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艳红,女,1986年12月出生,中共党员,黑龙江省双鸭山市人。2008年毕业于东北电力大学,硕士学位。任鼎庆经贸有限责任公司经理,吉林省志愿者协会副理事,曾获得雅安抗震救灾优秀志愿者、鲁甸抗震救灾优秀志愿者、长春好人、长春市最美巾帼女性、长春市三八红旗手、长春市五一劳动奖章等众多荣誉。王艳红曾参加亲自参加;;雅安地震、鲁甸地震、吉林抗洪等志愿服务活动,连续12年组织4000人次献血45.04万毫升血液。
王艳红作为一名党员,也是一名志愿者代表,著有《信念的力量—从零到亿》一书,跟随着鼎庆公司志愿者到新疆喀什岳普湖县,为百名白内障患者免费施行复明手术,彰显了大爱无疆与民族团结。她工作兢兢业业,夙夜在公,危难面前挺身而出,连续十多年组织策划捐资助学,访贫问苦送温暖活动,成功组织策划员工集体百余场大型文化活动,撰写大小稿件六万余篇。
读《王阳明知行合一》有感
作者/王艳红
一书在手,是与智者畅谈,与朋友倾诉,我喜欢夜里读书。这样能忘却白日里的纷争,远离喧嚣的浮躁,笑看时空外,游走生命间,人生际遇得失荣辱,不过尘埃一粒,沧海一粟。
在鼎庆非公企业,鼎庆党支部在李万升书记的带领下,以党建筑魂。作为民营企业,根,就是听党话,跟党走; 魂,就是感党恩。
我也是一名鼎庆人。在鼎庆的党组织中,每位党员同志虽然学历参差不齐,但是在党组织的培养下,找到了一条成长最快的路,那就是实践——和身边学; 读书——从书中汲取营养。读书成习惯就是和知识交上了知心朋友。读书是党支部提倡的一项最精准有效的学习方式,于是在学习计划中,本月认真阅读了《王阳明知行合一》一书。
对于王阳明人物的认识,我还只是个粗浅的门外汉,以前只是一知半解,但是认真细读了《王阳明知行合一》这本书后,我进一步了解了王阳明人生仕途,更了解了王阳明在研究书写心学一书上所体现的一些独特的见解。
1、了解自己所长做自己擅长的事。在阅读中,其实我们每个人不同的秉性,各有所长,我们其实只是需要了解自己,认识自己的所长。我们人人都有自己的长处,当然,我们可能不会像王阳明那样饱读诗书,但是我们可以从自己的兴趣爱好中找到自己的定位,不要跟风,更不要做自己不擅长和强迫自己做不喜欢的事。了解自己的内心,也就是真正地做到自知。王阳明十一岁时,和爷爷王天旭一起去北京,途经镇江,和众人游览金山寺,约定以金山寺为题作诗,众人还在苦思冥想,王阳明已挥笔而就。“金山一点大如拳,打破维扬水底天。醉倚妙高台上月,玉箫吹彻洞龙眼。”所以王阳明的特长就是喜欢读书作诗,很有文学方面或者说思想方面的天赋。这和他爱好钻研学习研究是分不开的。其实,我们在学习和工作中也是一样,如果你对一项工作感兴趣,你就会主动地认真学习、不断地请教高师指点,不断积累这方面的知识,其实任何一种学习,都是在感兴趣的基础上进行的。遇到一些棘手难做的事情时,无论如何,都要试图去喜欢和接纳,因为那是顾全大局,自己的思想没有那么高的境界才不会理解,所以给自己多一个行的理由,思考更多的方法,变不可能为可能,变不行为行,不断深研究,学精、学细,这样才能有所成就。别人喜欢麻烦你的时候,说明你在这方面做的让人放心,省心,让人信得过,说白了,就是靠谱,只要学会一项别人不愿意做不喜欢做的专业技能,就会少一次求人的机会,也就是艺不压身。
2、刻苦钻研学会放下,在学习这条路上,没有随随便便的成功。别人强,说明他在某些方面下过苦功夫。如果不去刻苦钻研,一切都会成为空想,也只能看着别人成功,只配为别人鼓掌的份儿。
王阳明在学习中,钻研刻苦,他对事物有一种非凡的专注力。在七八岁时,王阳明迷恋上了中国象棋,他不是在和别人玩象棋,就是在和别人玩象棋的路上。不管任何时候,象棋几乎是随身携带,吃饭时,放在身边;睡觉时,放在枕边;洗澡时,象棋放在澡盆旁边。后来他对道教、佛教、兵法、文学等等都有很深入的研究。我们身边人也是一样,或许你在吃喝玩乐,别人在秉烛夜读;你在和别人聊八卦,别人在和高人探讨文学;你在抱怨累累时,别人在各地充电学习等等......刻苦才能学到真知识。
有时候,我们在面对身边的一些事情时,也会感觉掉到事中不能自拔,于是情绪会愤怒高涨,这时候要学会放下,放下并不是不做事情了、放弃了,而是学会放下眼前的事,跳出思维圈,换一种角度思考问题,这时,你会感觉轻松又自在,在处理问题上也会迎刃而解。当王阳明的母亲把他的象棋丢弃时,他便舍弃了象棋,甚至并不觉得特别惋惜,转而就一头扎进了道教的养生学里,他也并没有任何的后悔和不舍。后来王阳明说“心如明镜,物来则照”,或许这就是他这些行为的最好解释吧。或许只有放下,才有日后的得到。如果你在人和事上得不到快乐,得不到人生价值的答案,那么它就成为了你的包袱,甚至是孙悟空的五指山,任凭你再高的法力,都无法翻越。
3、致良知做人做事上做到知行合一。我们经常听到李万升董事长说,知行合一,言行一致。那么在做人做事上,我们自己就是一个品牌,取得别人的信任,就要台上台下、会上会下、人前人后都做到知行合一、心口合一、言行一致、言行必果。王阳明说“心即理”,我心中有个能知是非能辨善恶的“良知”,所以一切道理都在我心上。
如果一个人真的孝顺,他会自然而然地去做孝顺父母的事情,就算只是一个目不识丁的人,他也知道怎样去做对的事情。无愧于心,无愧于天地,内心也会得到安慰。
我想在王阳明的心学中,最重要的就是做自己,不要被外在的环境所蒙蔽,不管处在什么样的境遇里,都能够做到问心无愧、坦然面对。
我们每个人都有别人无法比拟的某一方面才能,只是有时候自己并不以为然罢了,其实每个人的内心,都拥有着洪荒之力。我们所要做的,其实只是遵循自己的内心,它会告诉我们应该怎样去做好自己。
王阳明讲的“知行合一”,其实单单有想法是不够的,还要在实践中去验证自己的想法。这或许也是所谓的唯物主义辩证思想,思想要和实践相结合,并且在实践中不断地完善。王阳明认为每一个人其实都有做圣人的潜质,只是因为外部环境,有些人的“良知”被污染和蒙蔽。每个人其实都能达到自己想要的那种高度,都能够成为自己想要成为的那种人,只是关键在于你的心够不够坚定,你是否足够的自信。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是因为“心不动”。当你能够做到内心坦然,不再为了世俗的东西而心动,或许一切也都不再能妨碍你做自己。越是努力追寻的东西,可能越是寻而不得,不如放下自己的私念,只是一心一意的坚持,跟随自己的内心,或许当你到达一个新的高度,一切也都会顺其自然的和你握手言和。
阅读《王阳明知行合一》这本书,感悟还有很多,这里就不一一列举。一个人有建功立业的心并没有错,但千万不要把这种心当成一种常态,我们应该时时刻刻审视自己的心,使我们的心如明镜,物来自然去照,而不是可以的追求。总之,读书是为了更好地做人做事,修身养性,无论是为事业还是为家庭,为工作还是为生活,读书在生命中绝对不能缺少,因为生命短暂,把自己锻造成一个光明良知的人,这种建功立业的机会总会来找你,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把目光转向自己,经常审视自己的内心,将心比心,或许人性的谜底也就自然解开了。
鼎庆公司经理王艳红
2022年9月10日晚
编辑李牧
编审艳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