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原记》创作前后
——写在《松原记》点击量2万之后
文/张福山
2022年7月1日,是经国务院批准松原建市30周年。年轻的松原市在短短的30年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变。对于松原建市,笔者是一个亲历者,一个建设者,一个享有者。我不能不把自己的所思所想所愿写出来,带着这个念头我决定写一篇《松原记》。为什么不叫《松原赋》?主要还是觉得自己文学功力不足,而“赋”是一种比较难以掌握的文体。再者就是写《松原赋》的大有人在,其中就在创作《松原记》前几日,就有苗立宏老师大作问世。我不想蹭热度,给人随声附和之嫌。倒是我浏览了一下立宏老师的《松原赋》,但没有细看,更没有深读,因为我怕那样会干扰我的创作思路。
记得20年前的2002年(农历马年),我曾经写过一篇《醉赋查干湖》。之所以用了“醉赋”,有两个含义。一是我真的为查干湖的美丽景色陶醉了,一是喝酒喝多了喝醉了写的。自忖,如果读者认为《醉赋查干湖》写的还可以,就权当前者;如果说写得不好,那就取后者,也不至于贻笑大方。后来看,读者还是比较认同的,也把它视为一篇“散赋”。撰写《松原记》,首先遇到的问题,就是对松原的历史、自然资源、人文、政治、经济等等各个方面要有一个基本的了解,仅靠以前自己的一点知识储备显然大大不够。为此,我浏览了松原市政府网站,对全市“文脉绵长、关东腹地、塞外天府、能源重镇、生态之乡、创业热土”六个方面有了一个大体了解,以求尽量避免太多的片面性以及挂一漏万的现象。我还浏览了“宁江区、扶余市、前郭县、长岭县、乾安县”政府网站的基本情况介绍。在此基础上开始创作,一开始十分困扰的是很多重大历史史实的排布,如果放到一起,就会显得过于繁杂,为此决定分布到各段,结果成了现在这种样子。
(图片来源于网络)
《松原记》在推介松原各方面优势上,力求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都能有所表现,力求对松原各市县区、吉林油田、开发区等都能有所涉猎,应该说大体反映了松原的全貌。在本记中有几处,可能有的读者不太清楚。“中国革命先行者孙文先生设想‘东镇’蓝图,党和国家领导人数度光临立言‘两山’宏论。
”第一句这是有明确文字记载的,孙中山先生《建国方略》文献中就有设立“东镇”1的宏伟设想,在吉20世纪初,伟大的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在著名的《建国方略》中曾构想在松嫩两江交汇处设立一个“东镇”,作为东北枢纽城。
“东镇”就是今日的松原。孙中山在建国方略·实业计划·第四计划第三部:东北铁路系统中说道:“未论及此网式铁路之各支线以前,吾意以为当先设立一铁路中区,犹蜘蛛巢之于蜘蛛网也。吾且名此铁路中区曰“东林前郭经济开发区“东镇广场”的碑刻写的也是十分清楚。
(图片来源于网络)
第二句“两山”理论1是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来的,还有李克强、温家宝、贾庆林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到松原视察也都阐述了这样的科学发展、生态优先发展理念,可以说也是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一脉相承,因此文中这样表述。“完颜阿骨打屹大金得胜陀颂碑”,这一句原文是“完颜阿骨打立大金得胜陀颂碑”。后来觉得“立”字不妥帖,知道史实的尚可,不知道的容易引起歧义。但始终想不到合适的字,为此我请教了松原文学艺术高手吕东飞老师。东飞老师无愧大家水准,不假思索建议我用“屹”字替代。一语点醒梦中人,我当时真是被镇住了。这个字用得太妙了,马上采纳没商量。
(图片由朋友提供)
“田富‘死了栽’感动世界伟人”一句,是不是望风捕影?我认为不是的,有具体史实为证。“田富为扶余的造林治沙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经验,解开了一道又一道难题。包括他的固沙法创造了扶余林业史上的‘四个第一’。1958年,田富以植树造林的优异成绩被评为全国林业劳动模范,出席了全国农业先进集体、先进生产者代表大会。1959年,又光荣地参加了建国十周年国庆观礼,先后两次受到毛主席、2021年10月12日,习近平在《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领导人峰会视频讲话中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良好生态环境既是自然财富,也是经济财富,关系经济社会发展潜力和后劲。我们要加快形成绿色发展方式,促进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双赢,构建经济与环境协同共进的地球家园。—百度百科周总理的接见。”(见松原党史网《清正廉洁故事系列之---田富:一个吝啬的“绿色银行家”》作者:孙国栋整理来源:松原党史网时间:2021-09-23)。请注意:“参加了建国十周年国庆观礼,先后两次受到毛主席、周总理的接见。”一位最普通的农民获得此种殊荣,足以见得领袖和民众的密切关系。当时在新闻单位采访田富时,记者向他请教:“您植树造林有什么经验?”憨厚朴实的田富老劳模没有任何豪言壮语,只是回答:“死了栽”。用我们的话也就是说,只要树死了,我就栽上。可以说“死了栽”表现的是一种精神,是一种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坚强意志。就是这种战天斗地、不向命运低头的精神,造就了沙海绿洲,改变了当地恶劣的自然环境。“死了栽”也由此成了当时很多人耳熟能详的“名言”。至今老一辈的人依然传为佳话,津津乐道。“《我的祖国》震撼亿万人心。”这句话是不是夸大其词?事实是这样的,为了骈文句式需要,我只写了“我的祖国”,实际是一首歌的歌名《我和我的祖国》。
“2019年新中国成立70周年,在前郭县查干湖畔,2019把马头琴合奏《我和我的祖国》7月13日震撼上演,为建国70年华诞献礼,同时也创造了新的最大规模马头琴齐奏吉尼斯世界纪录。”当时那种恢弘的场面宏大的气势,我至今历历在目,那种自豪感、那种兴奋的感情至今还在心头萦绕。
松花江,是松原人民的母亲河,松原市因江得名,邻江而建。“松花江日记惊艳旅游进行时”一句,“关于松花江的三十一集大型纪录片。大型电视系列片《松花江日记》以水为线,以人为题,用亘古不变的松花江水所荡涤出的一个个生动的故事来浓缩我们既熟悉又陌生的关东大地。”其中第25集《渔年查干淖尔》(查干湖冬捕)。该片记录并发现了许多即将消失的原生态松花江,引起全国轰动。对于今天人们了解松花江、认识松花江,乃至了解查干湖,领略查干湖渔猎冬捕,推动和促进生态旅游事业仍然具有重大意义。

(图片来源于网络)
“放眼望,众志成城开创脱贫攻坚辉煌史;倾耳听,万众创新合唱乡村振兴奋进歌。”如果说《松原记》有什么可取之处,我以为作品应该有意识有责任将文学艺术与时代发展、社会进步有机融合到一起,这一点我是比较满意的。如今,我们刚刚完成脱贫攻坚消除绝对贫困这一千古难题,紧接着不失时机转入到乡村振兴,这是最大的民生,也是最普遍的民声,这也是松原人民最大的福祉。
《松原记》刚一开始,是传给了松原日报社文学副刊,可能有些话有些内容不太适合发表,没有刊用。后来传给松原文联微信公众号,以《印象松原——写在松原市成立30周年之际》为题播发。稿件发出以后,立即引起一定反响,特别是吉林油田闫向彬、李智慧夫妻1,当晚打电话给予高度评价,并主动向一些媒体推荐。在李智慧老师的推介下,后来又在《风雅北京》以《松原成立三十周年记》为题采用了。但不知为什么,都没有使用《松原记》这样的原创标题。我也不便追问。后来吉林油田热心的郑茜文老师在喜马拉雅网站《茜文读书馆》上正式以《松原记》的标题发表。茜文老师在盛夏的酷热之下,不辞辛苦,精心诵读2022字的长稿,确实是一种挑战。她细心制作,声情并茂,完美地再现了作者的创作情感,为《松原记》增光添色许多,终于现出了作品真实的全貌。在此我要真诚感谢各位文友的厚爱与无私帮助,使我的这篇作品登上大雅之堂。我也算是为松原发展进步尽了一份力。
(图片来源于网络)
这篇作品发在我个人的微博“注目星空”上,如今点击量超过2万次,这是我的微博注册十多年来从来没有的,也可以说开创了我个人微博的点击纪录。有的文友将《松原记》与《滕王阁序》《岳阳楼记》相比,笔者实不敢当。但说实话,我在写作之前,确实认真读了这两部千古名篇,应该说在其中获益颇多。但本记也在文中寻求有所突破,比如,坚持党的领导、力倡民族团结、赞美生态文明、改革开放、解放思想、转型发展等,把文学艺术与时代主题结合到一起,既是我的本意,也是我有意而为的一种创新。
对于《松原记》,也有不同意见。但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允许并尊重不同意见。只是我的初心在于歌颂松原、赞美松原,希望松原不断成长进步。因为,我生于斯,长于斯,还要在这方热土休养生息,度过余年。还是用《松原记》的结语做本文的结尾吧!噫吁嚱!忧天下之忧于民纾困,乐天下之乐与民同欢。慨当以慷,血脉偾张,风云际会,使命担当!政通人和,万众共襄,年轻松原,其道大光。
【作者简介】张福山,中共党员。吉林省作协会员,现担任前郭县地方志编辑工作。著有博客文集《日出江花红胜火》。特邀编辑《中国共产党前郭尔罗斯历史》(一、二卷)《前郭尔罗斯蒙古族自治县城乡建设志》,参与编辑《松原市政协志》等。
【老丫文苑 :创始人】
陈艳丽,女,汉族,吉林松原人。吉林省作家协会会员 ,《华夏诗词文学社:社长主编》江南诗词协会会员。作品有诗词、散文、小说《老丫》。经常发布在《江南诗絮》《都市头条》《北方都市文化》《松原日报》《松花江》《温馨微语》《艺苑百花》《大江诗社》《巴马文化社》《中国爱情诗刊》《花花上酸菜》等报刊与微信公众平台。



金牌主播朗诵热线:
传奇: 13436847700
智昊:13756148336
阿桂:13943822385
天乐:13991678287
(备注: 作者可以选择您自己喜欢的主播老师为您朗诵佳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