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人,喜欢圆
——写在农历中秋
文:任学路
圆盆、圆盘、圆碗……
生活中圆形用品触目可见,
只是人们早已习惯,
不会总看见圆就浮想联翩。
圆融、圆润、圆满……
这一类词汇只褒不贬,
一念到有圆字的词,
脑海就是美好的画面。
天上的月亮一个月一圆,
那里寄存着人们的情感,
每次到满月的时候,
就取出来重温一番。
月亏月盈,
月亮的形状每天在变,
上弦下弦,
在天上高悬添趣夜晚。
游子身上衣,
慈母手中线。
月亮收藏着父母的惦念,
月亮寄存着子女的期盼。
但愿人长久,
千里共婵娟。
月亮上有中国人的祝福,
月亮上有老百姓的祈愿
月亮是感情的驿站,
情感在这里收转,
凡是它收到的美言,
都会增值后返还。
每年的元宵节中秋节,
是月亮最温情的时段,
圆圆的元宵圆圆的月饼,
每年的这两天情满人间。
正月十五的元宵,
香甜的滋味不变。
煮熟的元宵从锅里一捞,
温馨的亲情就盛满一碗。
八月十五的月饼,
用各种馅料充填,
有月饼在饭桌上一摆,
这才是中秋一顿佳宴。
每月有一次农历十五,
从亏到满往复循环,
只要是没有云层遮掩,
就能看到圆月高悬。
正月十五一家人围坐一圈,
吃着热元宵谈新年打算。
八月十五亲朋们聚在一起,
品着香月饼赏满月在天。
今晚肯定有情侣手臂轻挽,
依偎着漫步在月下花前,
今晚还会有挚友推杯换盏,
品尝为中秋摆下的美餐。
《彩云追月》的曲子委婉悠然,
“花好月圆”的祝福吉祥温暖。
中国人喜欢明月当头,
中国人喜欢星光灿烂。
多少民间故事与月亮有关,
世世代代接续着流传,
多少诗情画意与月亮关联,
诗人吟诵出不朽诗篇。
一天一天月月年年,
从亏到圆往复循环。
就这样岁月如梭,
就这样时光似箭。
又是一年中秋,
祝福阖家团圆。
我们为正在圆梦的人民放歌,
我们为正在巨变的祖国点赞。

月饼
——中秋节必吃的食品
文:任学路
唐朝大将李靖奉命出征
在八月十五这天凯旋归京
乐坏了李世民这位太宗
用分享圆饼为将士们庆功
吃月饼的习俗由此萌生
世代延续形成了民俗民风
尽管还有一些别的昵称
但是人们仍习惯叫它月饼
每年阴历八月正中
伴着月亮受人爱宠
虽然如今多了方的外形
但是依然要以馅料填充
中国的美食
千种万种
特殊的食品
佳节食用
平时少有人吃
中秋餐桌有影
今天的家宴丰盛
后代将长辈簇拥
天上圆圆的月明
聚餐没月饼不行
到处是温馨的氛围
团圆是今天的内容
如今的餐饮
特色纷呈
月饼的味道
与众不同
这种食品的寓意
中国人神会心领
这种民族文化的传统
中国人世世代代传承

当青春已成过往
任学路
当自己的脸庞
正在褪去青春的光亮,
你会不会有些
莫名其妙的黯然神伤?
当树叶由春天的碧绿
渐变为秋日的枯黄,
你是不是猛然感觉到
光阴就像流水一样?
当皱纹
开始出现在脸上,
你的心态
还能不能依然健康?
当头发
悄悄挂上了白霜,
你的神情
是不是还平静如常?
不管是生活得平凡普通,
还是在事业上成绩辉煌,
时间的脚步无人可以阻挡,
青春的岁月终将成为过往。
每个人都会有一次青春,
在青春的年代豪情万丈。
每个人也都要与青春告别,
在告别之后会经常的回想。
人生是一部交响,
根据年龄分为多个乐章;
人生是一首长诗,
每个阶段都在书写诗行。
只要认准人生的方向,
只要浑身充满了力量,
哪怕青春芳华已去,
依旧会高挺着胸膛!
理理被风吹乱的头发,
抖抖落有尘埃的衣裳,
再认真整理一下
今后随身的行囊。
怀揣着
对明天的美好希望,
去迎接
明晨新升起的太阳。
有的乐章舒缓悠扬,
有的乐章铿锵高亢。
努力把人生的这首交响曲,
演奏得精彩让其余音绕梁。
诗人简介
任学路,资深记者、编辑,原《为您服务报》总编辑(代理)。北京市朝阳区作协会员、曾任北京市新闻工作者协会理事、中国乡土艺术协会文学专业委员会第二届理事会理事副会长、中国文化艺术交流工作委员会理事、中国音乐学院古曲研究会理事等。
曾在全国二百多家主流报刊发表过新闻稿件和评论、散文、杂文等;曾在《北京日报》、人民日报社《市场报》、《中国文化报》、《赤子》、《光彩》、《海内与海外》《中国人生科学》等报刊发表过诗歌作品。
诗歌作品经常被朗诵者配乐朗诵并登台表演,知名网站常有刊发。“中国诗歌网”注册诗人、多家微信平台特约编辑、作者、顾问,举办过几十场个人作品朗诵会,有诗选《生命的交响》出版。




