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高林密老师对本诗的赏析】
诗歌一向以含蓄蕴藉为美,咏人、咏物、咏山水是诗歌的重要组成部分。《纪念毛主席逝世46周年》这首七律,其主要特点是角度新、取材广泛、多元化及其意境的博大与深远,塑造了伟人形象。诗人以豪放气势抒发内心缅怀,意象地歌颂了毛主席的丰功伟绩,并表达了对领袖深深的敬仰与爱戴之情。
首联:诗人通过意象的描写,塑造伟人的光辉形象。诗人写道“龙跃韶峰腾九域/巨人挥手唤工农/”。诗人用龙的化身,弘扬伟人的功德。巨人挥手的意象运用,不禁让人产生深深地联想。毛主席是党的缔造者,军队的缔造者,新中国的缔造者,也是中国工业文明之父。
颔联:诗人继续深化主题,运用动词驱和灭、改和移,瞬间让诗意有了灵魂的重量。一首纪念诗,随之升华为一首忠魂曲。诗人写道“驱倭灭蒋三山倒/改地移天万众戎/”。毛主席的功绩可谓是高山仰止、江河兴叹。不仅深受全国人民的爱戴,而且深受世界人民的崇拜。诗人掷地有声的诗句,写进了读者的骨子里。同时也深化了诗意的厚度与张力。
颈联:诗人的笔锋在情境中行走,韵致生动地勾画新时代的社会风貌。诗人写道“除旧霆雷革腐弊/立新风雨傲苍穹/”。写得有声有色,新中国除旧布新,是毛主席开启了中华民族伟大的新时代。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从宏观面展示了社会主义建设的精神风貌。诗人以深入思考的方式见长,给人一种思想的沉实感。
合联:结尾短小精悍,意象的概括涵纳了诗歌主题。诗人写道“丰碑千古民崇仰/光照中华日月同/”。由此进入一种至美的境界。
整首作品呈现出精神和情感的闪光,读起来使人荡气回肠。让读者情陷其中,对毛主席肃然起敬。意境张扬理性,激情演绎心声,具有超乎寻常的深度。(山高林密)
【飞跃老师对本诗的点评】
这首七律《暮晚思乡》,描写的是在日落时分,诗人独自漫步在河堤林荫道上,当看到急急归巢的小鸟,听到嘶心烈肺的知了的叫声时,不禁触景生情,想起了故乡,忆起了曾经。从而表达了诗人对家乡深深地眷恋之情。
具体剖析:起承两联,营造暮景。这不仅给读者描绘了一幅幅美好的画面,而且也为下面写思乡做好了辅垫。同时也起到点题的艺术效果。可以说一举多得。尤其"穿云宿鸟暮归急,一抹天红渐坠西。"之句,为后面写思乡拉了序幕。妙哉!紧接着转合两联着重写思乡。由颈联的"知了鸣星晚"勾起了诗人对故乡往昔的追忆。因为曾经在乡村生活过的人都知道,每当盛夏,时不时都能听到"知了"的鸣叫声。正是这熟悉的声音,引起了作者思乡的情怀。这一联承得巧转得妙。尾联,以"灯火阑珊"之典故入句,道出了自己隐藏在心底的难以忘怀的乡恋之情。
总观全篇,层次分明,主题突出。唯一不足之处,颈联对仗不太精准,但瑕不掩瑜。其诗最大的亮点是,连续用了三个同声韵,按理说是律诗的禁忌,但本诗朗读起来未感不妥。也许是诗人有意而为。最值得欣赏的是首尾两联,给人留下无限的遐思。总体来说,是一首借景抒情的好诗。大赞!
一一飞跃【萍水相逢老师对本诗的点评】
这首七律《暮晚思乡》是诗人通过对景物意境的描写,从而表达人到晚年那种深切的思乡之情。字里行间蕴藏着诗人对人生的感叹!情感丰富、含蓄。是一首婉约凄凉暮年思乡之佳作,
起句:诗人咏物拟人,写道:“穿云宿鸟暮归急/一抹天红渐坠西/。”诗人感悟人生的每一天忙忙碌碌,就像鸟儿一样从早到晚无论飞多远,到了黄昏都急于飞回故林。而那一缕朝霞也是日落归西,谁也不能违背这周而复始的自然规律。
承句:诗人情感丰盈,含情脉脉。继续咏物拟人,意境深远,“林静含风摇翠影/波清隐月泛流溪/。”
转句:“枝头知了鸣星晚,树下白翁追往昔。”诗人笔锋急转“一句鸣星晚,追往昔”人越到晚年越发孤寂与思乡,作者将此苦情描写的淋漓尽致。
合句:“又见阑珊灯火处,乡音阵阵入心迷。”人生苦短,岁月如歌。人到了暮年,飘泊了一生之后就俞加思念故乡。
整首作品起承转合恰到好处,拟人修辞手法运用得当。首尾呼应,紧扣主题。用词鲜活,用典含蓄,彰显诗人的浪漫情怀和深厚的文学功底,是一首难得的好律诗。
(萍水相逢)
【冰魂雪魄老师对本词的点评】
此词是写初秋之景。一般写秋大多是满目萧瑟的凄凉之景,而此词却是将秋韵之美表达的淋漓尽致。
上阙写: “绿绕群峰。水波依依碧泉清。鱼翔嬉戏,点点枫红。”如画之境尽收眼底。使人有如临其境之感。
下阙将如画之境与词人对秋天的感悟相融合:“近闻溪流悦声聆。悠然乘兴,穿越林中。”溪流悦耳、乘兴穿林,“悠然”一词体现了词人的心境。“老蝉停唱,蛙断噪,鸟低鸣。”在静谧之中又体现出了动感,使动静结合,表达出了对秋赞美,其实是作者对秋的主观感受。
此词情景交融,意境深远,表达了对祖国山河的赞美之情,言于外而情藏内,体现出了较高艺术风格。
其他金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