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捧 着 鲜 花 来 中 国
——读报浮想与追思
王业松
我每天都在阅读《新华每日电讯》。9月7日的《新华每日电讯》的一篇报道,让我感动,令我浮想与追思。此文的题目是:《愿“宽赦之花”年年岁岁绽放》,副标题是《在中归联和平纪念馆探寻推动中日邦交正常化的民间力量》。
1957年9月,一批获释归国的侵华日军战犯成立了以“反战和平、日中友好”为宗旨的中国归还者联络会(简称中归联),还办了中归联和平纪念馆。该馆事务局局长芹泽升雄在战犯管理所获释时,收到了管理员送给他的牵牛花种子。管理员希望他“再来中国时捧着鲜花,不要再拿着武器”。芹泽年年种此牵牛花,并把牵牛花种子分赠给其他获释归国者,大家都把此花称为“宽赦之花”。

纪念馆陈列的一些书籍记录了侵华日军罪行,其中有《我对中国人进行了活体解剖 我被洗脑完全没有杀人意识》、《我点了火把一家人烧了》、《我只有把731细菌战讲出来 才能算是一点补偿》等,篇篇揭露,让人触目惊心。
中归联有成员1000余名,他们主动揭批日本侵华罪行,推动日本社会了解新中国,成为日本民间促进两国邦交正常化的中坚力量之一。
日本明治学院大学国际和平研究所研究员石田隆至说,中归联成员在日本开展反战和平运动,根本原因在于他们对侵华战争进行了深刻反思,深入思考是什么把普通日本人变成了杀人的“鬼”,同时深切感恩新中国的改造和审判又把战犯重新做回了“人”。
读了报道,我浮想起抚顺战犯管理所。从有关资料得知,该所从1950年7月至1975年3月,先后关押975名日本侵华战犯,中国末代皇帝爱新觉罗·溥仪等71名伪满洲国战犯,354名国民党战犯,把他们改造教育成为新人。周恩来总理曾给予高度评价,并称赞为:“抚顺战犯管理所工作很有成绩,改造日本战犯尤为显著”。

读了报道,浮想到电影《再生之地》。
1983年上演的八一电影制片厂出品《再生之地》,此片由严济舟和杨光远执导、夏宗佑、斯琴高娃、胡浩等主演。影片表达的是:抚顺战犯管理所所长潘云(夏宗佑饰)等工作人员,按照中央和周总理指示,用说服教育和政策攻心的工作方法,摧垮了战犯的精神防线,逐步转变了思想。1950年,最后一批战犯接受了我最高人民法院审判,两年后,全部在押的日本战犯释放回日本。原日军中将师团长伊藤弘一(胡浩饰)将亲手所书“日中不再战”送给战犯管理所所长潘云。

读了报道,浮想到了我与曾任抚顺战犯管理所所长金源同志一起接见返回中国谢罪的原日本战犯的事。那是在1984年,这位被释放回日本的原日本战犯(我忘记他的名字了)来到北京谢罪,请求拜见当时任抚顺战犯管理所的所长金源。我当时在公安部外事局任处长,金源同志当时是中国人民警官大学副校长、党委副书记。金源同志和我一起在北京饭店接见并便宴招待了此人。
读了报道,我很想见并采访金源所长,但是一打听,金源所长已作古20年了。我的思绪沉浸在对金源同志的追思中。
金源,1926年生,朝鲜族,比我年长8岁。1946年参加工作,194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比我早入党9年。先后任抚顺战犯管理所所长、中国人民警官大学副校长,党委副书记,1990年离休,2002年逝世。
金源同志在任期间,抚顺战犯管理所被公安部授予“全国改造工作先进单位”。离休后,仍奔走于祖国大陆、香港和日本之间,为祖国和平统一和中日友好努力工作。
读了报道,由中归联成员认罪反战追求和平的行动自然联想到当今日本情况。当今日本一些政客和右翼势力还在抵赖罪行,篡改历史。否认历史罪责就意味着重新犯罪。我们希望日本政府认清形势,与世界各国和平相处,也希望日本人民学习前辈的和平反战精神,反对日本军国主义复活。
2022年9月10日(中秋节)于北京




作者简介:王业松,1934年出生于江苏泗阳,1963年毕业于南京大学中文系,曾在公安部外事局、教育局任处、局长,中国散文学会会员,江苏省作家协会会员,淮安市作家协会会长,出版王业松文集六卷,百度收藏。在国家级、省市级媒体平台发表散文作品三千多篇,是深受全国人民喜爱的散文大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