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苏轼:转变心态,坦然面对逆境》(二)
文/路路通
朗诵/M先生
钟情陶诗,兄弟情深。
初到海南,苏轼内心的不平在诗歌里有所体现,他从琼州府到儋州的路上,目睹儋耳山,写了一首五言绝句《儋耳山》:“突兀隘空虚,他山总不如。君看道旁石,尽是补天余。”这诗以“突兀隘空虚”几乎说尽了儋耳山的高大,一座儋耳山使原本空旷无垠的天空变得很狭隘。但苏轼这诗的用心不是誉扬儋耳山的巍峨,而是后两句“道旁石”的命运。这里用了女娲补天的神话传说,以“道旁石”未能补天暗喻自己怀才不遇的痛苦和无奈。
苏轼被贬惠州时,在给朋友程德孺的信中提到过自己被贬后的心情,表示既然因为罪孽深重,遭遇了这样的命运,那就只求“随缘委命”,顺应命运,随波逐流。

在儋州苏轼写了大量的唱和诗,一是“和陶诗”,二是与苏辙的唱和。除此之外,还有不冠“唱和”之名的叙事诗和感兴诗。这“和陶诗”的“陶诗”即东晋陶渊明的诗歌。苏轼一生对陶渊明格外钟情,他在黄州时躬耕于东坡,筑雪堂而居,想到陶渊明的斜川之游,填过一首《江城子》,自称“梦中了了醉中醒,只渊明,是前生。走遍人间,依旧却躬耕。昨夜东坡春雨足,乌鹊喜,报新晴。雪堂西畔暗泉鸣,北山倾,小溪横。南望亭丘,孤秀耸曾城。都是斜川当日景,吾老矣,寄余龄。”

钦慕陶渊明的为人并欣赏他的诗歌,他说的陶诗“质而实绮,癯而实腴”是关于陶诗批评的经典之论。而他的和陶诗,如《和陶止酒》《和陶连雨独饮》《和陶拟古九首》《和陶始春怀古田舍二首》等,多取陶诗的表现形式,包括用韵。
苏轼与苏辙的唱和也是如此。苏轼兄弟情感深厚,苏轼曾说“嗟予寡兄弟,四海一子由”,苏辙则说“手足之爱,平生一人”。两人终身以诗唱和,晚年不衰。在儋州的唱和诗中,因事拟题,一人作诗之后,另一人则取他的诗歌形式再作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