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读书爱上秦皇岛”专题连载(第2集)
《爱上秦皇岛》
(摘录第2篇)
面朝大海 春暖花开
——海港区
主播:牧 歌
海港区位于秦皇岛市东部,南临渤海,北倚燕山,西通南、北戴河,东踞山海雄关,是秦皇求仙的“坐标区”,依港而生的“主城区”,是秦皇岛市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区”。1953年,海港区正式建区,辖区总面积701平方千米,现辖8个镇、4大园区、10个街道、3个区域管委会,共277个行政村、94个社区居委会,全区总人口近100万。
海港区是联系中国东北、华北两个经济区的枢纽,海、陆、空交通发达,铁路、公路、海运、空运相互联结,形成网络。秦皇岛铁路与全国联网,京沈、沈山、京秦、大秦四条国家干线铁路横贯。北京——沈阳、 天津——秦皇岛两条干线公路和京哈高速公路穿越。
秦皇岛港是中国北方重要的对外贸易港口,港阔水深,不冻不淤。秦皇岛飞机场位于市区东部,距离海港区中心15千米,已开辟秦皇岛至北京、上海、广州、沈阳、哈尔滨、青岛、大连、石家庄等航线。
海港区依港而建、因港得名、因港而兴。1898年,清政府在此开埠建港,成为中国最早的通商口岸之一,如今秦皇岛港已成为北方最大的能源输出港。海港区经济随着港口功能的增强而不断进步,城市与港口的关系日趋密切,逐步融合,形成了港、产、城良性互动、共荣共兴的发展格局,造就了港城人开放的性格、包容的心态和尊崇文化、追求卓越的价值取向。
海港区承黑土文化积淀,以燕赵古风慧源。两千余载的岁月长河,给这里留下秦皇求仙、汉武筑台、魏武挥鞭等史话,北齐长城、明长城、明清海埠旧址、海阳古镇等众多人文遗迹,绘就了波澜壮阔的古老画卷,吟唱着雄浑瑰丽的亘古长诗。公元前215年,“千古一帝”秦始皇东巡至此,入海求仙,自此流传下来“望海拜海、祈求幸福”的传统习俗,并荣膺“中国望海祈福地”之称。
旅游资源丰富,自然风光秀美,文物古迹众多,滨海度假是海港区旅游的王牌。全区拥有28千米海岸线,是河北省唯一临海的主城区。这片渤海蓝与生态绿交融的土地,气候宜人、风景秀丽、滩缓水清、沙软潮平,海洋文化源远流长,生态禀赋和大海资源得天独厚,是中国北方最优秀的海水浴场和海上活动场所之一。海港区有着“天开海岳、山海相连”的绝佳景色。优美逶迤的山岭,长城蜿蜒盘旋,犹如一条巨龙俯瞰平原、大海,挺拔天地,粲然四季。
这里的柳江地貌是华夏大地25亿年地质演化的窗口,有美似黄山的山、险似华山的岩,是地学界享誉国内外的天然实验室和自然博物馆,是一部中国的“地质百科全书”。
海港区是秦皇岛市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在交通、餐饮、购物、住宿、娱乐等方面尽占先机,是旅游服务的最强功能区。海港区拥有多个成熟商圈,商流、信息流聚集交汇,公共基础设施完善、服务功能齐全。海港区 是全市的“心脏”、形象的“窗口”,更是全市发展的“风向标”“蓄水池”和重要“引擎”。“城区即景区”的概念全面彰显。
海港区作为河北省最大的城市主城区,近年来在奋力打造一流主城区的生动实践中,凭借得天独厚的先天优势,积极铸造、弘扬“开放、包容、崇德、尚美”的海港精神,全力以赴推进沿海强市、美丽港城和国际化城市建设,经济、文化、社会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时下,在环渤海地区千帆竞发、百舸争流的区县级城市中,海港区已成为最为璀璨的一颗明珠。
著名作家余秋雨曾说:“海港区是历史文明、工业文明、现代文明顶级交汇的地方。”是一座历史文化与现代文明完美结合的城市。千载沧桑风云,孕育了海港区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蘊。神奇的自然造物,赋予了海港区宜人的气候和丰富的资源。滨海浴场嬉戏,秦皇幽燕览胜,长城巍峨壮怀,相映成趣的自然景致勾画出海港区的优雅风姿。驻足在海港区风光迷人的土地上,旅游者可以倾心聆听大海与长城的浪漫对话,在每一个细节中尽情体会游玩的乐趣!
(城市之光书店推荐用书)
主播:郑宝琴,网络匿名:永恒的微笑、牧歌。秦皇岛市教科所退休教研员,中学高级教师。曾长期从事教育科研和《地方志》、《秦皇岛教育》(季刊)编辑工作。朗诵爱好者,用心吐字,用爱发声,努力让文字插上声音的翅膀,倾情传播正能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