭二次被流放的悲惨命运。遗憾的是,江山易改,秉性难移,屈原终其一生也无法改变其偏执的性格。
事实证明,才华逸群绝伦的屈原根本不适合做一名政治家。
三
屈原的文学才华为什么远胜他的政治才华?
屈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中国浪漫主义文学的奠基人,被誉为“中华诗祖”、“辞赋之祖”。他是“楚辞”的创立者和代表作者,开辟了“香草美人”的传统 。屈原的出现,标志着中国诗歌进入了一个由集体歌唱到个人独创的新时代。从《诗经》的集体创作到了个人的创作阶段。
毛泽东曾经评论过屈原,认为屈原如果继续做官,他的文章就没有了;正是因为被开除了“官籍”、“下放劳动”,屈原才有可能接近社会生活,才有可能产生像《离骚》这样好的文学作品(引自邓力群著《和毛泽东一起读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一文)。其实后来的陶渊明、李白、苏东坡也是如此。同时代的苏秦,主张合纵;张仪,主张连横。他们比屈原口才好,鬼计多端,一时得势。相传是鬼谷子的徒弟。用史马迁的话说是小人。
四
为什么中国历代文人墨客推崇屈原?
一、爱国主义思想。他是中国第一个爱国主义诗人。
二、中国第一个大有名气的诗人。诗经个别篇章也有作者姓名,但都没有屈原名气在。
三、丰富的文学遗产:《离骚》、《九歌》《天问》、《怀沙》、《九章》、《远游》、《卜居》、《渔父》。其中,离骚一部,就是他最无上的礼物,作为中国的文化遗产,世代流传下去。一个人,一生,能写一部离骚,就是够值得骄傲的了。
四、他的楚辞作品,开创了浪漫主义文学传统,是中国文学的源头之一。他的楚辞,富有地方特色,七言为主的诗句,比诗经有表现力,间接地引发了后世诗风的变化。他直抒胸臆的问天问地的语气,他“香花美人”的开创之功,使中国诗歌开始了典雅高洁的道路,改变了粗鄙的发展方向。
1.历史上大多数圣贤都是正面评价屈原的:
刘安称《离骚》兼有《国风》、《小雅》之长,它体现了屈大夫“浮游尘埃之外”的人格风范,可“与日月争光”。其后,司马迁为屈原作传,不仅照录了刘安的这些警句,还进一步把《离骚》和孔子删定《春秋》相提并论。他称前者“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
班固明褒实贬评论屈原辞赋”弘博丽雅,为辞赋宗。后世莫不斟酌其英华,则象其从空。“评价屈原其人”虽非是明智之士,可谓妙才也。”他与先前的刘安出现了分歧。关于屈原人格评价问题,他在征引刘安关于可与日月争光的观点后说:“斯论似过其真。”班固对屈原展开正面批评。
王逸:膺忠贞之质,体清洁之性,直如石砥,颜如丹青;进不隐其谋,退不顾其命,此诚绝世之行,俊彦之英也。
刘勰的《文心雕龙》,又概括王逸的观点,写了《辨骚》一章,除证明屈原作品有异于《风》、《雅》的四点以外,也有同乎经典的四事。
洪兴祖是继王逸之后整理、注释《楚辞》的又一著名学者。他曾得诸家善本,参校异同,成《楚辞补注》一书。洪氏对北齐颜之推所谓的“自古文人,常陷轻薄,屈原露才扬己,显暴君过”之说,甚为不满。他从儒家伦理观念出发驳之云:“屈原,楚同姓也。同姓无可去之义。”而孔子是提倡士“见危授命”的。因此,洪氏为屈原的自沉辩护说:“同姓兼恩与义,而屈原可以不死乎?”那么,屈原又为什么不离开楚国呢?洪氏以为,这是由于当时“楚无人焉,屈原如去国,则楚必从而亡”。因此他说:“屈原虽被放逐,又徘徊而不去楚,其意是生不得力争强谏,死犹冀感。”(按:指楚王悟而改行)由此亦可见,屈原“虽死犹不死也”。
朱熹对《诗经》和《楚辞》极为推崇。他为《楚辞》作的《集注》也足以媲美其《诗集传》。朱熹注《离骚》中“仆夫悲余马怀兮,蜷局顾而不行”云,此乃是屈原“托为此行,周流上下,而卒返于楚焉;亦仁之至,而义至尽也”。如此体会屈原眷恋楚国的思想情感,可谓深入了一层。
2.也有负面评价:
汉代的贾谊:凭吊他的文章,文中又责怪屈原如果凭他的才能去游说诸侯,哪个国家不会容纳,却自己选择了这样的道路!
班固:“与日月争光云云,斯论似过其真”,“露才扬己,责数怀王,怨恶椒兰,愁神苦思,强非其人,忿怼不容,沉江而死”。
杨雄:过于浮、蹈云天。
3.近代人对屈原的评价:
何其芳:《诗经》中也有许多优秀动人的作品,然而,像屈原这样用他的理想、遭遇、痛苦、热情以至整个生命在他的作品里打上了异常鲜明的个性烙印的,却还没有。
郭沫若:历史剧《屈原》。《屈原》创作于1942年1月。面对黑暗如漆的现实,全中国进步的人们都感受着愤怒。郭沫若便以历史剧为投枪,借古喻今,创作了历史剧《屈原》,有意识地“把时代的愤怒复活在屈原时代里”。并说:“我是有意借屈原的时代来象征我们的时代。”
毛泽东高度评价屈原:是一个不朽的形象 。1961年秋,毛泽东专门写了一首《七绝·屈原》:“屈子当年赋楚骚,手中握有杀人刀。艾萧太盛椒兰少,一跃冲向万里涛。”赞赏了屈原作品中的“刀子”精神,以“万里涛”言其跃得远,以“冲”言其勇猛,歌颂其为坚持真理而献身的惊世之举。寥寥28个字,却深刻形象地刻画了屈原的爱国情怀、浪漫气质,更揭示了其文作匕首、以死醒世的战斗精神!
毛泽东的诗词受屈原诗词的影响也非常之大。他的《七律·答友人》中的前四句:“九嶷山上白云飞,帝子乘风下翠微。斑竹一枝千滴泪,红霞万朵百重衣。”即化用了屈原《九歌·湘夫人》的故事。“帝子乘风下翠微”,显然是由《九歌·湘夫人》首句“帝子降兮北渚”变化而来。“斑竹一枝千滴泪”也是化用湘夫人闻帝舜死于苍梧,十分悲痛,眼泪沾在青竹上,留下点点斑痕,而成斑竹的故事。
屈原是我国第一个伟大的爱国诗人,也是第一个浪漫主义诗人,他的代表作抒情长诗《离骚》,两千多年来更是被尊为“可与日月争光”的杰作。作品不仅有极高的思想价值,更有很强的艺术魅力,其为人为文结合得非常完美,对后世影响极大,无人能出其右。毛泽东为何最推崇屈原?我们可从他1959年8月在《关于枚乘七发》的批语中找到答案:“骚体是有民主色彩的,属于浪漫主义流派,对腐败的统治者投以批判的匕首。屈原高居上游。宋玉、景差、贾谊、枚乘略逊一筹,然亦甚有可喜之处。”“骚体是有民主色彩的”,是“批判的匕首”,“屈原高居上游”,这是毛泽东对屈原以及其开创的骚体的高度评价!
屈原是战国时代伟大的诗人和政治家。崇高的爱国主义思想和忘我的斗争精神是他的性格特点。他热爱祖国和人民,衷心地希望楚国能强盛起来,实现统一中国的大业。
屈原的意义形象,是伟大的爱国主义的形象。他是人民的理想,是光明和正义的化身,是中华民族的灵魂。他的高尚的政治情操和理想,不屈不挠的斗争意志,壮怀激烈的气节和风骨,融注着我们民族伟大而悠久的历史精神,显示了民族的无穷力量、强烈的爱憎和战斗的革命风格。
五
屈原的精神仅仅是爱国主义吗?
“在当今许多人只注重眼前利益、心态浮躁的背景下,我们有必要通过纪念活动,发掘和倡导屈原的人格精神和原创精神。”华中师范大学教授顾久幸和何念龙等专家认为:“吾不能变心而俗兮,固将愁苦而终穷”,屈原坚持真理,不畏艰辛的人格精神,不仅值得今人效仿和学习,其勇于创新的精神更值得当代人张扬和继承。屈原是我国文学史上个人独立创作时代的开创者,他创作的楚辞开创了一种新的诗歌文化传统,让文学真正成为作家心灵世界的展示,这种原创精神对后世的影响,无论是从文学角度,还是对文人所产生的影响,都是有划时代 。
六
屈原和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关系?仅仅留下端午节吃粽子吗?
屈原不仅是中国第一位伟大的诗人,也是中国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更是对中国历史产生过仍然产生着重大影响的历史伟人,是被公认的中国诗歌之父,是中国的诗魂、国魂、民族魂。从端午节的起源来看,它并非为屈原所设,但自魏晋南北朝以来,屈原却逐渐成为中华大地端午祭祀活动的主角。顾教授感慨:“端午与元旦(解放后改称春节)、中秋并称中国传统三大节日,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重大传统节日,竟然成了纪念一位诗人的节日,这种文化现象在世界历史上也是极为罕见的!”
1953年,屈原与哥白尼等文化巨匠一起被世界和平理事会命名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在投入汨罗江以身殉国2000多年之后,这位被华人世世代代纪念不息的诗坛巨星和历史伟人引领中华文化走向了世界。梁启超曾说过这样一句话,如果生在中国,不读楚辞,不理解楚辞,枉为中国人。蔡靖泉说:千百年来,屈原文化和屈原精神滋养了一代代华夏儿女和一批批民族精英和文化精英,创造出辉煌的历史和文化。作为我们这个民族一笔巨大而宝贵的文化遗产,今天,我们仍然用如此传统和隆重的方式纪念这位伟人,是要让我们和我们的后人永远继承和弘扬屈原文化和屈原精神,创造出更加灿烂的文化和历史。
七
谁摧毁了我们灵魂深处的信仰?
现在有谁还为了理想而跳江,跳江也是被纪委查了,不得而已。美其名曰:长期以来患有抑郁症。经济社会的发展,拜金主义,权力崇拜,享乐主义在我们心中蔓延,和国外的糖衣炮弹让我们灵魂深处的信仰慢慢衰弱。细细品味历史经典形象,品味屈原精神,让我们洗涤心灵,什么是我们应该学会和感恩的,什么才是我们人活一世的追求。什么是崇高什么是卑微,什么是高尚什么卑鄙。
我们这个国家这个民族为什么在历史上没有消失,有很多原因,但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民心的凝聚力,在大灾大难面前,奋斗不息,爆发的爱国情怀。“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说大点屈原的精神就是中华民族的信仰,它犹如常青之树已经深深植根于十几亿人的心中,这是任何力量也无法摧毁的!
唐朝王鲁复的诗《吊灵均》写到:
万古汨罗深,骚人道不沉。
明明唐日月,应见楚臣心。
《史记·屈原列传》载:《离骚》“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其称文小而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其志洁,故其称物芳;其行廉,故死而不容自竦;濯淖于泥之中,蝉蜕于浊秽,以浮游尘埃之外,不获世之滋垢,皎然泥而不滓者也。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
从上面所讲不得不说屈大夫是个好人,是值得我们崇拜和敬仰的伟人。千年一叹,您比烟花更寂寞,您比鲜花更灿烂!
(2022.9月供稿)
作者简介
张鹏飞,内蒙古包头市人,供职北京解放军儿童总医院,知名诗人、作家,中国散文协会、中国诗歌协会、北京作协会员。长篇小说《奶奶的灯光》为教育部指定为大中小学荐读书目;诗歌作品被译成多种文字流行于260多个地区或国家;诗集《会唱歌的草》、微语集《马蹄花香》为一千多家高校图书馆馆藏;作品均为国家图书馆收藏。其姓名与作品为多本辞典和文集介绍收录。
相 聚
郭 琪
那是一个暖春的日子。
当年志同道合的几个老同学再次相聚在我家附近的小酒屋。
屈指算来距离上次聚会过去刚近半年。
时光虽不算久,但对我们这些已超古稀之人,却有点时迟日暮了。
“马渴思饮长江水,人到老时念旧朋”。
抚今追昔,一张张老照片,泛起思绪涟漪;
搜索记忆,一幕幕旧场景,恍如昨天再现。
岁月悠悠,往事如烟。
五十年前一群素不相识,风华正茂,怀揣大学梦的莘莘学子,聚集到沈阳市沈河区第三十七高级中学求学。
自此这五十多名来自不同地方的有志青年就相互扭结在一起,在这狭小短暂的舞台上演绎了他们人生最质朴的第一幕。
彼此间有欢笑,有辛酸,有争斗,有暗恋。
怀揣着信念的坚贞,咀嚼着青春的苦甜。
上下求索经历了多少坎坷的悲欢离合,
奋斗一生只为求得晚年那一刻的安宁与恬淡。
忆当年,校园里曾经的花季蕴含着多少梦想憧憬,课桌前洒脱的少男少女又多么豪情浪漫。
挥手间蹉跎年轮沉积刻画了太多的情愫,分别后彼此的牵挂穿越了近半个世纪的时光空间。
今天,近五十年不曾谋面,如今已过夕阳的我们,又欣喜相聚在一起。 人生不老,只是成熟;时光无语,洗尽旧颜。我们共叙离情别意,我们赞美为霞满天。
我们在岁月酿就的老酒般醇厚的情谊中回味往日的纯真眷恋。为今日的聚会欢欣雀跃,为英年早逝的学友默默感叹······
“莫道老骥桑榆晚,奋蹄不用自扬鞭。
我们早已看淡人生,返璞自然。在自己打拼的天地里,自由遨游,笑指江天。
我亲爱的老同学,期待着我们下一次的重逢。再叙旧日情缘!
(写于2018.9月)
作者简介
郭琪,笔名白云,辽宁省沈阳市人。辽宁省诗词学会、诗词联盟、盘锦市诗词学会会员。中教高级职称。热爱格律诗创作,作品大都发表在中国文苑头条。另有作品收录盘锦市诗集和沈阳下乡知青诗选中。
中国文苑小说散文专刊
顾 问 张鹏飞 龙 秀
总 编 郭培友
主 编 王维正
编 委 贾小瑞 贾永丽 茹秀奇
赵永晓 高 智 樊丽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