砍头不要紧
只要主义真
杀了夏明翰
还有后来人
这是中国革命先驱、中国共产党早期的著名革命活动家、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夏明翰烈士,牺牲前写的就义诗。
这首威武不屈,气壮山河的诗,感动了无数人,教育了一代又一代人。
夏明翰在1921年冬,由毛泽东、何叔衡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
他参加了第二次北伐的革命军,奔赴前线。担任中共湖南省委组织部长、全国农民协会秘书长,兼任毛泽东和广州农民运动讲习所的秘书。
他积极参与秋收起义,在湖北、湖南等地展开工作,配合井冈山根据地的斗争。
1928年3月,时任中共湖北省委常委的夏明翰,由于叛徒出卖在武汉被捕。入狱后他接受了多次审判。在狱中,夏明翰被酷刑拷问,劝他投降。他严厉拒绝,宁死不屈,写下三封对家人满含深情,对革命满怀信心,和赴死决心的家书。
写给妻子郑家钧的信中,他说:“抛头颅,洒热血,明翰早已视等闲。‘各取所需’终有日,革命事业代代传。红珠留作相思念,赤云孤苦望成全。坚持革命继吾志,誓将真理传人寰!”
在给母亲的信中,他说:“亲爱的妈妈,别难过,別呜咽,别让子规啼血蒙了眼,别用泪水送儿别人间。儿女不见妈妈两鬓白,但相信你会看到我们举过的红旗飘扬在祖国的蓝天!”
在给大姐夏明玮的信中,他说:“人该怎么做,路该怎么走,要有正确的答案。我一生无遗憾,认定了共产主义这个为人类翻身造幸福的真理,就刀山敢上,火海敢闯,甘愿抛头颅,洒热血。”
敌人从夏明翰身上什么都得不到,只能将他杀害。被押送刑场行刑前,敌人问他还有什么话要说,他挥笔写下了:“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杀了夏明翰,还有后来人。”慷慨就义,年仅28岁。在上海龙华烈士陵园碑苑的碑墙上镌刻着这首不朽的诗篇。
夏明翰满门忠烈。在他牺牲后不到半年,4个家人先后牺牲。他的五弟夏明震是中国共产党早期卓越的领导人,领导了著名的湘南起义,组建了中国工农革命军独立第七师,建立了郴县苏维埃政府,也英勇牺牲,年仅21岁。他的七弟夏明霹是衡阳游击斗争领导人,于1928年2月28日英勇就义,时年不足20岁。他的四妹夏明衡是湘南妇女运动领袖,同年6月,面对敌人的抓捕,跳湖牺牲,年仅26岁。他的外甥邬依庄在红军某部任指导员,于激战中中弹牺牲,年仅19岁。
夏明翰的妻子郑家钧出身贫穷,没有读过书,是一名绣工。在夏明翰组织的一次工人罢工游行时,警察朝着夏明翰开枪射击。在千钧一发之际,郑家均冲过去,将夏明翰推倒在地,子弹打中了郑家均的手臂,夏明翰逃过一劫。两个人因此相识。夏明翰十分感激郑家均,陪伴在她的病床前,悉心照顾,彼此产生了感情。后来,经毛泽东做媒,两人结成夫妻,生下了女儿夏芸。
夏明翰牺牲后,郑家钧悲痛万分,拒绝了再嫁的劝告,带着半岁的女儿从长沙到上海谋生。她在上海凭借出色的针线手艺,在一个大户人家做绣娘。她还设法同组织取得了联系,主动要求从事地下情报工作,不断为党组织传送重要情报,奉献自己的力量。
不久,抗日战争爆发,上海进入混乱,郑家钧与组织失去了联系。她们娘俩又开始四处逃难,经常是吃了上顿没有下顿,吃过烂米,也吃过野菜。她到处打工,过艰苦的生活,给女儿凑学费。她们流离颠簸,几经辗转回到长沙,靠刺绣技术和糊纸盒维持生计,抚养女儿长大成人。
由于她隐姓埋名,党组织上经过四处寻访,才找到了已经人到中年的郑家均。她既是烈士的遗孀,也是地下工作者,组织上打算给她们提供照顾,郑家均不想给组织上添麻烦,谢绝了组织上的好意。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组织上提出到将郑‘家均接到北京,她还是谢绝了。她从未向组织上提过任何要求,依靠辛勤劳动,自食其力,将女儿抚养成人。
夏明翰的女儿夏芸,也没有躺在夏明翰的功劳簿上,追求父辈的恩荫。她凭借着自己的努力,考上中学和大学。她从末因是烈属就与众不同,几乎没人知道她是先烈的后代。在北京的大学毕业后,她并没有留在北京,而是服从组织安排,长期在深山里做勘察工作,先后在江西省赣南、宜春、九江等地工作,成为我国第一代有色金属专家。
夏明翰亲人的崇高品德令人敬佩。
一些利用父母的权力,谋求私利,作威作福,升官发财,贪图享乐的“官二代”,同她们相比,是多么渺小,多么可耻。
人们不会忘记夏明翰的英雄事迹,也会永记他的亲人的崇高品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