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二十六岁还在往上“蹿”
文/王拴紧
民间有个俗语叫“二十三猛一蹿”,是说人在二十三岁那年,个头可能还会有一次往上长的机会,但我在二十六岁那年竟然长了两公分还多,猛“蹿”了一次。
我是大跃进时期出生的,母亲怀着我的时候严重浮肿,先天营养不良,加上以后很多年生活条件极其恶劣,岁数见长而个头不长。有人为了形容我个小,成长速度极慢,就给我取了一个外号“小铁片”。直到初中毕业回乡务农,个子还不足一米六,手小脚也小,重活干不了。可能我天生就不是干农活的材料,吊烟叶吊不成,砍高粱砍着脚,犁地学不会,锄地锄秧苗......队里没有办法,只得给我分配了个用电动机磨面的轻活。说实在话,我干了很多年农活,竟没有拿到过妇女的公分。妇女们一天一早晨十分,而我一天一早晨七分半。记得“75.8”洪水过后,生产队搞灾后自救,强壮劳力都得拉架子车到几百里以外的平顶山煤矿拉煤,我的同龄人几乎都去了,而我想去也没有谁敢让我去。虽然在农村劳动时间不短,但可以说是一个没有出过大力的不太合格的农民。若从价值上说,也就是一块“小铁片”。
常言说得好:逆境出人才。我二十一岁那年,父亲不幸患病去世,作为家里老大的我痛定思痛之后,毅然决然地到乡高中复习,想用参加高考的方式来改变家境。虽然第一年高考失利了,面对种种舆论和打击,我仍然没有屈服,决心破釜沉舟再来一年。经过不懈努力,终于以三百八十三分的的优异成绩考入河南重点大学——郑州大学,那年我已经二十三岁。我虽然是一个大龄青年了,但个头也还是一米六三左右的样子。村里人得知我考上了“名牌”大学,就有人幽默地对我说:“噫,拴紧,你可不是铁片了,你成了铜片、银片、金片了。”本来是形容我个头长势的词,现在真的用来衡量我的身价了。
进入大学以后,每月三十三斤饭票,还有二十三块五毛钱的生活补贴。生活条件的改善可以说是翻天覆地,我每顿都可以吃上荤菜了,且顿顿大米白馒头。记得入学的第一顿饭是和一个城市出身的同学一起去的,他看我一手拿了六个二两的馒头,用惊异的眼神望着我说:“你买那么多能吃得完吗?”我轻松地告诉他:“吃得完。”从此班里同学都知道了我:个子不高饭量惊人。许多同学纷纷向我伸出了援助之手,特别是不少女同学,把多余的饭票都赞助给了我。在物质上、文化上、精神上的营养都十分充足的我,到二十六岁那年,个头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当然也是我的最高高度——1.66米!
通过自身的经历,我深深地认识到:一个人的健康成长,需要汲取大量的营养,离不开良好的社会环境,也离不开他人的有益帮助。
作者系驻马店职业技术学院教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