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微信诗歌学会 黑龙江分会
【妙音香谷】(第 9 期)(总第82期)
本期推出: 本土作家 肖甲文 散文两篇
栏目主编:玲子
稿件审核:沐语 玲子
本期约稿:玲子
平台主播:晨 曦 平常心
平台制作:玥玥
头条制作:雪儿

中秋赏月漫谈
文/肖甲文
每逢中秋来临,赏月咏月便成为人们长谈不衰的话题。
根据史籍记载,“中秋”一词最早出现于《周礼•春官》中。《唐书•太宗记》有“八月十五中秋节”的明确记载,证明唐朝初年,中秋已经成为固定的节日了。
根据我国历法,农历八月在秋季中间,称“仲秋”,八月十五又在“仲秋”之中,所以称“中秋”,又称“八月节”。从时令上说,中秋是“秋收节”,春播夏种的谷物到了秋天该收获了,人们便在这个季节饮酒舞蹈,庆祝丰收,这说明中秋节是远古天象崇拜——敬月祭月的遗俗。自古以来,帝王们就依礼制进行春祭日、秋祭月活动,至魏晋时,演化为民间的中秋赏月活动。
那么为什么人们钟情于中秋赏月呢?唐欧阳詹《长安玩月诗序》云:“明月四时有,何事喜中秋?瑶台宝鉴,宜挂玉宇最高头;放出白豪千丈,散作太虚一色。万象入吾眸,星斗避光彩,风露助清幽。”从科学角度讲,秋季地球与太阳的倾斜度加大,中华大地上空的暖湿空气逐渐消退,而此时西北风还很微弱,如此,空气格外清新,天空特别洁净,又正值八月十五夜,月球距离地球最近,“十二度圆皆好看,其中圆极是中秋”,此时的月亮最大最圆最亮,是赏月的最佳时节。恰如古诗所云:“光辉皎洁,古今但赏中秋月,寻思岂是月华别,都为人间天上气清澈。”
自古以来,关于月亮就有嫦娥奔月、吴刚伐桂、玉兔捣药等神话传说,至唐代,又演绎了杨贵妃变月神、唐明皇游月宫等神话故事,人们将这些神话故事与中秋结合起来,就使中秋赏月充满了浪漫色彩。据宋朱翌《曲消旧闻》说:“中秋玩月,不知起于何时?考古人赋诗,则始于杜子美。”唐诗中也确有许多中秋赏月诗,如李朴的“平分秋色一轮满”,徐凝的“皎皎秋月八月圆”,刘禹锡的“八月十五夜玩月”等,至宋以后,民间中秋赏月之风更加兴盛不衰。据孟元老《东京梦华录》描述:“中秋夕,贵家结饰台榭,民家争占酒楼,玩月笙歌,远闻千里,嬉戏连坐至晓。”更有意思的是《新编醉翁谈录》记载:“倾城人家子女不以贫富能自行至十二三,皆以成人之服服饰之,登楼或于中庭拜月,各有所期:男则愿早步蟾宫,高攀仙桂;女则愿貌似嫦娥,圆如皓月。”

碧空如洗,圆月如盘,人们在尽情赏月之际,会情不自禁地想起远游在外、客居异乡的亲人,于是人们就盼望团圆,因此,中秋节又有“团圆节”之称。关于“团圆节”的记载最早见于明代。《东京景物略》中说:“八月十五祭月,其饼必圆,分瓜必牙错,瓣刻如莲花。……其有妇归宁者,是日必返夫家,曰团圆节也。”有了这一层意思,人们在中秋赏月之时,不免会生发出思亲、思乡之情。从此,月亮成了古诗中思乡的代名词,正如唐人王建《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诗云:“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杜甫《月夜忆舍弟》也有云:“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而张九龄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更是中秋盼团圆的千古绝唱。
作为中华民族的一大传统节日,中秋有许多习俗,其中的赏月、吃月饼、吃团圆饭最为普遍。赏月、吃团圆饭自不必说,吃月饼则很独特,也很有趣。中秋吃月饼,最先见于苏东坡的“小饼如嚼月,中有酥与饴”之句。明代以来,有关中秋赏月吃月饼的记述就更多了。明代田汝成《西湖游览记》曰:“ 八月十五日谓中秋,民间以月饼相送,取团圆之意。”这说明月饼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古往今来,人们把月饼当作吉祥、团圆的象征。每逢中秋,皓月当空,阖家团聚,品饼赏月,此是何等的天伦之乐,岂不美哉乐哉!
在我国,中秋赏月形成的文化可谓蔚为大观。唐以后诗词写中秋月的浩如烟海。李白的“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浪漫有趣;李商隐的“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反其意而独具创意;白居易的“西北望乡何处是,东南见月几回圆”意境深邃高远;而苏轼的“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更可谓冠盖古今。古往今来,不少文人墨客赏月生情,也独具匠心撰吟了许多脍炙人口的妙对佳联。明末清初文学家金圣叹到金山寺闲游,寺庙长老出对子难他:“半夜二更半”。金圣叹一时对不上。后来,他因哭庙案被杀,临刑时正是中秋佳节,他猛然想起了长老的出句,对出了下联:“中秋八月中”,是为“生题死对”。唐诗人李贺《金铜仙人辞汉歌》中有一名句“天若有情天易老”,有人以为是绝对,后来宋石曼卿对“月如无恨月常圆”,可谓天衣无缝。杭州西湖水月亭有联:“水凭冷暖,溪间休寻何处来源,咏曲驻斜晖,湖边风景随人可;月自圆缺,亭畔莫问当年初照,举杯邀今夕,天上嫦娥认我不?”这副长联典雅明丽,很富于想象力。
到了现代,每逢中秋月圆之夜,海峡两岸人民仰望明月,更是勾起盼统一、思团圆的切切之情。有一位去台人员中秋撰一联:“中秋赏月,天月圆,地月缺;游子思乡,他乡苦,本乡甜。”“地月缺”即指人不团圆,有“每逢佳节倍思亲”之意。台湾诗人彭邦桢《月之故乡》这样写道:“天上一个月亮,水里一个月亮,天上的月亮在水里,水里的月亮在天上。低头看水里,抬头看天上,看月亮,思故乡,一个在水里,一个在天上。”此诗回环往复,反复吟咏,如梦似幻,曼妙动人,更是充满了浓浓的思乡之情和热盼祖国统一、骨肉团圆的一片殷殷之情。(作于2006年9月)
作者简介:肖甲文,本土作家、诗人。

主播简介:平常心:原名宿凤英 ,热爱生活,喜欢运动 ,喜欢诵读 。希望能用有声语言把真情实感和正能量传递,把美好带给大家。

记忆中的中秋节
文/肖甲文
几度中秋见月来,转眼间,又到了八月十五。最难忘的是小时候过中秋,可以吃上难得的美食——月饼。
每年中秋,正值大忙时节,虽然父母总是在田地里忙碌,有时还不免要通宵达旦,但妈妈总忘不了提前几天到十几里外的集镇上,去给我们兄妹几个打上一二斤月饼。月饼虽然不多,但总是能给我们解馋了。等到月亮一出来,我便主持着把月饼分给兄妹,于是,一人拿着一块跑到外面吃去了,有时还故意站在其他伙伴面前吃,那种炫耀的感觉,真是说不出的舒服和快乐。
记忆中小时候过中秋节,并不是很热闹,但可以吃月饼,拜月亮,耍灯笼,听故事,那自然是孩子们的快乐节日。吃月饼自不必说,但在奶奶家过中秋,总是让人着急的。奶奶买来月饼和水果,总是先不让我们吃,说供完兔儿爷再吃。于是我和表哥姐们就在供桌前焦急地等待着月出。可是你越着急月亮越是不出来,天空中布满了云彩。终于,月亮从云缝中钻出来了,我们就急忙地跟在奶奶后面,全都趴在地上叩头,叩完头,月亮又钻进云彩里边去了,奶奶就说:“八月十五云遮月,正月十五雪打灯,吉祥!”之后,我们就分吃月饼和水果。好不容易才等来的美食,自然觉得又好吃了几分。

耍灯笼是记忆中难以抹去的儿时游戏。“灯笼亮,灯笼亮,灯笼灭了回家睡。”就是谁的灯笼被蜡烛烧了,谁就回家了。记忆中虽然一直艳羡别人有一个纸灯笼,但现在想来那是有钱人家孩子的悲哀,纸灯笼很容易烧着,于是他们都早早地回家了。我们买不起纸灯笼,就用玻璃罐头瓶代替,总要快乐地玩到蜡烛燃尽才回家。可是有一年,因为摔了一跤,我沮丧地早早回了家,却得到了意外的惊喜,奶奶给我讲了嫦娥的故事。在奶奶的故事里,嫦娥姑娘长得就像邻家月儿姐姐那样的美丽和善良,她带着一只小玉兔孤独地住在月宫里,每年这个时候,她都在一棵桂花树下,满含希望地等待着月儿的节日。那时的我简直听得入了迷,我伸直了幼稚的双耳,把这个美妙的传说印在了心灵的深处。
小时候真的是很无忧无虑,很容易开心,现在回想起来,那时的快乐是单纯而又悠长的。如今成年了,过中秋的记忆仍然清新。每年中秋,我们兄妹都要带着孩子赶到父母那里,一家人相聚团团圆圆吃月饼。月饼的式样已经很多了,瓜果梨桃也不少,虽然已经吃得很腻,虽然嫦娥的故事对孩子们也已不再具有吸引力,但中秋节给一家人带来的团圆、幸福和快乐的气氛,依旧是我们心中每年盼望的主题。(作于2007年9月,发表于2007年9月21日《黑龙江日报》)

主播简介:晨曦:原名陈士英,声音语言艺术爱好者,以“用心诵读,用爱发声”为初心,传递分享声音的魅力,传递正能量。

微信诗歌学 黑龙江分会
《若曦文学》会刊编委会
顾 问:
王法 猫妖 王寒山 云子 冯好平
林志国 封期任 李培东 陈树照
任连柱 崔德祥 白帆
总编:王舒君
栏目主编:
王 冰 徐 丽 杨艳玲
王莲云 岳春智 鲍丰臣
史金梁 陈世英
编辑部主任:王冰
平台制作主任:岳春智
编审:
陈世英 韩玉秋 杨艳玲
平台制作:玥玥 沐语
头条制作:雪儿

投稿须知:
平台倡导真性执笔,灵魂写作,努力打造文学精品。
杜绝为文而文,浮华弄笔,力求思想性与艺术性双位统一之佳作。
不厚名家,不薄新人,一切为文质是取。
来稿前请自行校对,以裸文下附二百字内本人简介和生活清晰照片 ,至投稿日两周内不见用稿通知,请自行处理。如选用推发请作者最大限度转发,微刊阅读量低于一百,头条阅读量少于1w,将不再选发。
平台对来稿作品拥有修改完善权,如不同意请予以事先声明,只接收 原创 正能量 首发作品,请勿一稿多投,不可剽窃,抄袭。若有侵权,由作者(或转载人)自行承担责任
平台所用音频,图片均来自网络,若有不妥,请相关者告知。
关于《头条》打赏在20元以上(除去官方提额后所得)30%微发作者,20%微发诵读者,另外50%用于平台维护。
投稿微信:wsj150453214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