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目 录》
一、北 京 简 介
二、天安门广场
三、故 宫
四、恭 王 府
五、鸟 巢
六、长 城
七、颐 和 园
八、天 坛
九、凯 旋
(完 )
引 子
我今年64岁了,由于年迈多病晕车,所以 几十年来一直都不敢远出。今年春节,儿子文超带我及全家人去了趟四川。经过这次大胆的尝试证明:尽管我走路走不远,但若带上药,还是可以远行的。今年“五一”,女儿文娟回来说:她想带我俩老人去北京看看,以实现我多年的梦想。文超、龙平也都支持去,仨孙子都正在上学,去年随文娟也都去过了。我略加推辞,便欣然应允。
后来的事实证明:这次北京之行,最为辛苦的是女儿文娟,经济支持最大的是儿子文超,(侄女小娟也有所资助),我是最大的收获受益者。当然离了李军、龙平和兴林的支持也是不成的。我心知肚明 将永铭心怀。
北游归来,余兴未尽。我自作多情,废寝忘食,边忆边査边录,撰写这篇游记的初衷是:若还曾去过北京的人看了此篇,即可勾起尘封心底的以往美好的回忆。若还没有去过的北京的人看了之后,也就可对北京能有一个大概的印象,此乃吾之愿也。

第 三 集 - 故 宫
文 / 武 稳 祥
故宫——始建于明永乐4年(1406)到永乐18年(1420),历时14年建成。明14帝、清10帝(共24位)都在此居住,治国近500年。紫禁城是世界上现存最大的木结构建筑群,是世界五大宫殿之一。共占地72万平方米,宫殿8000多间,总体是木结构,青白石底座,黄琉璃瓦顶。四周一圈的城墙有10米多高,城外是52米宽的护城河,城墙的四个角建有四座角楼。所有的城楼、宫殿都是建在北京城最中间的一条端南正北的中轴线上。紫禁城以在故宫中间的 乾清门前的广场为界,南面为外朝,北面是内廷。外朝建有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称三大殿。是皇帝举行各种典礼和政冶活动的地方。
内廷即三宫六院,其中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俗称三宫。是皇帝处理公务、居住,以及后妃、太后等居住之地。三宫两侧是东三宫、西三宫,合称六院,是皇帝的妃子们住的地方。整个皇宫的最北面是御花园。除了中院之外,两旁还有许多辅助建筑在两翼拱卫着中院主建筑。故宫整体 坐北朝南,外朝基本分为三大院,内廷大概分为五大院。
第二天(5月9日)早上,娟给酒店结了账,简单吃了早饭,我们又来到了天安门广场。一边朝北走,顺便又浏览了一遍壮丽的广场。从西北角钻过长安大街下面的地下通道,我们来到了长安大街北边 令人向往已久的天安门跟前。多少年的梦想啊 今就实现在眼前,令人怎能不激动万分呢!娟赶快又近距离给我拍了好几张。接着她说:“今儿上城楼的人太多,还要存放行李。咱今天计划是游览故宫,故宫大得很 肯定用的时间长,咱今儿就不上城楼了吧?”我说:“行”。

端 门
我们就从天安门东边绕过去朝北走,首先映入眼帘的是端门,即皇宫的南大门。端门建于明永乐18年(1420),是一座重檐歇山庑殿顶重楼,结构风格象天安门。“端”取意为首、始之意,寓为吉祥良好的开端,是皇帝存放仪仗的地方。端门广场正中间是笔直的甬道,连通着端门和天安门。东西两侧边各有一溜排列整齐的廊庑房,两边共有100间。即东朝房、西朝房,就是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公署的办事机构之地。广场树木 浓荫蔽天,宽敞静谧。
2015年9月3日庆祝抗战胜利70周年之际,首都举行了空前盛大的庆典和阅兵,中央领导人就是在铺着大红地毯的端门前,亲切接见欢迎各国元首和夫人的。其寓意极为深远:愿世界和平从此开始走向更加美好的明天!
穿过端门,就到了皇宫的第四道正南门——午门。按照营建皇宫的旧制,皇宫前须有五道门。故有:中华门(1958年已拆)、天安门、端门、午门、太和门。午门始建于明1420年,重修于清1647年、1801年。午门居中向阳,位当午子,故名午门,高37.95米。正中城楼象天安门,高大而内缩,两侧左右对称突出,城墙上建有四个象西安钟楼(稍小)的城楼。正中下边是一大二小 三个长方门洞,北边的两翼“雁翅楼”下各开一掖门,俗称明三暗五。在二楼正中高悬着蓝底金字的“午门”长方牌匾,整个布局呈凹形。一枝独秀 与众不同。

午 门
进了午门,才算真正进了皇宫,雄伟庄严的太和门迎面而来。太和门始建于明永乐年间,清光绪15年(1889)重建,面阔九间,进深三间。门前高高的台阶下,一左一右守卫着一对铜狮,左雄右雌,威武凶猛,它是故宫里的六对铜狮中最大的一对。太和门是故宫中最雄伟、最大的宫门,初称奉天门,门内就是太和殿。门外是平坦宽畅的大广场,可以容纳万人朝贺。顺西城墙内侧 由西北流向东南的内金水河,在这里朝南弯成一个大弓形。在大弯的最中间横跨着五座汉白玉栏杆的石桥,称内金水桥,连通着午门与太和门。

跨进第五道南大门——太和门之后,就到了紫禁城的心脏。巍峨雄伟、拔地而起的三大殿,足使中外亿万人赞叹不绝!其中:太和殿最大,中和殿最小,保和殿居中。三大殿是历代皇帝行使权力或举行盛典时而用的宫殿。三大殿为汉族宫殿建筑之精华!坐北朝南,倚山临水,布局规范,左右对称。木架结构,雕梁画栋,青白石基,黄瓦红墙。富丽堂皇,雄伟壮观,巧夺天工,千古流芳!
太和殿 · 俗称金銮殿,是在故宫的中心部位。建在5米高的汉白玉台基上,台基四周挺立着成排雕栏,称为 ‘望柱’。殿的前后各有三排层层而上的石阶。殿内正中悬挂 “建极绥猷” 横匾。下面就是皇权的象征——金漆雕龙宝座。红墙黄瓦,朱楹金扉,在阳光的照耀下金碧辉煌。太和殿是故宫里最壮观的建筑!
明清两朝24位皇帝都在此举行盛大的典礼,如皇帝登基、皇帝大婚、册立皇后、命将出征等。此外,每年万寿节、元旦、冬至三大节,皇帝就在此接受文武百官的朝贺,并向王公大臣赐宴。清初还在此举行新进士的殿试。纵观明清,其实 皇帝一般多在太和门上朝,称御门听政。

由于岁月沧桑,几百年风雨的侵蚀,太和殿渐渐残破不堪,彩绘褪色。因此,从2006年开始封闭式大修。两年之后,直到2008、7、才开馆展览。经过大修后的太和殿、金碧辉煌,焕然一新。
中和殿——建于明永乐18年(1420),初称华盖殿。明嘉靖时遇火灾,重建后改称中极殿。清顺治二年(1645)改为中和殿。高19米,正方形,阔深各三间,面积580平米。殿顶中间嵌有铜胎馏金宝顶,单檐四角攒尖,四面出廊,正(南)面是12槅扇门,另外 东、西、北三面各4槅扇门。内部金砖铺地,正中上方挂有“允执厥中”牌匾,下面设有皇帝的宝座,座前左右立有一对神兽。
中和殿是三大殿中最小的,位于太和殿与保和殿之间。是皇帝去太和殿大典之前休息的地方,并接受执事官员朝拜的地方。凡遇皇帝亲祭天坛 地坛 日坛 月坛等,皇帝于前一日在此阅读祝文。皇太后上徽号 皇帝在此阅视有关颂扬太后功德的奏书。三大殿中唯有在这所宫殿里、皇帝可独自一人静静地思考国事。
“中和”二字取自《礼记·中庸》:“中也者 天下之本也。和也者 天下之道也。”中和二字是说:凡事要做到不偏不倚 恰如其分,才能使各方的关系和顺。

保和殿——三大殿的最后一处,建于明永乐18年(1420),初名谨身殿。嘉靖41年(1562)时 遭遇火灾,重建后改称建极殿。清顺治二年(1645)改为保和殿。保和殿面阔九间,进深五间,高29.5米。殿顶为重檐歇山顶。正面二楼中间悬挂着蓝底金字的“保和殿”长方匾额,殿内正中悬挂着“皇建有极”横匾,为乾隆皇帝的御笔亲书。下面设有金漆龙宝座。顺治帝福临在此居住了10年之久,大婚也在这儿举行。康熙皇帝自即位至八年(1669),在此居住了8年,时称清宁宫。 明朝大典前皇帝常在此更衣,册立皇太后、皇太子时,皇帝就在此殿接受百官恭贺,选拔人才的‘殿试’也在这里举行。
除了殿宇气魄 富丽堂皇外,尤其殿后正中的御路是雕刻着九龙戏珠图案的一整块巨石 更加令人惊叹不已! 它本是出自京城以西100多里外的房山,长16.57米 宽3.07米 厚1.7米 重250 吨。首先把这个庞然大物拖运抵京,再在巨石上雕刻出优美动人的图案,人称“云龙石雕”,试想:这是多么不容易啊!
“千龙吐水”也是一大奇观:巍巍的三大殿是建在三层平台之上的,每层平台四周都有望柱和栏杆,每个望柱下面都一个石雕龙头,共1142个。每逢下雨,雨水就都从龙口排出。诸君请看:排排龙口挂水帘,潇潇奇景呈壮观!
由于故宫极大,因为时间有限,我和娟思想沟通:咱今天只走中轴线,观看主要的。至此,外朝已基本看完了。继续朝北走,我们来到了内廷 后三宫的南大门——乾清门,即故宫内廷的正宫门。乾清门建于永乐18年(1420),清顺治12年(1655)重修。是帝后的寝宫以及嫔妃、皇子等居住生活的区域,是内廷后三宫的正门,也是清代皇帝“御门听政”的地方。
乾清门阔五间,进深三间,高16米,单檐歇山顶。门前是南北窄、东西长的广场,它是故宫外朝与内廷的分界线。乾清门座落于1.5米高的汉白玉石须弥座上,周围环以雕石栏杆。门前正中是御道,两侧守卫着铜胎馏金狮子一对。门外左右各有一排房,左边是12间的九卿值房,右边12间房是军机处。大门外两侧为高8米、长9.7米呈八字形的琉璃影壁,壁心以琉璃花装饰,花形自然逼真,色彩绚美艳丽,将乾清门映衬得华贵富丽,流光溢彩!

跨入了乾清门,巍峨壮丽的乾清宫扑面而来。乾清宫——始建于明永乐18年(1420),几度遭遇火灾而重建,现存的为清嘉庆三年(1798)所建。是中国宫殿建筑的精华,为后三宫之首,也是内廷的正殿。乾清宫面阔九间,进深五间。高20米,为黄琉璃瓦,重檐庑殿顶。在正面二楼正中悬挂着蓝底金字、用汉满二文书写的“乾清宫”三个大字的匾额。殿内正中设有宝座,上面高悬着由顺治帝御笔亲书的“光明正大”金字牌匾。匾后有“密建皇储”的建储匣。自雍正朝开始,就用这个方法来杜绝众多的皇子们 为了皇位的明争暗斗,直至晚清,咸丰帝独子,光绪帝无子,自然而然 此法也就失效了。

乾清宫是明14帝及清初2帝的寝宫,是明清两代皇帝在紫禁城居住和处理政事的地方。乾即是天,清是透彻。象征国家安定,皇帝的作为象清彻的天空一样坦荡,不混不浊,没有一点儿见不得人的事。乾清宫历史悠久,与政务关系密切,皇帝在此读书学习,召见官员,批阅奏章,接见外宾,举行家宴等。
8岁登基的康熙大帝,16岁时就是在此地一举铲除了专横跋扈的鳌拜,巩固了皇权,成就了康熙盛世。初露锋芒,充分显示出他不同凡响的智慧和胆略。
乾清宫北邻是交泰殿,它是内三宫中最小的。平面呈方形,阔 深均为三间,黄琉璃瓦四角 攒尖鎏金顶。建于明永乐18年(1420),清嘉庆时重建。交泰之名即寓乾坤相交,康泰美满,天地和会,国家上下 风化相通,长治久安之意。殿中设宝座,宝座后有乾隆御笔亲书的《交泰殿铭》的屏风四扇。清代封皇后,授皇后“册”、“宝”的仪式都在这里举行。举礼受贺毕,册、宝也存放此处。

乾隆13年(1748),乾隆皇帝把象征皇权的25枚玉玺收存于此,这里遂成为了专来储印的重要场所。交泰殿内 正中的皇位宝座左右两侧,陈列着两件珍贵文物:1、铜壶滴漏,用水滴漏的计时器,1745年制造。2、大自鸣钟,1798年造,外壳如楼阁,高5.8米,分为三层,可自动报点。
过了交泰殿,就到了内三宫的最后一站——坤宁宫。乾为阳,坤为阴,帝为天,后为地,阴阳结合,天地合璧,乾清坤宁。坤宁宫始建于明永乐18年(1420),坐北朝南,面阔九间,进深三间,黄琉璃瓦重檐庑殿顶,汉满二文的“坤宁宫”匾额高悬在二楼正中。坤宁宫是明代皇后的寝宫(中宫)。 1644年李自成攻入北京,明末的崇祯皇帝朱由检自缢煤山,他的周皇后就是在坤宁宫自缢的。真可谓:“无可奈何亡国日,香消玉殒殉大明!” 行笔至此,令人油然 怜而生叹:
叹 兴 亡
为崇祯夫妻而感叹
1
励 精 图 治 梦 复 兴,
独 木 难 支 大 厦 倾。
北 京 遍 插 闯 字 旗,
悲 愤 煤 山 泣 白 绫!
2
引 狼 入 室 吴 三 桂,
神 州 易 姓 明 换 清。
山 河 破 碎 无 奈 日,
一 腔 碧 血 洒 坤 宫!
2017、6、4草
坤宁宫多次遭火灾焚毁,又多次重建。满族人极其敬重神灵,天天祭祀。入关进京后,按照满人的习俗 对坤宁宫进行了较大的改建。其实 皇帝的后妃在东西六院都有自己的寝宫,很少有人在坤宁宫居住。所以改建后的坤宁宫实际成了萨满教祭神的主要场所。何况 坤宁不宁,又暗暗流传着一个说法:凡居住过坤宁宫的人都不得善终。更增加了几分神秘和恐怖。但是也不尽然 有几位皇帝的大婚不也就在这儿举办的, 难道也就不吉利吗? 难道也就不知避讳吗?

出了坤宁宫后门不远就是坤宁门(原广运门),也就是内廷的后北门。坤宁门建于嘉靖14年(1535),清顺治12年(1655)重修。面朝北,阔三间,黄琉璃瓦单檐歇山顶,中央明间安着两扇大门,两边侧间是值班人员的安歇之处。大门两边有八字形影壁作陪衬,坤宁门是内廷通往御花园的主要门户。
紫禁城最北边的就是御花园,它位于皇宫的中轴线上,明朝称宫后苑。是帝后嫔妃们茶余饭后 休息游乐之处。御花园布局紧凑,排列得当。古柏老槐(160棵),浓荫遮天。奇葩异草,争奇斗艳。山石怪奇,曲水流潺。亭台楼阁,星罗棋布。古雅幽静,妙趣无穷。南北长80米,东西宽140米,面积12000平米。钦安殿面南雄踞中央,万春亭、千秋亭 殿前护卫两翼,浮碧亭、澄瑞亭 拱卫东西后侧。松竹青翠,点缀山水,园林景观,四季长春,汉统文化,天人合一!

出了御花园北中的顺贞门,就到了紫禁城垣正中的北门——神武门。神武门建于明永乐18年(1420),初名玄武门,清初为避康熙皇帝玄烨的名讳,改玄为神,故名:神武门。门楼上设钟、鼓,准报时辰。重檐歇山顶,巍峨雄伟,坐南面北,二楼正中高悬汉满二文蓝底金字的“神武门”立方匾额。楼下有三个门洞,南顶呈拱形 北为长方形。门洞上边“故宫博物院”的大横匾额龙飞凤舞, 十分醒目,郭沫若真不愧是现代文学泰斗,大手笔与故宫真可谓相得益彰啊!门楼外护城河水绕墙环城,清波荡漾,更加衬托出神武门的高大英姿 雄伟神韵!

神武门隔街对面就是景山公园,景山又称煤山,是当年挖故宫护城河的泥土堆积而成的人工山,也是北京城的制高点。由故宫中轴线端直向北眺望,景山之巅的万春亭高耸入云 犹如天庭凌空!它巧妙地呼应着紫禁城:前绕绿水 后靠青山,真乃千里挑一的风水宝地!当年闯王李自成克京亡明时,明末的崇祯皇帝朱由检,就是匆忙仓皇间 惊惶万状地奔逃出了神武门,北上煤山而自缢的。
尽管行色匆匆,走马观花,从南至北,沿着故宫的中轴线,至此 总算粗粗看完了。其实,故宫大得很,我们今天也仅仅只看了外朝的1/3,内廷的1/5。外朝两旁还有文华殿、武英殿、文渊阁、九龙壁、养心殿等。内廷两旁还有景仁宫、永和宫、宁寿宫、珍妃井、慈宁宫、寿安宫、长春宫、储秀宫、重华宫等等。多得很呢,今天也没时间浏览了,等以后有机会吧。

作者简历
武稳祥:男 现年65岁,系西安市长安区大兆街办三益村(大鲍陂村)人。于1953年11月17日出生于少陵原上一个普通农家。8岁上学,1966

作者简历:
武稳祥:男 现年65岁,系西安市长安区大兆街办三益村(大鲍陂村)人。于1953年11月17日出生于少陵原上一个普通农家。8岁上学,1966年在本村学校高小毕业。恰逢文革,无奈辍学,回乡务农。自学木匠,服务城乡。苦谋生计,四处漂泊。栉风沐雨,历尽艰辛,暑来寒往,二、三十年。
自幼好文爱诗,常常忙中偷闲 练笔习写。1992年底,在陕南惨遭车祸,九死一生。十几个昼夜昏迷不醒,水米不进,
日夜竭力抢救,终于起死回生。 医治十载、重伤转轻。仰天长啸、不甘消沉! 拙手抖笔、泪洒毫端,三个春秋、苦成长篇回忆录《蹉跎年华》,约30万字。赠送亲朋好友,多获好评! 2002年8月13日在长安作协常务副主席王渊平的带领下,长安电视台闻讯前来摄像采访。后来播放了4遍。2002年8月20日《长安报》专题报道。2004年春,在长安区残联会长张萍的带领下,一行五人前来专访。后来此事被收录在《共创美好明天》之书中。 无论炎夏寒冬,坚持笔耕不辍。2012年紧随国家 农村城镇化的形势,在众友的鼎力协助下,为故乡撰写村史。起名:《千年沧桑古鲍陂》。朝乾夕惕,呕心沥血,春华秋实,终于报捷。图文并茂,争相传阅。桑梓流芳,聊慰平生!
数十年来,每逢要事,触感动心,无论悲喜,辄有笔记,积稿成摞。屡屡喟叹:时乖命蹇 但是总不甘心!由于才疏学浅,水平有限。因而习作只能以顺口溜居多,无奈之间 只好望洋兴叹了。但不论优次 每一篇都是竭尽全力,煞费苦心 修改再三,无一篇不是倾吐心血凝结而成的。因而,且不管别人如何看法,甚至不屑一顾。但他自己永远是敝帚自珍、弥足珍贵的。2016年冬集结成册,取名:《诗苑雅韵》。诗选书成,引起多方关注,备受左右好评。
2017、2、17、长安电视台前来摄像采访,2、20晚及后来长安新闻播放了多遍,并发到了腾讯视频网上。2016、12、入编由陕西柳青文学研究会编辑的《长安文学集结号 — 长安作家及作品名录》。仅一农民 又非作家、忝列风雅之班,都岂不有辱大雅之堂?惭愧,惭愧!
2017年春末夏初,有幸赴北京一游,大开眼界。归来乘兴撰写游记《春暖京华》,意为留念。也可为没去过北京的人作一些简略介绍,亦乃初衷。2018、5、4、在“京兆文学”网上首刊(第一期)。实在没料到,反响强烈,评价颇佳。第一天就有500多人阅读,这些天来阅读者陆续竟逾千人。还有许多人抒情留言,热诚点赞。喜出望外,甚感欣慰!
微信,wxid_5j1qn239n2k012
电话,18066825685
声明:本文转自《京兆文学》微信公众平台和《灞水两岸》文学公众平台!
尊敬的各位读者,大家好。敬请大家关注神禾塬文轩。您的每一次关注和分享,都是对作者的鼓励,也是对神禾塬文轩最大支持。小编在此有礼了。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