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恩难忘 缘遇今生
文/苏亚兰
北方的秋天似乎来得有点早,转眼又是一年七月七。
难忘那一年的那一天。公元2012年阳历七月七日(农历5月19日),农事节气——‘小暑’的第一天。上午七时,我搭乘(范景宇)笔名——东子文友的车到松原市至伯都乡,在那里与文友田雅芝、孙兆贵会合后,我们一行四人,在老师的儿女和孙子陪同下,前往新民乡新安镇村东边的墓地给已故恩师吴战林先生祭扫陵墓。由于前一段天气连日多雨,致使雨后乡间土路颠簸不平,车在距墓地一里以外的路边停下后,我们身背各种祭品徒步行走在通往墓地的林间小路上。
潘芜先生和吴战林先生
在一处绿树掩映、接天连碧的朝阳坡上,一座在乡间野外极其罕见的特殊的陵墓呈现在我们眼前。一道醒目别致、造型庄重的乳白色围栏,由上至下环绕成一套开阔的陵园,中间矗立着两个大花坛,花坛内长满了一人多高的特色树木和各种奇花异草,中间还有几株自然生长的芦苇,郁郁葱葱,苍翠挺拔。民间有种说法:芦苇不同于普通的草,它是一种通往天河的植物,若谁家祖坟生长出芦苇,就意味着本家族世代日益繁荣兴旺昌盛。花坛前面宽敞的大理石地面上,左右分别伫立着两座墓碑,一面刻着吴战林老师和夫人的名字,同立另一面的是老师弟弟的墓碑,沿着阶梯再往上看,最顶端便是吴家祖宗的墓穴,别致的景观象征着吴氏家族家道兴旺,祖先至高无上。纵观陵墓的造型,给人一种庄严肃穆的感觉,让人一眼就能看出老师的儿孙后代们的仁义忠孝。
我们几人默默地伫立在老师墓前,面对这位长眠在地下,不是亲人胜似亲人的长者,心中涌起一股难以名状的隐痛。泪眼朦胧中,仿佛看到老师的身影从香烟缭绕的殿堂里向我们缓缓走来,或许知道他的学生们来了,老人家微笑着走过来迎接我们。此时此刻我心潮起伏,历历往事涌上心头。
回想以往岁月,当我们还都是懵懂不谙世事的青春少年时,因为一个共同的爱好,相遇在崎岖的文学小路上,又有幸遇到了这位和蔼可亲、平易近人的忘年之友,是他,在我们初学写作时,给我们以热情的鼓励与支持;是他,在我们写作遇到困难,怯步不前的时候,给我们以诚挚无私的帮助;是他,在我们人生走入低谷,生活失意的时候,用他那双温暖而有力的大手深情地拉我们一把,把我们再次扶上马,重新送上征程。正如师弟孙兆贵所说:“他是一只老船,总停泊在岸边,把一个又一个崇拜缪斯的青年摆渡到辉煌的彼岸。”忘不了他注视我们的每一道眼神,总有一种无形的力量驱使着我们,人生的道路虽然漫长,只要奋力向前走,光明就在前方,这是老师说的。这些年来,老师的谆谆教诲让我始终铭记在心,他那种乐于助人、甘当人梯的精神一直鼓舞着、激励着我,才有了我重新拾笔的今天。他用那火一样的热情点燃了我心中的希望,让我珍惜生命,热爱生活,笑对人生,我的生活从此充满了阳光。

此时站在老师墓前,我有好多心里话要对他老人家说:老师,您在天堂那边还好吗?我曾经为了生活放弃了手中的笔,辜负了您对我的希望,只几年时间没有与您联系,却使我永远失去了当面对您说一声“对不起”的机会。而今,您的弟子,全国著名学者,心理学专家,畅销书作家东子在百忙之中,不远千里从外地赶回来,就是为了了却他的一个心愿:向他最敬仰的新闻启蒙老师致以深深的歉意。多年来。远离家乡在外面打拼的他,而今虽已功成名就,却念念不忘师恩,这次是在他的倡导下,我们才有机会来这里祭拜您。虽然近在咫尺,您就在我们面前,我们就站在您的身边,但却是阴阳两隔,彼此不得相见。或许是心情沉重的原因,加之天气炎热,汗水和着泪水不住地在我们脸上流淌,身体单薄的他,这些年来很少经受室外正午三十二度高温的炙烤,有几次近乎晕眩蹲下身来,我们劝他到墓地旁边的大树下去乘凉,他却执意不肯。一直坚持着站在老师墓前,直到祭拜完毕。师妹田雅芝一直后悔当年邀请您到他的家乡得胜镇,在大金得胜陀颂碑前合影留个纪念,因种种原因,这个愿望始终没有得以实现,这次她特意带着相机,顶着酷暑高温拍下祭奠老师陵墓的整个过程,为了她心中的梦想,为了多留下几个与老师在一起的镜头,更为了给自己的人生少留下一点遗憾。祭拜完毕,由吴家大师兄带领,我们纷纷跪在墓前,共同给老师磕头,跟老师依依惜别。

当我们驱车回返时,应师弟孙兆贵先生邀请,中途到他家共进午餐。盛情难却,我们几人由孙师弟带领,首先去村子附近游览了著名的辽金边贸重镇——伯都古城遗址。后来我才知晓:在这座千年古城墙下,曾经留下了老师的足迹。师弟带领我们来这里,是在追寻逝去的那段难忘的岁月。我们分别站在伯都古城的碑前留影,以做纪念。回到孙老师家,仔细观赏了作家孙兆贵幽静、恬淡的农家生活。只见院里院外整洁卫生,屋外的空地上种植一些花草树木和各种青菜,菜园规划得错落有致、整整齐齐。家里养着一群下蛋鸡还有小狗,好一幅色彩斑斓的田园风景画。热情的女主人和他们的爱女把大家让进门,再看室内窗明几净、宽敞舒适,一部书架上摆放着各种文学名著。一看就知道男主人非同一般,他是一位近年来活跃在松原文艺战线上的多产作家,

他的农村题材的小说写的得心应手,故事在刊物上屡屡发表,儿童文学和戏剧文学创作更是如火如荼。他无愧于老师的学生,三十多年来没有辜负老师的希望,一直笔耕不辍到如今。他不仅自己搞创作,还秉承了老师乐于助人的高尚品德,悉心指导和帮助很多文学爱好者。他的个人创作也正如他家院内的那颗海棠树,正值生机勃发,枝繁叶茂,果实累累。
老师:如果您的在天之灵感知,您的弟子们都在以各种形式努力去实现您生前的愿望,您在天堂那边一定会感到欣慰的。您的学生田雅芝和我,几经生活磨砺,在搁笔二十多年后重新拾笔,努力实现着自己的人生价值。她的散文诗歌,我的民间文学作品屡屡见诸报刊,更值得高兴的是:她的散文作品多次刊登在国内知名的《作家》刊物上,并加入了吉林省作家协会。我俩的文章共同被《吉林农民作家选》选中。这一切成果都源于老师您当年的辛勤培育和教诲。社会在发展,时代在进步。我们依然不忘初心,不离不弃手中笔。继续沿着您的足迹,一路携手向前,踏踏实实地走您没有走完的路,继续您没有做完的事业。像您一样,共同为家乡文化事业的发展和繁荣贡献力量。
老师再见了!下次有机会我们还会再来看望您的。安息吧!老师 !您的弟子们永远怀念您!
作者简介:
苏亚兰,女,汉族,1963年出生,扶余市弓棚子镇广发村农民。自2009开始写作。多篇散文和民间文学作品在《吉林日报》《吉林农村报》《松原日报》《松原辽金故事集》等报刊发表。并有部分散文作品入选《吉林农民作家作品选》。现为松原市作家协会会员,扶余市作家协会会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