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德方同志是位曾在部队、清江市委组织部、淮阴市委组织部、淮阴市人民保险公司等单位工作过的老领导。我与徐德方同志在47年前有过一次特殊的接触。那是1975年底,在清江市委组织部,他是我的入党谈话人。
那是支部大会之后的一个晚上,清江市百货公司人保股干部张远景同志(后来调清江市人民检察院)通知我去市委组织部谈话。当时我已经被抽调在清江市委基本路线教育工作队(驻清江市食品公司工作组)。这个工作队,当时属于邓小平主持中央工作时部署的一项全国性的整顿。
西大街,清江市委、市革会大院的大门,尤其是晚间防范更加严格,门卫盘问。好在组织部打过招呼,说明身份放行。
在东楼一楼组织部办公室,市委组织部组织科的徐德芳同志找我进行了入党前谈话。与我一起入党前谈话的还有我们公司的赵美田。徐德方同志是部队转业干部,当年也就三十来岁,军人气质,英俊潇洒!他向我询问基本情况、入党动机和党的基本知识。别的都回答得比顺畅,只一个“党的三大作风”卡了壳,我一时想不起来了。徐德方笑眯眯地给我讲了“三大作风”的内容: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批评与自我批评。印象太深了。十年后,我当组织科长找入党对象谈话时,总忘不了问上这“三大作风”。
出了市委组织部的大门,对于我来说,完成了进入党的大门的所有手续。月底,市委组织部批准了我入党申请,我成为一名光荣的中国共产党党员。
后来我入伍,在部队当文书,可以接触自己的档案。我的入党申请书批准栏中,赫然盖着“中国共产党清江市委员会组织部”的大印,中间就是那闪光的党徽。
那年,我二十周岁。对于党组织来说,我这“新鲜血液”,真的很年轻。 徐德方同志后来在淮阴市委组织部工作。后来我曾在石化厂任组织科长,但与徐主任没有直接接触过。
去年,我通过市政协文史委专家张天龙老师联系,同徐德方老领导接上了联系。我提及他找我入党谈话一事并表达感激之情,他说谈得人比较多,记不得了。这十分正常啊!我赠他我的散文集《忆清江》,他回赠我一本他的忆旧散文集《流逝岁月》。
厚实的30万字的《流逝岁月》阅后,我感到十分惊诧与钦佩!为何这样说?徐德方老领导的记忆太好了!哪年哪月甚至哪日,什么人什么人,在什么样的场合,说了什么话,是何表情等等…这种真实地还原历史的能力,我认为是一种“超能力”!整部书的文笔细腻、述说条理、脉络清晰、真情坦露、感悟回眸…是一本经典的、优秀的自传。阅读这本书,通过徐德方老领导的文字,可以一览他的成长历程、工作履历及人生思考。同时,他对曾经的部队、对清江市委和淮阴市委组织部、人保公司等各个阶段工作的回忆,也是弥足珍贵的历史史料。
有人说我的记忆力好,以前的事情都能记得。在徐德方老领导面前,我差得很远。他不但记忆好,最主要是写得动情、细致、深刻……在这方面,他又是我老师。
不多说了,还是介绍一下徐德方老领导写的书吧。





前 言
(代序)
随着岁月的飞逝,年纪日益见长,不知不觉中,已进入老年的行列。闲来无事,怀旧之心日重。闭目养神之时,脑海中不时浮现出以往岁月;浮现出生我养我的双亲;浮现出学生时代、从军时代以及转业后在地方工作直至退休的经历事件。这些,一直难以忘怀。为保留以往生活、学习、工作的剪影,以拉家常的方式用自己笨拙的笔记录下自己所经历的桩桩件件,抒发自己的怀念之情。文中没有华丽的词汇,无意以史留名,也不想哗众取宠,仅图自我消遣。若百年后能为儿孙所见,只望他们对前辈的历史略知一二,想必定有些许价值。在我们徐家,这是一部唯一版本的史记,不当之处,万望至亲和后辈们不作笑料,即知足也。
最后,向对此书的出版给予大力支持和帮助的柏胤恒、赵学成、曹启瑞、姚竹森、钱云仙、徐飞、庄清、李慧、全福娣等同志表示衷心的感谢!
徐德方





“……几年下来,经我手发展的党员已遍布全市,走在马路上,许多人认得我,同我打招呼,可我这人的记性较差,往往别人叫我时,我却记不起来他叫什么名字了,只得打哈哈,实在有点对不住人。”
(徐德方同志在196页回忆在清江市委组织部工作片断时,有了以上一段文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